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的堂吉诃德 || 全球观

陈晓晨 秦朔朋友圈
2024-11-26



陈晓晨/文



   其实,我本人就是“堂吉诃德式”骑士小说的“受害者”。


童年的一段时间,我从幼儿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那个放动画片的频道。当熟悉的主旋律响起,我就知道,《堂吉诃德》来了。


被堂吉诃德吸引,首先是那段超长的片头主题曲,气势恢宏。精美的画卷,向我展示了异乡风情。然后,就是那个瘦瘦的、穿着紧身铠甲不断向前冲的骑士——堂吉诃德,还有那匹经常喜欢笑话他的瘦马。


没有人告诉我这部动画片的原著和原委。在我眼里,堂吉诃德就是侠义的化身,他永远向前冲,眼睛里永远是路见不平与行侠仗义。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救了被吆五喝六的牧童(大概投射的是在幼儿园里被“圈养”的我们自己)。风车变巨人的情节我也印象深刻,不过当时的理解是风车吃了魔法变成巨人,然后觉得堂吉诃德好伟大。


直到后来,才知道了堂吉诃德的前因后果,颠覆了三观。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人眼里的堂吉诃德只有两种:


一种是教科书告诉我们的,堂吉诃德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注意是加引号的),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通过对堂吉诃德的讽刺,作者鞭笞了封建时代的文学,呼唤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在日常语境下,“堂吉诃德”基本上就是一副“大战风车”的形象,与偏执狂、无知幻想、搞笑等联系在一起,是被人取笑的对象。


不过,还有另一种解读:堂吉诃德是理想主义的化身,而理想主义就是具有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气质。


英国诗人拜伦就是后一种人。他说,《唐·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后来,拜伦本人为了使希腊从土耳其人手里独立出来而献出了生命。



   整整400年前,公元1616年,有三位伟大作家几乎同时去世: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汤显祖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一提莎士比亚,似乎人人皆知,但如果再追问他有什么作品,能说出莎翁四大悲剧的就少之又少了。塞万提斯正相反:一提堂吉诃德,人尽皆知“大战风车”的故事,而对作者塞万提斯的了解则很少。


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生活的西班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曾经被阿拉伯人占据长达800年。西班牙人的“收复失地运动”持续了几百年时间,从北到南一点点蚕食阿拉伯人的地盘,最终于1492年彻底赶走了阿拉伯人。期间,有大量的骑士参与“收复失地运动”。而“收复”了西班牙后,西班牙人立刻把目光投向海外,资助了哥伦布向西航行去“印度”,结果“发现”了“新大陆”。这下,因国家统一而失去用武之地的骑士们找到了新的工作,转到海上,为西班牙攻城略地。



到塞万提斯出生时的16世纪中期,西班牙的国力正在最强盛的时候,其欧洲领土遍及现如今的下列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此外,还占有非洲的摩洛哥、突尼斯等。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整个拉丁美洲,除巴西外,几乎都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此外,西班牙还殖民了吕宋(今菲律宾),与中国展开贸易,为中国带来了玉米、土豆、辣椒和白银。可以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日不落帝国”。而造就这个帝国的,就是那些在陆地上失业了的骑士。


塞万提斯23岁的时候从军,第二年(1571年)就赶上了历史上著名的勒班陀海战。西班牙通过此战的胜利,几乎消灭了奥斯曼帝国巴夏率领的海军主力,确立西班牙海军在地中海的地位,使西班牙达到极盛。不过,塞万提斯却在海战中被打残了一只胳膊,日后被称为“勒班陀的残臂人”。此后,塞万提斯辗转希腊、西西里、北非沿岸。他着实就像一个海上的骑士那样,与奥斯曼帝国海军和各种形形色色的敌人作战。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575年。在归国途中,他被阿尔及尔海盗俘虏,在阿尔及尔关押数年,期间数次给西班牙官方写信,均未获回音,后来还是家人把他赎回。回到西班牙后,他负责给西班牙“无敌舰队”采购军需,期间就经历了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从此失去了海上霸权。



他自己的命运也与国运一样走衰。他先是因“账目不清”入狱,出狱后未几年再次因“私吞钱财”入狱。国家的残臂英雄,亲历了帝国盛极而衰,自己坐完敌人的监狱还要成为自己国家监狱的回头客,个中滋味恐怕是五味杂陈。差不多就是在狱中,他构思了《堂吉诃德》并完成部分初稿。


不难看出,“堂吉诃德”这个人物一定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事实上,作者塞万提斯本人就以“记录者”的身份出现在书中。甚至有人认为,《堂吉诃德》其实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说的就是作者本人对骑士小说(以及背后代表的信仰)从坚信、践行到幻灭的过程。


可能并非巧合的是,在书中,作者本人是主角堂吉诃德口授遗嘱的对象;而在《堂吉诃德》下卷出版的第二年,作者就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了。


由于经济窘迫,草草下葬,塞万提斯的墓地一直没有找到。后来,西班牙政府在作家长期生活的马德里市中心竖起了一尊塞万提斯像。雕像的背后就是著名的、目前正在转让和改造风波中的西班牙大厦。



   时间来到公元1986年,北京与马德里结为友好城市。作为见面礼,马德里市政府提出要向北京市赠送一尊塞万提斯雕像。这可给北京市政府出了道难题:往哪儿搁呢?


塞万提斯是谁?大多数人对这个名字都很陌生。堂吉诃德倒是家喻户晓,但这看起来是一个遭人嘲笑的角色。摆在哪儿似乎都不合适。最后,还是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当时的留学生宿舍旁边找到了一块空地。



很多人都认为,无论当初做这个决定的人是何考虑,这都是个绝佳的地点。北京大学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与现实有巨大张力的地方。北大的学子,往往以理想为原则,责任为使命,认为改造世界的重任在我肩,就像堂吉诃德一样。而在不少外人看来,这种想法纯粹是堂吉诃德式的笑话,是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北大学子就像堂吉诃德一样眼高手低。这恰恰就是人们对《堂吉诃德》的两种不同理解。


雕像落成三天后,西班牙政府向《堂吉诃德》中文版译者杨绛颁发“骑士勋章”。杨绛领受翻译任务时,就在北京大学文学所工作。22年后,她依靠自学的西班牙语完成了这部翻译作品。



30年来,这尊雕像就静静地立在北京大学校园里,也陪伴了笔者本人在这里度过青春岁月。有无数次,我夹着书从雕像前走过,去不远处的国际关系学院大楼上课,也有无数次给参观者讲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奇怪的雕像。在笔者遭遇艰难时,空乏其身时,作家在这里无声地陪伴我,给我力量。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今天,就像美洲的黄金冲击了西班牙的社会规范一样,我们的社会也在剧烈的变化中。在变动的社会现实面前,理想有时会褪色被抛弃,有时会变成“大战风车”式的抱残守缺。然而,这恐怕不是理想的问题,而是践行理想方式的问题。基于现实、服务现实、提升现实的理想,仍然是我们在新的时代需要的。从这个角度看,《堂吉诃德》直到今天都具有生命力。

Y mañana, como tengo dicho, se cumplirá lo que tanto deseo, para poder, como se debe, ir por todas las cuatro partes del mundo buscando las aventuras, en pro de los menesterosos, como está a cargo de la caballería y de los caballeros andantes, como yo soy, cuyo deseo a semejantes fazañas es inclinado.


大意:从明天起,成我夙愿,周游四方,征战济世,匡扶老幼,行侠仗义,为人解难。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者。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秦朔朋友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