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少媛:那是青春吐芳华

莆田新闻 2023-12-18






“梅”开二度唱春风


□王少媛






我从小喜欢唱歌,每次放学都背着书包到当时公社的窗口去偷看剧团排练。演员在唱,我就在边上学,跟着哼。一来二去,剧团的人都认识我,还让我唱歌给他们听。我唱《洪湖水赤卫队》,他们夸我的声音甜美、圆润、细腻,是天生的戏嗓子。读初中时,母亲送我到仙游县盖尾镇的莆仙戏剧团学习。从此,我与莆仙戏结缘。开始,我演的是丫鬟之类的配角。虽然是小角色,但每一场戏,我都认真对待。跟着剧团到处演戏,我不断磨炼技能,积累舞台经验。

  1978年,仙游县鲤声剧团招收5名正式演员,当时有几百名竞争者,我凭借声音条件好、模仿能力强,加之对戏曲表演有一定的悟性,顺利考进剧团。


  20世纪80年代的鲤声剧团,俗称“百虎团”,人才济济。80多个演员,老中青不断层,行旦齐全。刚入剧团,我没安排到角色,除了练功、跑龙套外,就是放字幕。放字幕是个累活,也是技术活。剧情推进到哪里,唱词唱到哪里,字幕必须刚好出现,要求分毫不差。以前的字是写在塑料上,唱到哪儿,字就要跟进卷到哪儿,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一直守着。这个活儿大家不愿干,但我很喜欢。因为多放几次字幕,我就能把整个剧本背下来,还能模仿台上演员的唱腔,揣摩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这些经典剧本,我就是在放字幕时候背下来的。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 有没有追求结果大不一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一天, 剧团下乡演出《新亭泪》, 剧中周伯仁夫人的扮演者因故不能登台, 我自告奋勇,且补台成功。接下来又先后顶替了《三拜堂》中的马婵娟、《孟丽君》中的英兰、《五女拜寿》中的二小姐、《魂断鳌头》中的陈玉娥等十几个戏中不同行当的角色, 在莆仙戏剧坛上崭露头角。


  1984年,莆田建市第二年,举办了全市第一届戏剧节。我在《晋宫寒月》中演骊姬,一举成名,成为鲤声剧团的当家名旦。1986年,《晋宫寒月》晋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专家的充分肯定,我也成了福建省戏剧界一颗新星。自此,不少观众看莆仙戏,点名要看我演的。


  1998年,著名剧作家郑怀兴为我量身定制一部戏《叶李娘》。这部戏把所有莆仙戏的旦角戏都写进来,集旦角表演之最。全剧七场,我扮演的叶李娘演了六场,其中击鼓和负枷两场戏的表演难度特别高,而且都有大唱段。为了练好,我全身心投入排练,经常练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摔得两肘两膝破皮流血,有时蹲下都感到困难。这部戏从叶李娘贤淑勤劳、织布、跋山涉水,一路演到做寿衣、告御状、滚铁钉板、负枷,整整有一小时五十分钟,我一个人就演了一个半小时。后来,莆仙戏《叶李娘》参加福建省第21届戏剧会演,获剧目等五个一等奖;代表福建省古老剧种晋京展演,受到北京专家的高度评价。2000年,作为主演的我荣获第十七届梅花奖,这是莆仙戏历史上的第一朵“梅花”。


  莆仙戏传承千年,艺术精髓千锤百炼,有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韵味。我想把莆仙戏传得更远、更广,让更多的海内外莆田人爱上莆仙戏,记住乡音,留住乡愁,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03年,我正式告别舞台,来到莆田艺术学校任校长,肩负起培养莆仙戏人才的责任。虽然行政事务很多,但对学生的课,我从不落下一节。我时常有种紧迫感,想尽快把自己所学倾囊相授,让莆仙戏代代相传,把这个古老的剧种发扬光大,这也是我的梦想。令人欣慰的是,办学至今,莆田艺术学校从莆仙戏“一个班”发展到“一个校”,培养了国家一级演员吴清华、黄艳艳等300多位戏剧人才,师生们参加全国各级戏曲比赛屡屡获奖。2021年,莆田艺术学校优秀毕业生黄艳艳凭借《踏伞行》中出色的表演斩获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我市时隔21年后又摘得一朵“梅花”。2022年,莆田艺术学校学生林嘉亮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这是莆仙戏人才培养历史上第一位戏曲本科生。


  2011年到2016年,我兼任福建省莆仙戏剧院院长;2020年,我担任莆田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其间,组织剧院下乡村、进校园,演出千场,受众多达200万人次;赴北京、上海、沈阳、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交流演出,出演了《妈祖》《萧太后》《叶李娘》《樊梨花》《柳氏》等多部剧目;还参加法国巴黎第五届中国戏曲节,并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演出,开展莆仙戏艺术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受到海外华侨华人高度赞誉。


  40余载的戏曲生涯,有学戏的苦,唱戏的乐,一心传承的热爱,并见证着莆田建市40年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担当与自信。莆田,这座古府新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璀璨的文化交融中,正焕发新魅力,绽放新风采。


2023年8月23日


(作者为莆田艺术学校校长、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记者聚焦



群芳争艳梅花香


○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系王少媛时,她正带着学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终审决赛。她向记者发来的一张张照片,或在给学生梳妆,或是进行赛前辅导,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对莆仙戏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

王少媛莆仙戏扮相


  莆仙戏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王少媛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她对莆仙戏艺术爱得深沉,从一名普通的莆仙戏演员,到莆仙戏艺术家,再到培养莆仙戏接班人的艺校校长,让莆仙戏传承“有戏”,绽放光芒。


  “过去我们都用木桩搭台唱戏,也就是俗称的‘草台戏’。演出驻地一般在宫庙,排戏随意找个地方,条件艰苦。现在莆仙大剧院建成,还组建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专门的演出剧场和排练厅、练功厅、多媒体工作室、大型舞美创作场等先进硬件设施,这得益于党委、政府对莆仙戏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重视。”从业45年,王少媛见证了建市40年来莆仙戏的繁荣发展。


王少媛致力于莆仙戏薪火相传


  建市以来,莆田大力保护和传承莆仙戏。2006年,莆仙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走过千年历史的莆仙戏,曾数次晋京展演,誉满京城,震动剧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莆仙戏名角两度摘取“梅花奖”,还连续两次受邀到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法国巴黎演出,这在全国戏剧艺术界也不多见。参加巴黎演出的王少媛认为,莆仙戏打动了听不懂莆仙方言的外国人,体现了莆仙戏独特魅力,也证明了艺术不分国界。


  2012年,我市启动莆仙戏进学校活动,老艺术家送戏入校,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了“莆仙戏热”,莆仙戏新生代崭露头角,获得中国少儿戏曲最高水平的“小梅花”奖。


  莆仙戏《春草闯堂》《踏伞行》片段曾在2016年及2022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演出;今年除夕夜,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的《踏伞行》片段亮相央视春晚,这是莆仙戏首次登上总台春晚舞台,吸引全球观众目光。


王少媛为学生进行赛前辅导


  《莆田市莆仙戏保护传承条例》今年7月下旬获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王少媛高兴地说,这是我市首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为莆仙戏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相信千年莆仙戏历久弥新,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彰显新魅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