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P2P平台转型的那些事(附大平台真实案例)
网贷之家专栏频道
700+互金意见领袖、投资达人入驻
10000+原创投稿
授权网贷之家发布
作者 | NP读财
今晚,和大家聊聊关于"P2P转型"的话题。
这个话题,还是有些意思的。
在这个行业里,可能有超过90%的平台,都考虑过转型,无论是在资金端还是资产端。
不过,转型也并不罕见,属于正常的经营手段,甚至有些平台已经不止一次转型。
比如说这家老平台:有利网。
2013年上线之初,有利网采取的是“P2N”轻资产模式,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由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借款人,第三方担保机构提供本息保障。
后来,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变动,两位创始人(刘雁南、任用)相继退出,现任CEO吴逸然上位。
2014年底,有利网转变了其资产端的模式,开始搭建自营业务的资产端,直到现在。
有利网,这种从"轻资产"到"重资产"的模式转型,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成功的"大转型"。
不过,转型并不一定都能成功。
在转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背后要承担不小的风险。
再比如:图腾贷等二线车贷平台。
2017-2018年的时候,车抵贷是P2P行业的主流资产。
最巅峰的时候,行业超过半数P2P平台都有涉及车贷业务,或接入车贷资产,或自己搭建资产团队。
正因为杀进来的人太多了,搞得整个车贷行业开始恶性竞争,再加上扫黑除恶对拖车(催收)的打击,2018年开始,一大批车贷平台计划转型做"以租代购"的模式。
在"以租代购"的模式里,如果借款人逾期,拖的是自家的车,能规避一定的法律问题。
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
因为平台之前做的很多都是车抵贷的业务,这部分历史业务还要做收尾工作啊。
但由于扫黑除恶的影响,之前的拖车催收方式不能再用了,所以很多车贷平台就死在这关。
新的业务(以租代购)没做多久,旧的业务(车抵贷)由于收尾失败,所以拖垮了不少车贷平台。
图腾贷、玖融网、果树财富等等这些二线车贷平台,当时基本都有转型做"以租代购"的打算,可惜都纷纷死在了旧业务的收尾工作。
易港金融曾尝试转型做现金贷,也不失是一种尝试,可惜也没有成功。
唉,现在想想,还有点为这些平台感到可悲,一些老板被现实逼着人性扭曲,觉得横竖都是死,最终狠心收割去了。
这些都是转型失败的经典案例,现实得让人无奈。
转型这事,真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把握得不好,死亡率还是很高的。
很多平台的转型,也不是老板拍脑袋一下做的决定,转型的背后,都是求生欲。
从2018下半年至今,整个P2P行业其实经历了两次主流的转型,分为资金端的转型和资产端的转型。
一直以来,P2P平台的资金来源,有两种方式:机构以及散户(自建)。
还有些大型的资产端公司,长期都是使用着机构资金去放贷,比如达飞云贷、美利金融、趣店等等。
机构和散户(自建),各有优势和劣势。
很多媒体描述说,机构的资金成本低,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机构也不是雪中送炭,一般要求利率资金成本在9%-15%之间,视具体的资产质量而定。
给大家看看最近两个机构在寻找合作发布的要求:
(这是机构资金寻找资产,要求利率9%-13%)
(这是资产机构寻找资金,能接受年化15%)
这个利率水平和给到散户的比较,其实差不多。
而且与散户比较,机构合作的手续和流程会麻烦,而且资金端和资产端对于一家P2P平台来说,一样很重要,也是命脉所在。
所以,最理想的模式,还是机构+散户资金,既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可以规避一些监管问题。
扯太远了,还是聊回P2P平台资金端的转型吧。
从2018年开始,P2P平台的规模就被要求"三降",其中有一条最要命的,就是限制待收规模。
监管要求限制平台的待收规模,其实背后想限制的,是出借人的资金总量。
如果大家认真追踪过某些平台的待收规模变化情况,那么你可以发现:
如果这家平台是乖孩子,从2018年开始,平台的待收规模基本保持平稳,就算一两个月升高了,很快就会降下来。
一家平台的待收规模是100亿,意思就是说平台从出借人那里借了100亿去放贷。
不过,有些平台的资产端规模可能还远不止这个数字。
因为他们还有可能用了机构资金的钱去放贷,机构资金是不算入平台的待收规模。
上面也提到了,在监管要求的"三降"里,最要命就是限制待收规模。
意味着你能向出借人借多少钱,几乎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换言之,你的发展速度不能加快,这对于经营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这时候,能怎么办呢?很多平台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从外部接入资金,保证资产端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一些平台考虑到备案成本太高,未知数大,甚至直接就清盘线上的资金端。
从外部接入资金的玩法,也并非大家想得那么困难。
最低配的就是找几个土豪大户,和他们谈好,土豪拿出几千万给平台去放现金贷,承诺年化50%以上的收益,真实案例。
很多没有能力和资源接入机构资金的平台,都是去找土豪老板拉回资金的。
另外,如果接入机构资金,对方还有可能要求你上征信,这时候可能要走机构或者第三方的通道,这也是一笔费用。
而且,要看平台自身的资产质量情况而定,一些做714高炮的平台,那些借款老哥一听到征信就跑了,所以想接入机构资金,也要考虑平台资产端的运营。
比起资金端的转型,资产端的转型则是直接决定了平台的命运。
上面举过的案例(有利网、图腾贷等车贷平台),其实都可以算作是资产端转型失败的案例。
再举个例子,在去年7月份左右,短融网宣称获得新一轮3亿的融资,并且宣布转型做企业贷。
(来自亿欧)
笔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就觉得不妥了。
首先,在此之前,短融网的资产端已经转过两次,从车贷转型做三农贷,又宣布想转型做企业贷。
不同的资产类型,基本就相当于不同的行业,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和团队是完全不同的,贸然转型不是一件好事。
果不其然,短融网很快出事了,也同样是死在了旧业务的收尾工作。
现在很多平台的资产端在做转型,到底是怎样的转型呢?
