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清照与蒋捷

知止斋主 秦朔朋友圈 2023-10-06

· 这是第534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知止斋主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李清照擅长写花,通过写花来写自己。这很符合中国人的世界观,触景生情,观物思人,借景抒情,秩序与不确定性的纠缠是东方美学的呈现范式。

观的是花,是物,写的是情绪,是情感,是独白。李清照的词从有无之境到无限有限之境,不觉之中已入花之境。一切皆由虚空入境,天为虚空,地为实境,虚实无有,道法自然,自然而出,自然而成,一切皆成于心,一切皆是心的自然流淌。

李清照先后写花的词将近十首,有菊花、梅花、桂花、芍药花——

“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群芳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写的是芍药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写的是桂花;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写的是菊花。

李清照的词对梅花独有情钟,出现的次数最多。当然,在中国花卉古诗词中,梅花诗词也是独占鳌头。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ruó)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的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很特别,借赏梅情景来抒发内心情感,可谓独运匠心。词里有时间的展开(年年,今年,晚来),有空间的展开(雪里,海角天涯,风势),有心情的展开(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萧萧两鬓生华,难看梅花),恰如“人生三重奏”。

所有的展开皆在天地人的时空里。词里早年生活的欢乐、中年的思念情怀、晚年的飘零都是时间的记忆、空间的记忆和心情的记忆。这首词跨度非常之大,可见李清照的词擅长以小见大,以简驭繁。

词人晚年流寓江浙之时,观梅瞬间处处跳动着饱经沧桑的真实生活,情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少时赏梅,赏的是梅之生机;中年看梅,看的是梅之繁盛;晚年观梅,观的是天地循环,生命的每一个情境、情景,都流动在那灵动的光阴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诉说的是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表现出她早年生活的欢乐、闲适和对生活的热爱。“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这是李清照《渔家傲》中的赏梅心境,犹如一幅“寒梅傲雪图”,与“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一致的。

这是李清照喜欢的生活方式,也是她想要的生活,优雅闲适:“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赏完梅花,再来一杯暖酒,惬意温暖,欢喜满心:“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这是李清照婚后屏居青州乡里的生活写照。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太好的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手中的梅花。由赏梅的欣喜到看梅的无奈,反衬出的是生命无常中带来的无限伤感。当时的赵李两家都被卷入了党争的漩涡,相继受到党争的政治波及。“赢得满衣清泪”一句的“赢得”二字用得恰到好处,生命的每个际遇看似无常皆有常,流露出词人“看花不是花”的“不知奈何安之若命”的无奈境遇。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去世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因为支持旧党而遭到新党的挤兑,被调出京城汴梁。再加上赵明诚的仕途阻塞,夫妇二人只能回到青州老家,过起了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屏居乡里”的清苦生活。

在青州期间,赵明诚的仕途起起伏伏,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李清照不得不独自面对日常寻常,于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浓烈。《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悲欣交集,不同生活空间的境况和不同生命时光的心情,跃然纸上,动人心扉。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词人面对时光流逝的“尽人事”和“听天命”的无奈情绪,耐人寻味。

早年赏梅的情景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授尽梅花无好意”消磨的也多是离别的相思。而“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则饱含着词人诉说不尽的无聊、无奈、辛酸和哀愁。

“靖康之变”导致李清照不得不的南渡,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从此南宋开始。是年三月,李清照随丈夫南下奔丧。丈夫的任职变迁,北方局势的愈发紧张,使得李清照辗转于生活的不安之中。朝廷的软弱,丈夫的怯懦,让李清照悲愤至极。一路辗转,路遇乌江,触景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佳句,随口而出。

丈夫赵明诚抑郁成疾,客死他乡。从此,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南方漂泊流离,夫妻二人平生收藏的金石古玩也在转运途中丧失殆尽,正如她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的那样: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背井离乡、飘零寓居的生活,丈夫赵明诚的英年早逝都给李清照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打击,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这首《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正是李清照当时情境的真实写照。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寄托了词人对自身命运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自身的境况概括——“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从赏梅、看梅到观梅,出身之荣、时世之苦、命运之忧,李清照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正是词人的三个生活阶段中今昔之感、身世之苦、命运之忧的三种感受。李清照的词作具有一种划时代的东方审美艺术感,虽然跨越千年仍能给我们带来具体化、形象化的感知和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词。这首词以“听雨”为原点,然后从时间和感受来展开,从而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人生况味,时间、空间、人生观念相融合:少年的追欢逐笑,壮年的飘泊孤苦,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的岁月无常悲欢离合,尽在听雨中得以体现。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中的这句佳句还让蒋捷得到了一个“樱桃进士”的雅号。蒋捷的一生也是在战乱年代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度过的。这首词与其说是在说自己,不如说是描述整个他所在的历史经年。

蒋捷喜欢写雨,似乎“雨”给了他感受生命的支点,因为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人、事、物、情,人的世界总是在这样一个纠缠中慢慢禅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心中的“雨声”;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这是李重元心中的“雨声”;

“曾向西江船上宿,惯闻寒夜滴篷声”,这是元稹心中的“雨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韩愈心中的“雨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杜牧心中的“雨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王维心中的“雨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李商隐心中的“雨声”;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是温庭筠心中的“雨声”。

“雨声”中有愁,有乐,有离,有别,有情,蒋捷的“听雨”,是随着时间、空间和内心的感受展开的,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展开了三幅“听雨”的画面,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愁绪绵绵,时而悲欢离合。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生命片刻,“歌楼”“红烛”“罗帐”交织在一起,一个春风荡漾的欢乐少年飘然而至:醉生梦死,一掷千金,灯红酒绿,轻歌曼舞,词人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韶华。《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不就是如此少年吗?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夜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翩翩而至的“客船”吗?这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吗?这是苏东坡夜游赤壁的一叶小舟,孤独地随风雨飘向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风声、雨声、断雁的叫声,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一幅萧瑟意象画面淡淡地映现出词人蒋捷,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少年之我,中年之我,今日之我,这是词人世界观的渐渐展开:“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夜雨,画面单调,画中人孤寂,心境萧索。

少年之雨,是丝丝密密的春雨;中年之雨,是沉郁凄冷的秋雨;老年之雨,是冷落苦涩的冬雨。生命的悲欢离合,国破山河尚在,少年的欢乐,壮年的愁恨,万物皆空,万念俱灰,唯有精神长存。

蒋捷的雨声让我们听到的是遭遇,是痛苦,是境界。“一任”表达的正是听雨人的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其中况味值得品味。

一言以蔽之,李清照的词也好,蒋捷的词也罢,诉说的都是人生际遇和人生之旅。物随心转,心随物转,转的是欲望,转的是情绪,转的是爱,转的都是心路历程和情感世界。

“一粒一世界,花雨生万情。”观了李清照的梅花,听了蒋捷的雨声,我们可以这样说:“一阕词里见人生,两阙词中见天地。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tougao99999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视频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