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将走向何处——读《人类的终极问题》有感

胡卫 中国政协杂志 2020-11-18
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提出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无独有偶,梁漱溟认为,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三大关系,而且顺序是不能错的:其一,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其二,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三,一定要解决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人类终极问题》就是作者袁越凭借其较强的专业学科背景,在梳理和汇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花了两年时间,走访了数十位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写作思考和问答这些终极问题的一本专著。虽然书中提到的人类终极问题看似十分严肃,但是具体到相关话题则十分新奇有趣,且能引发读者对生命真谛及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该书的第一部分,初读者或可重点关注科学家是如何研究古代事情的。其中,涉及地球的年龄和人类起源问题,科学家先后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放射性测年法、碳-14测年法、铀铅测年法以及DNA测年法等。当然,这些方法得以运用,主要仰赖于科学家们的埋头苦干精神。本章内容还可重点关注一下古人类研究中的政治因素干扰问题。随着DNA研究和计算机辅助判断的兴起,由非洲起源的“取代派”则开始不断挑战“多中心假说”。概而言之,这一流派的观点就是:人类只有一个起源中心,即起源于非洲,人这一物种诞生于非洲,非洲是人类的摇篮。
该书的第二部分,可重点关注一下衰老和死亡的物理学意义问题。从中可以理解到的要义,就是死亡不是必然,而是大自然有意为之。从这个角度出发,衰老不能看作是一种病,它是生命的自然过程。达尔文曾认为衰老属于物理学范畴,长生不老是违反物理定律的。然后,就目前情况来看,衰老和疾病一样,它是可以积极治疗,或者说是可以延缓的。威尔丁博士认为,抗击衰老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减缓衰老的速度,延长健康寿命;另一种是逆转衰老的过程,让一部分衰老得过快的器官或者组织返老还童。当下,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威尔丁博士所言第二种思路中的“器官移植”,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到生命起源和进化问题。生命是进化而来的。群体选择理论认为,进化绝不仅仅是个体之间、基因之间或者群体之间的优胜劣汰,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死亡是和这个大主题连在一起的。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
该书的第三部分内容也非常丰富,可重点关注一下“液态网络”理论和“相邻可能”理论。“液态网络”理论源起于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朗顿所提出有关创造力的理论。他认为,创造力旺盛的地方一定处于“混沌的边缘”,也就是介于严格秩序和彻底混沌之间的中间地带。用物质三态来比喻的话,气体是彻底混沌的,新结构会随时出现但又会随时瓦解;固体则有严格秩序,虽然结构稳定,但几乎杜绝了新结构出现的可能性;液体介于两者之间,只有液态网络才是“混沌的边缘”,既能够让新鲜事物顺利出现,又可以让好的创新稳定下来,并将这个边缘继续扩大,以便进一步探索“相邻可能”。如将以上三态理论作一迁移,人类社会早期的打猎、采集阶段,就相当于“气体”,祖先们居无定所,像空气分子一样游荡在非洲的大草原上,虽偶有灵光一现但却很难传承下去。农业的诞生导致人口不再随意流动,定居点的出现标志着“液态网络”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那时的人类社会以村庄为单位,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一套传承体系,但彼此之间又经常互通有无,新技术一旦出现就会迅速扩散开来,并在新的地方启发出新的发明创造。书中还提到“生命是大自然最伟大的创造”这个概念。追根溯源,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由有机物构成的,我们甚至可以把地球生命归为碳基生命。而从化学角度来分析,不难发现,碳原子之所以被大自然选中,原因是每个碳原子能够和多达四个不同类型的原子相结合,这种原子间的“合作”深深刻在人类的基因里,生命的进化包括人类的发展都是无序到有序的“合作”过程。
总的来说,这本书凭借专业的学科背景,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深入的实证调查,把关于人类终极思考的最佳答案和推理过程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并借此传达这样的理念:今天世界上的所有人几万年前都是一家人,我们是同一群非洲居民的后代,共享同一个地球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的利益,也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进化绝不只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互助合作才是进化的主旋律,而创造正是诞生于这种合作共享机制之中。
总览全书,掩卷长思,该书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三点有益的启发:
万物相生,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这个物种要想在宇宙间长久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相互合作,把创造力用在正确的地方,齐心协力面对已经、正在或将会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面对疫情,人类不能相互指责、明争暗斗,科学的事情应该让科学去解决,只有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充分发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才能渡过难关,这也是我们反思人类终极问题的意义所在。
创造有赖于集体智慧,创造需要宽松的环境和空间。“液态网络”告诉我们,人脑是一个液态网络,创造是两个神经网络的连接,新想法是一个此前没有出现过的连接方式,灵光乍现就是新的碰撞。创造越来越依赖于集体智慧,而不是个体劳动。从目前世界各国创造的成果看,公益创新是主流,利用市场机制的创新也越来越多。灵感来自丰富的信息,影响液态网络构建的主要问题,是对信息的管制。只有营造积极的液态网络,让信息公开、透明,并流动起来,创造才能触类旁通,不断站在前人肩膀上。
活着就要奉献,长寿的意义在于提高生命质量。人人都爱追求长生不老,中国人更是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真正的永生应该是多做有益的事情。长寿的意义有两个,一是繁衍下一代,让人类生生不息;二是让生活更有质量,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身体的长寿目的在于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婴儿有充足时间发育;让少年儿童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发掘潜能;让成年人有足够时间去发明创造,最终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胡卫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20年第19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