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丽70年|一位闽北“老农人”的粮食记忆

闽北日报 2021-05-28



仓廪实,天下安。



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吃饭问题对老百姓来说是头等大事,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南平是农业大市,也是福建省重要的产粮区,全市有8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素有“福建粮仓”之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闽北的粮食生产和发展走过了怎样的历程?6日,记者采访了曾多年分管“三农”工作的南平市原副市长廖荣元。


1963年,廖荣元从老家莆田农村到地处南平的福建林业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县级南平市三个公社工作了17年。“我这一辈子与‘三农’有缘,与粮食亲切。”廖荣元打趣说,“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担任县、市领导,我都和‘三农’打交道。从1985年起直到2006年退休,我连续22年出席福建省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还几次得到省级和地市级关于粮食生产的奖状。我经历过饥饿-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好的全过程,所以对粮食生产特别有感情,也特别用心卖力。”走进廖老家中,记者甫一落座,健谈的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忆起了难以忘怀的“粮食往事”。

把握国家政策引领是关键


“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真是很了不起。农村合作化前,虽然分到田,但由于缺劳力缺耕牛,粮食不够吃,肚子饿得咕咕响,三年困难时期,老百姓饿肚子、‘瓜菜代’是常有的事。到了南平读书后,我吃了国家供应粮食,每月有20多斤定量,基本有保障但不够饱。”那段“肚子经常闹革命”的青春岁月,廖荣元永生难忘。他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生产主要还是遵循“100条”。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修正条例(草案)》(即60条)和《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即40条),“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抓粮食生产。上世纪60年代后期,廖荣元在南平市炉下公社龙村大队住村包队,他们坚持 “60条”规定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经营体制,没有刮“共产风”,没有搞“一平二调”,干群关系很好,集体观念很强,粮食播种面积超额完成。1972年,炉下公社粮食亩产达到800斤,成为全地区第一个粮食生产跨“《纲要》”的公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闽北大地,我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我市发挥田是“米粮仓”、山是“聚宝盆”的优势,大念“山田经”,粮食产量快速提高,连续8年增产增收,提供商品粮和商品率均居全省首位。后来有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农业发展出现徘徊,一度交替发生“卖粮难”“购粮难”问题,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地委、行署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才使闽北粮食生产又走上了正轨。让廖荣元高兴的是,从2004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发了16个中央一号文件,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12连增,而且跃上了13000亿斤的台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生产稳步发展,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199346吨,比1949年增长了3.6倍。



科技助力粮食增产粮农增收


粮食要增产,农民要增收,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和“三农”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廖荣元深有体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了优良品种,既不增加肥料和劳动,又可获得较好的收成”,农村干部群众中传诵的三句话,廖荣元至今清楚地记得。他回忆说,根据《纲要》,当年我们闽北属800斤目标区。《纲要》规定增产技术措施就是“8+2”,即“农业八字宪法”加上光和气。拿水稻种子革命来说,经过了从高秆到矮秆、常规到杂交,特别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出好种子。从选育优良品种到区域试验又到大田推广,闽北广大农村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一道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廖荣元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快粮食产品供给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廖荣元说,这句老话是说浦城大米多而足,而现在是“浦城收一收,好米下福州”。如何让浦城大米从高产转向高质、高效发展?前些日子,他在报上看到浦城县成立“武夷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大力推进浦城大米品牌战略。县农业农村局与省农科院谢华安院士团队合作建立浦城工作站,培育和引进适应市场需求的5个优质稻品种,申请注册浦城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logo,实行认标购米,一斤“浦城大米”可卖到10元以上,比普通大米市价足足高出四五倍。“好米卖出好价钱,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也是‘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是保障


“大灾三六九,小灾年年有”,受自然气候的影响,闽北过去水旱冰雹冻害频发,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廖荣元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兴修水利,发动群众开展以兴修水利、改造低产田、高标准农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动粮食生产。特别是1970年至1978年,全市先后动工兴建水库766座,其中中型水库5座,小(一)型水库46座,小(二)型水库93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又兴建了一批水库和灌溉骨干工程。上世纪90年代后,水利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上,至2005年,全市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库451座,总库容6.6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8.75万亩。此外,还建成许多引水工程、灌溉渠道、水轮泵站和渡槽。

担任行署副专员、市政府副市长的10多年间,廖荣元分管“三农”工作,着力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烟基工程、耕地治理、标准农田建设,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用”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农田,还有良种繁育基地以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各级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大量资金、物资和劳动力,没有这些农田基本建设,要夺取粮食丰收是句空话。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廖荣元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法守住和建设好南平市属于18亿亩红线内的耕地,依法稳定和保护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人员。有了充足的耕地保证和先进的技术储备,就有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百姓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来源:闽北日报(陈忠)




这位美国生物学家七年十次来到武夷山,他说……@南平家长,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调整了
致敬!他们是南平“最美教师”延城老水东桥开放了!桥下还有个小公园
“秋老虎”发威!南平昼夜温差超10℃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郭婷婷 值班主任:张旭东

投稿邮箱:mbrbw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