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巨婴:一场房子的道德绑架
作者:过蝈 / 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524篇原创首发文章
自商品房时代以来,“人民内部矛盾”“日渐激化”。从拆迁小区的大妈在对面商品房小区楼下跳广场舞,到北京小区是否要拆掉保障房的隔离围墙,再到公租房配不配泳池……一系列和房子有关的“人民内部矛盾”推陈出新,愈演愈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44vbpmw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有媒体评论到,拆掉商品房小区里的“柏林墙”才能让阶级流动起来;公租房建游泳池,才能让只租不买成为可能。
该不该拆,该不该建,这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如果正住着保障房,当然希望拆掉围墙,小区建露天泳池;如果买了好几万的商品房,也当然希望能够享受私密,服务与身份感。否则一样时间到达目的地,凭什么头等舱要比经济舱贵几倍?
身处什么立场,就有什么结论。只是“希望”代替不了现实。谁买单,买什么价格的单,决定了得到什么价值。而在房子上赋予任何“阶级”的名义,则是一场暴力满满的道德绑架。
公租房建不建泳池?
现在几万块一平米的商品房都未必有泳池。
一是现在一二线大城市土地成本太高,开发商恨不得都“做足容积率”——即在满足日照、采光等要求下,排布最多户数,以扩大销售金额。而泳池、中央水景会占据一定土地,至少要让出一栋楼来。这样一来销售金额就会缩减。而一座泳池对小区单价的溢价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对很多商品房而言,泳池都沦为点缀或“鸡肋”。
二是交付后养护成本高,在交房后物业管理中,涉及到泳池流通系统、水循环过滤系统、初始水补行动等专业维护,以及泳池日常自来水、强氯精等费用。为物业增加了管理成本。
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在泳池运营中,要不要配置救生人员,是不是要购买保险,一旦出现事故是家长负责还是物业负责?
“看上去很美”的泳池,其实成本非常昂贵,它包含了: 土地成本 + 养护成本 + 风险成本 。很多中高端小区,配建了泳池也废弃不用只当“水景”观瞻;或者统一外包专业运营,从而转移风险。
从开发角度而言,一二线大城市本身地价高企。泳池,本是精心营造的“卖点”,却成了不上不下的尴尬。熊市中,“中高端”商品房纷纷减配,恨不能向保障房看齐;牛市里,房子太好卖,根本没必要再额外追加投入还担风险。因此泳池、会所,两项“看上去很美”的锦上之花——牛市无溢价,熊市无卵用。
当然,也有情怀开发商,专心致志做豪宅的,成本、市场都在产品的排序之后。这个就是经济舱、商务舱和头等舱的区别了。
商品房,属性是商品,买单的是个人;公租房保障房,属性是福利,买单的是当地政府。二者无法类比。前者是私有财产,后者是公共资源。既然是非盈利性质的公共资源,对成本严格控制更显得必要与合理。增加泳池、会所等设施,无疑追加了小区运营成本,最终以物业费等形式平摊到每个业主头上。这与保障中低收入的初衷恰恰背道而驰。
公租房、保障房是城市低收入家庭的“避风港”,也是初入社会年轻人的“起点站”。本该是政府对公民居住需求的托底,保障的是基本需求。在基本需求以上,则应该是个人的奋斗与实现。不能妄图别人来为享受买单。
中产社区,不如公民社区
“政府托底,别人买单”——说来很幼稚,但确实是很多人的内心企图。保障房不仅是日常居住的保障,更给有些人群带来“保障心理”。在笔者看来,想在公租房建泳池的,想拆除商品房“柏林墙”的,多少都带有“保障心理”——不依靠自我奋斗,总希望外界为自己的利益买单,总认为有政策为自己“托底”。
这种略带侥幸与仇富的“保障心理”才是当下最可怕的心态。用武志红的“巨婴”理论来说,这就是一场“经济巨婴”的心态——要别人买单,要别人负责。
再用眼下时髦鸡汤,可以叫做“你弱你有理”,这套逻辑如下:
阶层不能向上流动,是因为没进好学校——学校买单;
没能进好学校,是因为天价学区房——房子买单;
买不起学区房,是因为财富差距大,分配不均——政府买单。
这些冠之以“阶级流动”、“天价学区”、“分配不均”等名词下,暗流涌动的愤慨与焦虑,最终指向的都是“别人的问题”。别人的问题,当然要“别人买单”。
与“保障心态”相对的,则是一种“中产优越感”:前段时间,成都几个小区之间,为了谁的孩子更有资格就读学区内最优质的一所小学而引发了比收入、比职业、比出身的“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在中产家庭内部,大家也发现了一条线索分明的“鄙视链”:从社区、到收入再到育儿——360度全程无死角的逐条对标。
大家突然发现,原来中产也是讲段位的。不同段位之间,也为上下游流动暗暗焦虑较劲。
这一切,只能说明是商品营销的成功:大到房子、学校,小到奶粉、尿布,所谓的“品牌”文化开始成为每个人身上的LOGO和标签。所有人,在认识你这个人之前,首先打量一下你满身的LOGO,随后赋予估值。难怪成都万科的业主那么公开鄙视对面的小区,他的底气不来自于自己,而是他身上的住区品牌——万科。这是另外一种“经济巨婴”——我购买,我存在。
通过购买,来寻找存在感,建立认同,甚至权力越界。购买学区房让小孩读书,本是行使合法的“权利”,但排挤其他业主,妄图独占学区资源,则是一场越界了的“权力”。
不管是“保障心态”还是“中产优越”都是当下经济巨婴的心理反应:前者要别人买单,别人负责;后者是自己买单,但要权力越界。 不要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完全市场化,因为购买者本身都是巨婴。
不论住的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最重要的是,不做巨婴,做一个成年人——也就是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了解权利与义务,参与社会,不越界,不侵犯,自己对自己负责。
学做公民:就是对自己负责,不去绑架房子或其他。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众号:qspyq2015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spyqsw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