查看原文
其他

"三降"政策下P2P如何活下去?头部平台争夺机构资金

网贷之家 2019-09-17

来源丨中国经营报


摘要

在各地对P2P网贷行业全面要求“三降”的背景下,行业正在急迫寻找新的输血渠道和生存方向。


小平台或走上清退之路,头部平台仍要确保如何“活下去”:遍寻机构资金转型助贷、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人员结构,成为多家平台今年以来的主要工作重心和“过冬策略”。


“今年最大的任务就是找到更多城商行、消费金融、信托合作方,对接机构资金。”一位华东中等规模网贷平台市场部负责人向我们表示。


而一位来自北京头部平台的内部人士透露:现在是不遗余力拿机构资金,不久前刚达成一笔某西部银行的15亿元资金合作。


P2P这一曾经被认为“创新”的点对点融资模式正在快速回归为机构寻求资产的传统助贷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庞大的行业基数,目前只有极少数平台的少数资产可以达到机构资金的要求门槛,此外一系列增信和技术配套支持的投入同样不小。但在合规压力下,这仍是市场参与者目前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1

“限流”之下:中后台大量被裁


网贷行业仍在缓慢“降速”。


根据相关统计,2018年P2P网贷行业借贷总额为1.62万亿元,同比2017年大幅减少40.3%;截至2018年年末,全行业借贷余额(待还本金)为7311亿元,较2017年末下降39.33%,连续15个月呈下降趋势。


来自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9年2月,P2P网贷行业的成交量为959.63亿元,环比下降7.47%。行业贷款余额为7514.93亿元,环比下降1.71%。另有统计显示,2月活跃出借人、借款人环比分别下降40.93%、12.08%。


虽然早在2017年6月从中央层面即提出降低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但相关要求被全面严格执行仍要追溯至2018年行业波动之后。在重启备案后,2018年8月下发的《P2P合规问题检查清单》(以下简称108条)中重申“降规模”底线,并明确以2017年6月规模为参考基准。


此后,在今年春节前曝光的《关于进一步做实P2P网络借贷合规检查及后续工作的通知》(即175号文)中进一步加码:要求确保辖区内P2P平台总数、业务总规模、投资人数实现三降;确保每家P2P平台投资者数量、业务规模以及借款人数实现“三降”。


前述华东中等规模网贷平台合规部门人士告诉我们:此前监管方面的精神是控制业务规模,清理不合规业务。今年年初以来,沟通精神已经转变为不新增出借人规模,鼓励整体业务转型。其目前并不确定所在机构网贷业务的未来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从“双降”到“三降”,随着个人资金流入量被控制,造血功能大大降低,平台此前的营收模型、人力配比也不再符合现状。


百舸新金融智库创始人、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副秘书长陈文认为,压降业务规模在企业运营、流动性管理和逾期项目的防控和消化处置上均提出了极大挑战,将是头部平台的生死大考。“压缩规模意味着适度裁员的不可避免;对于期限错明显的平台,新入资金对于存量出借人的到期兑付至关重要;而此前通过规模持续扩张降低不良率的方式也将受到冲击。”


据前述北京头部平台内部人士透露,其所在平台快速发展时期,市场部、技术部均是增员重心。但随着平台业务停止膨胀,公司2018年年底以来已裁撤了大量中后台非利润创造部门人员。与之相对,一线销售人员却仍在加紧扩容。


“人员优化很正常,目前企业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活下去。”对所在机构的裁员传闻,杭州一家头部平台公关部门人士这样回应。


在此背景下,寻求机构资金几乎成为头部平台的不二选择——这既与175号文中为网贷平台指出的三个转型方式相一致,也可以解决“三降”对平台规模、出借人等指标的制约,因为这部分撮合交易不属于控量范围。


陈文告诉我们:当线上资金募集受限制,网贷机构为维护住项目产生能力、支撑运营支出,必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但同时也需要面临较高门槛。



