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 以十九大精神思考和谋划新时代政协工作
【摘要】
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认识十九大取得的伟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在换届之年,认真对照十九大精神,总结政协工作的历史经验,思考和谋划新时代政协工作,并结合宪法修改和政协章程修改工作,不断深化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对新时代政协工作的责任担当,努力呈现新气象、体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关键词】
历史性变革 十九大新时代 人民政协 协商民主
一、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奠定政协工作全新基础
(一)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是一场伟大的斗争。十八大以来的成就和变革确实史无前例、振奋人心。十九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一个“极”字,深刻、形象地概括了五年的不同寻常。报告明确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不仅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在一定意义上是惊心动魄的伟大斗争。十八大以前的一段时间里,党政军高层的一些人,虚化、弱化党的领导,拉帮结派,严重触碰政治底线。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权钱交易败坏党风、政风,带坏社会风气。面对党内和社会上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加的矛盾和压力,全党全社会弥漫着沉重的忧虑,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不反腐败亡党、反腐败可能乱国的苦闷之中,焦虑着党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充满自信、绝不回避退让,下大决心着手整治乱象。习近平总书记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使命担当,正风肃纪反腐,挽狂澜于既倒,逆转了多年形成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即“四风”惯性,铲除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相互交织的利益集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校正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航向,使党经历了革命性锻造。如此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具有巨大的政治威力,不仅从整体上塑造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面貌,而且对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程度不同地起到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作用。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人民政协事业包括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以及政协机关队伍,都经受了严肃的政治洗礼;政协工作在一些方面也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进一步端正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形象,大大提升了人民政协在政治上的责任担当。
(二)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是我们党深刻的自我革命。如此巨大、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历史启示。其中之一是,我们党没有用发动亿万群众搞政治运动的办法,没有用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办法,却清除了党和国家的严重隐患,改写了历史、洗涤了党心、震撼了民心。回顾历史,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又团结带领人民,以大规模的群 36 41075 36 14941 0 0 1573 0 0:00:26 0:00:09 0:00:17 3208性政治运动,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曾沿用过亿万人民参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办法,也曾错误地重提阶级斗争,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党和国家腐败变质,结果导致长期的国家和民族的内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选择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中华民族迅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重大转变。此时,面对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呼唤,面对党和国家存在的日益严重的隐患,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有的人质疑改革开放,有的人企图重回老路,方向感模糊,自信心动摇。一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不畏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走出了一条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入手,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擎、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治国理政新路。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总书记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党风为之一新,试出了民心向背,成功地开启了伟大的历史性变革。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启示,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党内斗争,不搞所谓的两条路线之争,对错误不是简单地贴上左的或右的标签。判断是非、评判功过,坚持不忘初心,以党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宗旨为准绳,严肃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清除党内各种腐败现象和大大小小的蠹虫,以最小的社会震动和政治代价,正风肃纪、反腐惩恶,不仅迅速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而且革新了党政队伍、更新了政治生态环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踏上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三)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社会革命成为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和肯定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敢不敢、能不能把十八大以来一整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承接下来、拓展开来、深化下去,这是对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考验,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十九大报告强调,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压茬”这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提法,用在这里显得很新颖、很朴实。十九大报告的基本内容可以说是十八大提出和实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直接延续、等口径的衔接和深化,给人以亲切感、亲近感,就是在谈论我们正在干的事情,听起来、做起来都觉得很有底、很踏实。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为全党作出表率。这两项决定是十九大与十八大压茬推进的生动写照。这种压茬拓展不仅印证了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一整套方略设计和实施是正确的、成功的;而且显示了十九大的规划和部署将是可行的、效果倍增的。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我们党建做好,必须抓住关键少数。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把洁身自好作为第一关,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练就过硬的作风。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我们党坚持自上而下进行自我革命、用自我革命带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这就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净化了社会政治生态环境,为人民政协展示应有的作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领导架构、凝聚起前所未有的政治共识。
二、十九大的重大成果指导政协工作续写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一)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赋予人民政协新的使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立足于界定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体现的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性量变发展,而是在量变积累的基础上,由十八大以来全方位、开创性发展,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引发的质变结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式的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改革开放40年,有许多因素决定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内快速发展之后,社会各方面差距加大,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国际上一批国家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难以摆脱困境,这种状态时时威胁着我国。中国历史发展确实需要我们党认真审视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或者说从历史方位上去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和前景,对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旗帜、道路、指导思想乃至方法谋略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进行再确认。新时代界定有利于开启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征程,确立新目标,有利于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有利于用时代使命感鼓舞党心、民心。新时代的确立同样有力地显示了人民政协事业将担负新的时代使命、呈现不同以往的新作为。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人民政协新的动力。中共十九大作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是从我国社会现实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客观分析中确立起来的。它不是一个局限于经济发展的狭隘概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能局限于物质文化,而是多方面、全方位的需要。