其实这次转型,和直接变更资产端类型,有些不同。
目前,整个行业的主流资产是信用贷,笔者所指的转型,是从线下信贷转型为线上信贷。
目前整个行业的信贷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
线上以小额短期的贷款产品为主,线下以大额长期的贷款产品为主。
线上信贷的承载主体是贷款端app,线下信贷的承载主体是贷款门店。
据笔者的观察,目前有不少平台,原先有线下贷款门店,也在逐渐把用户往线上导流,让客户下载APP,然后申请贷款。
比方说爱钱进。
在这篇文章里面,叫兽提到了关于爱钱进的转型,是减少了线下贷款门店(凡普信)的资产比例,增加了线上贷款APP(钱站)的资产比例。
据凡普信的朋友透露道,凡普信那边的门店确实在优化,目前有180家线下贷款门店,人员一直减少,没有新入职只有考核,并且新的放款会通过任买分期APP进行申请。
可以给大家看看任买旗下的贷款产品:
(任买的产品大纲)
可以看到借款期限基本都是18个月以上,最长是48个月(4年),借款利率大概在24%—33%之间。
这就是典型的线下大额长期的贷款产品。
而爱钱进的线上小额信贷APP是钱站,借款期限一般是6个月之内,至于贷款利率...还是不说吧,担心吓到你们。
放几张图,你们自己感受一下就好。这应该是一笔期限为3个月,本金是3000元的借款。
(借款人的投诉情况)
(该借款人的3期还款计划表)
到这里,能感受线上贷款和线下贷款的区别了吧。
其他很多既有线上贷款APP又有线下贷款门店的平台都是大同小异的,比如麻袋财富的小花钱包和中腾信。
线上贷款产品的特征是短期+高利率+高逾期率,线下贷款产品的特征是长期+相对低利率+相对低逾期率。
另外,从当前的环境来分析,线上贷款的盈利能力是强于线下的,当然,同时坏账风险也更高。
在上面,也提到了不少平台目前的待收规模基本维持不变,也就是从出借人那里借来的钱,金额大小几乎不变。
如果你有100万拿去放贷,可以使用12个月,你会选择经营哪种贷款产品呢?
很多平台都选择了线上的小额贷款。
一方面是期限短,回收速度快。出借人资金12个月的锁定期限,平台放出去,6个月收回本金,然后再放出去,6个月再收回,相当于200万在放贷。
另一方面是盈利能力强,如果算上砍头息,上面那个借款的真实案例,综合借款利率已经超过100%,就算20%的坏账,利差也能达到80%。
至于714高炮,简直比卖白粉还好赚。
待收规模不让增加,平台要生存,就要优化资源配置,转做更加赚钱的业务,这是可以理解的,并非是裁员那样简单。
回到转型的话题,在之前的文章,笔者也给大家举过数据说明,待收规模不变,借款人数和借款笔数却在增加,其实就是转型的数据体现。
(爱钱进最近1年的数据)
目前,很多有线下贷款门店的平台,都在收缩线下门店的规模,贷款端要从线下转到线上的趋势,已经被行业认可。
这应该算是在平台待收规模被限制的大环境下,为了生存,资产端主动转型,去做一些赚钱更加厉害,风险更高的业务。
其实,分析下来,不管怎么转型,其实背后都是为了生存。
像去年的那些车抵贷平台,在扫黑除恶的大环境下,就算不转型,大概率也是死路一条。
转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而我们在投资的过程,笔者建议大家尽量少碰那些刚准备开始转型的平台,因为转型前期风险是最高的。
等转型相对成熟些后,认真分析数据和平台的现状,再考虑投资。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技术的更新迭代,P2P行业的转型之路不会停止,行业仍然会有光明的前景。
P2P行业的转型之路,还任重道远,痛苦并艰难地活下去,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P2P转型"的分享。
(未完待续)
作者:NP读财
简介:热爱钱,但更在乎善良和朋友。做最接地气的理财教育,让你对赚钱欲罢不能。微信公众号:NP读财(npducai)
版权声明:文章系作者原创作品,已授权网贷之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并注明原作者。
网贷之家专栏现全面公开征稿,如若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兴趣,恰好又喜欢写作分享,可将您的作品发送至editor@wdzj.com投稿。
来源 | 网贷之家专栏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
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
请在文末右下方点个在看,表示朕已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