2

“补血”困境:资金成本无优势


在资金成本上,由于系统对接、增信措施等综合成本相加,机构资金与个人资金的成本相比优势也并不绝对明显。


在2018年以前,即使是资产质量尚可的头部网贷平台,对于机构资金也没有绝对偏好,原因在于相比个人资金,机构资金的规模大,但稳定性不强——资金方很可能因为资本金约束,或政策因素说停就停。


但在去年年中行业波动后,加之监管对出借人规模的严控,机构资金开始变得炙手可热。


据不完全统计,头部网贷平台(或体系内包含网贷平台的机构)中,包括拍拍贷、乐信、小赢科技、宜人贷、人人贷、微贷网、玖富等均已不同程度接入了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


公开可见的数据中,拍拍贷近期曾公布其通过撮合机构资金促成的借款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20.4%增至2019年1月的35.1%。不过其未透露具体涉及的资金方。


不过,大多数网贷平台仍难以获得同等规模的机构资金。一位深圳助贷平台人士告诉我们,目前金融机构对网贷平台资产仍存在一些担忧,“主要担心存量业务的风险性。除了少数主体资质和股东背景强的机构,除非资产足够优质,与场景高度绑定,有保险公司参与增信。”


据了解,目前助贷平台和机构资金方的合作形式,都绕不过“兜底”前提。按照《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141号文)相关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这也为助贷业务明确了合规模式。


一位上市系金融科技集团机构合作部人士透露,目前与机构资金合作的“兜底”方式分为三种:



一种是找资质比较好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对资产进行担保;


第二种是与保险公司进行履约险的合作对资产进行承保;


第三种是和信托资金的合作中,可以通过交易结构的设计对劣后资产进行认购。“目前金融机构更倾向由保险公司增信,而保险公司则会再通过反担保协议控制自己的风险。”她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上述逻辑,这种反担保的风险最终多由作为平台关联方的担保机构进行承接。因此,这对相关资产的质量、平台的风控能力均提出较高要求。


而在资金成本上,由于系统对接、增信措施等综合成本相加,与个人资金的成本相比优势也不并绝对明显。


据前述深圳助贷平台人士透露,目前银行资金的综合成本在7%~9%之间,“具体成本和银行规模、属性,对接的银行部门都相关”,信托资金在11%左右,消费金融公司则更高一些,还要加上1%到2%左右的担保费用。


此外,和资金方做系统对接也是难点。“金融机构流程繁琐、效率较低,平台端的系统开发一两个月,但合作对接过程可能要半年以上。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银行的相关系统对接就处于排队状态。”前述上市系金融科技集团机构合作部人士表示。


不过一旦合作达成,在解决平台缺血问题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为平台转型提供新方向,合作也不完全仅限于资金。前述华东中等规模平台机构合作部门负责人就告诉我们,目前其所在平台和金融机构合作形式包括两种:



一类是资金方获得无风险收益,通过产品结构设计,增加外部增信等模式;


第二类是通过精准获客、风险定价双方持续共同运营客户。


“引入助贷机构后,总体的资金成本降低,在帮助持牌机构运营优质资产的同时获得一些赋能而产生的费用,大约在2%~5%的交易规模利润率。”他表示。


但目前这类助贷模式也面临着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2018年11月以来,监管部门正就商业银行开展的互联网贷款业务制定管理办法的消息不绝于耳,相关贷款属地化的要求一旦落地,则会对这类合作形式严重冲击。


前述上市系金融科技集团机构合作部人士透露:目前我们在技术上能够实现识别借款人的常住地、户籍地,一旦相关办法落地,只能通过按照地域去匹配资金和借款人,这种操作可以实现,但放款规模肯定要下降很多。


来源 | 中国经营报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爆文


速看!十余家立案P2P平台最新进展(附表)

P2P平台最新待收、成交TOP 100(名单)

网贷之家发布2月网贷评级榜单(TOP 60)

93家P2P最新成绩单:这家平台金额逾期率竟超1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