解决发展问题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发展,更不是各行其是、一味地加快发展,而是要按照新的发展理念,谋求“五位一体”的统筹发展,发展不充分的要加速,发展不平衡的要协调。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有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必要。总之,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统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凝心聚力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人民政协也应聚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政协各项工作的总纲。中共十九大把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党章修正案将其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情国情世情都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回答了这一重大课题,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国内任务面前,指导党和国家的定向能力、决策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全面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人民政协事业的指导思想,把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境界,成为人民政协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
(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人民政协事业的行动指南。我们党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十九大首次系统地概括“基本方略”。“方略”按字面理解是方法和谋略之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侧重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方面的行动纲领问题,甚至可以说也包括解决行动方法和策略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如何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时,特别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既要大胆讲政治,又要善于讲政治;既要矢志抓发展,又要善于抓发展;既要勇于抓改革,又要善于抓改革;既要敢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又要善于化解矛盾和问题;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这就是讲究善于干事的方法和干成事的谋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学习贯彻,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人民政协从基本方略的视野和角度思考基本职能,切实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履行职能的实效。
(五)中国梦实现的蓝图规划出人民政协的奋斗目标。中共十九大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设计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再规划、再部署、再提升,将原来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完成;然后,再奋斗15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充实了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十三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三大目标,十七大增加了“和谐”,十九大又增加了“美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十九大报告还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文明”的概念,确立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首次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人民政协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责任。
全新的“现代化强国”目标,与以往相比,标准更高、要求更高,也更加鼓舞人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梦幻,而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一步步可以期待、可以追求、可以共享的壮丽愿景。举目当今世界,中国人民有如此负责任、敢担当并谋划和实施如此长期规划的领袖和执政党,是十分值得庆幸的事情,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保持平稳发展和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更显得弥足珍贵。
三、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部署全面提升政协工作
中共十九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十九大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全新角度,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新目标和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设计,确立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成为十九大精神中的一大亮点。
(一)提出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做出中国式贡献的目标。2014年,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三个“不能”划清了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界限。与此同时,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坚决破除对西方那套民主政治模式的迷信,不会亦步亦趋、生搬硬套。同时表达了彻底补齐在民主政治发展上的“短板”,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以前所未有的政治自信和能力,树立起要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做出中国式贡献的宏伟目标。
(二)确立党领导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西方民主政治模式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两党制、多党制、轮流坐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和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相结合的、也是相统一的。加强党的领导不是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而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协调和组织全社会、全体人民有序当家作主。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体制,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区别于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显著特点和突出优势,也是成就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治实力。
(三)明确以协商民主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程序和实践。随着当代人类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竞选式民主暴露出种种制度性弊端,与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渐行渐远,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觉醒的民主参与意识、特别是对直接参与实践的追求。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种民主的管用性,来自于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套制度体系如何成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如何使这些基本制度落实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中去,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运行机制。这就是在坚持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十九大报告提出,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以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四大民主中,增加了民主协商。这实际上确立了一种并行不悖的双轨制的民主运行模式,人民既可以通过选举民主来参与国家决策、管理和监督,又可以通过协商民主来参与国家决策、管理和监督。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表明,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举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让人民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在总结新中国人民民主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明确提出,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最管用的民主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拓展更加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实现民主必须重视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的设计,民主制度建设和民主程序的设计绝不能停留在纲领上、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文件上、制度条款上。制度设计要完整,完整有两层含义,既要有程序又要有实践才完整。同时,无论程序还是实践都不是只指选举程序和选举实践,还包括协商程序和协商实践。无论是选举程序和实践还是协商程序和实践,都不是单一的,而是要求多种程序和多方面的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更要讲究直接、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持续的、广泛的、直接的政治参与特征。十九大在论述十八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时,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作为一项重要成果。这个论断表明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经被全党和全社会认可,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战略决策,并且作出了全面部署,得到迅速实施。十九大重申,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强调要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随着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工作部署的推进和落实,我国将出现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将随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全面实施,而彰显中国特色和对世界的说服力。
(四)作出推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部署。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报告中有关人民政协的内容逐届有所增加,十九大关于政协的内容共四句话、178个字,至少有四个新的特点,或者称为四个第一次:一是首次独立地完整地论述政协,以往的论述多穿插着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内容;二是首次认定了宪法和章程以外有关政协性质定位作用的新提法;三是首次单独论述民主监督;四是首次提及政协界别。1.“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这表明人民政协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专门协商机构是唯一的。2.“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定格在“聚焦”。重申政协两大主题,一方面强调政协发扬民主,致力于用协商民主统领政协履行三大职能,完善协商议政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强调政协协商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3.“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强调民主监督的重点,有利于正确认识政协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的性质定位和实际功能。政协的监督不是与决策对着干,而是推动决策的落实,督促纠偏。4.“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政协界别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复杂敏感的问题。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及政协界别,既可以理解为研究政协界别的条件开始成熟,宜从增强界别代表性入手加强研究,也可以理解为增强界别代表性是加强委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新时代政协工作需要新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同志强调,2017年,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完善协商议政格局,强化民主监督职能,拓展团结联谊工作,加强履职能力建设,进一步开拓了团结民主、务实进取、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促进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大团结大联合,共同为实现中共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适逢全国政协和大多数地方政协换届之年,应当认真对照十九大精神,总结政协工作的历史经验,思考和谋划新时代政协工作,并结合宪法修改和政协章程修改工作,不断深化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对新时代政协工作的责任担当,努力呈现新气象、体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一)顺理成章地认识政协是党领导的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我国的政治体制设置中,中国共产党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依法依章,履行职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保留了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政治平台。通过修改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表明我国实行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新型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为特征的政党制度。中国绝不照搬西方模式,坚持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两会制”,在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同时,召开政协全体会议,组织政协委员参与国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重点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现代国家都有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设置,唯独人民政协是中国特有的。人民政协及其履行职能的设计更显得弥足珍贵。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心悦诚服地理解政协不属于权力机关。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不属于权力机关;人民政协不是参议院,不是西方那种分权机构,而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
我国的执政党系统、政权系统、政协系统源自于不同的产生方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运作方式。由普选产生的称为大会,比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和国家的权力机关、决策机构及其成员,由普选的党代表和人民代表逐级投票、选举产生,其权力由党代会、人代会授予,对党代会、人代会负责,并接受党代会、人代会的监督,包括罢免。凡是协商产生的都称为会议,比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委员不是逐级选举产生,而是由各级政协常委会协商产生。政协章程明确规定,凡赞成本章程的党派和团体,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同意,得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个人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邀请,亦得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参加地方委员会者,由各级地方委员会按照本条上述规定办理。政协章程在关于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有关条款中规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每届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以及界别设置,经上届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每届任期内,有必要增加或变更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决定人选时,经本届主席会议审议同意后,由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很显然,这实际上是一个自选和互选的过程。各级政协委员会之间,政协与党政权力机关、决策部门之间都没有任何授权关系。在我国政治架构中,已经形成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系统、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系统以及作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人民政协系统,由于产生方式的不同,形成了有无权力的区别。政协履行职能的性质和方式,当然就不同于权力机关。政协系统独立设置,体现了其不可替代性。政协不是执政党系统和国家政权系统的衍生物、备用品、复制件。普选产生的权力机关及其运作是合法的,协商产生的政协及其协商式履行职能也是合法的。不能用选举产生的权力机关及其运作来否认政协及其履职的合法性,也不能将政协的履行职能套用、攀比权力机关的运作。
(三)名正言顺地宣传政协民主的特点和优势。各国的实践证明,人民通过推举代表进行决策和管理是必要的、可行的。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创造更多的形式,如通过广泛有序地参与协商,让人民获得对国家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和机会。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都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都是五年召开一次,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是五年一个任期。政协的全体会议设有大会发言,大会发言是我国政治生活中政协独有的民主形式和政协委员特有的政治权利。在政协全会期间,政协委员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在各种庄严场合发表政治见解。在全会闭会期间,政协委员还有多项经常性工作,或者说履行职能的经常性形式和手段,即提案、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文史资料、学习、港澳台侨和对外交往。这些形式都是具有政协特点和优势的,其突出的灵活性、多样性,为政协委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能提供了众多选择和便利。政协委员作为各界的代表,通过履职活动参与国是,在实现人民民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四)任重道远地谋划政协事业发展的前景。中共十九大以后,修改宪法和修订政协章程己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深入思考人民政协基本问题、谋划人民政协工作发展的有利时机。
准确把握政协性质定位。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政协章程则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专门的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一句话的定性、政协章程三句话的性质提法以及宪法章程以外有关政协性质定位的提法,是否要加以融会贯通,以便有统一提法,这值得研究。政协定性为统一战线组织,宜于明确其不属于权力机关,但政协是统一战线的一种组织形式并不是统一战线本身,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政协则是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宪法和政协章程定性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现实并不存在抽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实际存在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定性问题,值得研究论证。
准确把握政协三大职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不是伴随政协诞生一次出现,而是依次提出的。三者之间互相涵盖,并且都是以提意见做批评提建议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要求将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全过程。政协民主监督被明确为协商式监督。履行三项职能如何串联解释,如何体现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如何体现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都值得进一步归纳和推敲。
准确把握政协履职和开展经常性工作。大多数政协委员是非职业化的,因为各自职业的性质、本人其他条件的限制,他们除了参加一年一度的全体会议集中履职之外,很难集中精力、集中时间、持续参加政协组织的履职活动。由此,产生了政协委员在全体会议期间履职和闭会期间履职的不同,特别是作为闭会期间履职的经常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殊性。相对于政协会议履职形式,委员参加政协经常性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由此给实效考核和组织服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履行职能的经常性工作该不该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如何进行必要的整合与规范,同样值得认真研究。
作者:黎言惠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8年第3期《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