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最强综艺《国家宝藏》:这世上,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临近年末,2017年最强综艺终于出现了——《国家宝藏》。
为什么称它为最强呢?
节目开播两周,有2万人打出9.3的高分,有76%的人打出5星满分。
《国家宝藏》,顾名思义就是讲关于国宝文物的那些事儿。有人评价它,“央视出品,必属精品”,还有人评价它,“一集被感动哭了好几回”。
精到什么地步呢?节目现场动用了春晚3D舞台技术,随手一截就是一幅画:
再看请来的嘉宾,不仅有王凯、雷佳音、段奕宏这种实力演员,更有来自中国九大博物馆的9位馆长,大家围坐一圈谈论自家镇馆之宝的时候,颇有古时候华山论剑的意思:
印象最深的,还是主持人张国立每期的介绍语:
“我们这个节目,很年轻,只有上下五千年。”
这句话是谦虚,也是霸气;是年轻,也是向上和初心。而初心,恰恰是《国家宝藏》想要传递给每一位观众的精神食粮。
从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到今年的《国家宝藏》,还有一次次的“故宫跑”,这些从前似乎“遥不可及”的文物却一次次地引爆热点,离人们越来越近。央视将《国家宝藏》定位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这个定语倒是第一次听说,文博如何“探索”?
第一个登上舞台的国宝文物,是《千里江山图》卷。就在两个月前,它刚刚轰动故宫,每天有2500名观众排着队等着目睹它的真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个震惊中外的巨幅卷轴,原型也是它。
很多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很长,可《千里江山图》比它更长,足足有11.91米。上面画满了大宋山水,跨越过时间长河仍不褪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的作者是宋朝18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也许恰恰因为18岁少年独有的抱负和雄心,才会画出如此气势恢宏的大宋王朝吧。
可光有雄心还不够,更得有“细心”。这幅画全部用珍贵颜料青绿着色,总共要按照先后顺序画5遍,才能出现图中的效果。
这是什么概念呢?有画家光是临摹画幅的1/10就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可想而知当年王希孟边想边画需要多费神费力了。
所以张国立才会说,“越是简单重复地做一件事情,越是难得。”
第二件露面的国宝,是乾隆最爱的各种釉彩大瓶,长这样:
这两年,乾隆的“农家乐审美”被吐槽得不轻,毕竟他最喜欢的风格都是这样的:
好在这一次节目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认真地为乾隆正了一次名:图案要花哨、要丰富,是因为鼎盛王朝,就应该海纳百川!
不过想“炫”,真的没那么容易。一种釉彩的成功几率约为70%,把17种釉彩成功烧制在同一个瓶子上是什么概念?成功几率低到0.0023!就算放到今天来看,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乾隆不信这个邪,当时的陶瓷艺术家唐英也不信,他们试了成千上万遍,还真把这个集各种釉彩于大成的瓶子做出来了!
如今大家嘲笑乾隆的审美风格,可若不是因为他的坚持和热爱,我们又怎么有机会目睹这件被誉为“瓷母”的各种釉彩大瓶呢?
如果说《千里见山图》和各种釉彩大瓶都是在当权者的指引和帮助下完成的,那么云梦秦简的产生则完全靠的是一个普通人的赤诚之心。
云梦秦简的主人,是秦朝一位普通的基层官员,名叫喜。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一笔一画写满了他每天的工作记录。
与上级命令无关,与升官发财也无关,只是凭着对一方水土的热情和对个人事业的追逐,喜就这么写了十几年,足足有4万多字。
如今人人张口就是“不忘初心”,可初心到底是什么呢?看看这些几百几千年前的帝王或百姓就会明白,他们之所以能给后世带来无价珍宝,无一不是毕生都在追求和创造心中所爱。
而如今,也有一批人在追求着自己的心中所爱。
在故宫博物院提交的文物里,还有下面这块其貌不扬的“大石头”。
它叫石鼓,上面的那些符号被称为“石鼓文”,经过2300多年风雨的侵蚀,原本的721个汉字如今只剩下321个。
2300多年啊,石鼓几乎见证了华夏历朝历代的更替,但也正因为如此,每逢战乱就会容易丢失,可有一群人,打破了这个定律。
86年前,日军侵华,故宫的文物们也面临着危机。在那个交通极其不便的年代,为了不让文物落入日军之手,顽强的故宫人亲自背着一万三千箱珍贵文物,开始了南迁。
这一迁,就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先后经历了敌军轰炸、战火纷飞、车祸火灾,但文物无一丢失。
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故宫人在16年后,终于把一万三千箱文物完完整整地送回了故宫博物院。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一路护送石鼓的故宫人梁廷炜,祖辈三代都在为文物工作。他的孙子,就是今年已经69岁的梁金生老人。
梁金生老人如今依旧每天骑着自行车去故宫博物院上班,工作内容是清点文物。都说择一事,终一生,在梁金生老人身上,则是“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
像梁金生老人这样,在最喜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人还有很多。
73岁的王佐诗老人,是故宫讲解队伍里年纪最大的一位志愿者。他说,每当为游客讲解完之后,看到游客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就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满足与愉悦感。“这种感觉,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因为热爱,倾尽一生”,这大概就是发自内心热爱一件事的终极体现吧。
“国家重器,文化传承”。当看完无数件国宝和无数个守护国宝的人,不禁想问一句,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主题曲里这样解释,“一眼千年,无言也胜万语千言,足以带给我多少次的沧海桑田”。
张国立则在节目里说,久经不衰的除了文物,还有精神。
《国家宝藏》披着综艺的外壳,却讲了朴素认真的道理。它用一件件无价之宝,给这个浮躁的社会上了生动的一课,那就是发自内心热爱一件事,最是难得和宝贵。
用一支画笔画出大宋盛世的18岁天才少年王希孟如是,举毕生之力守卫国宝的梁金生如是,浩荡走过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更如是。
而所谓“国家宝藏”,最珍贵的不只是这些物件,更是物件背后每个人的热爱和初心。
我们总是嘴上说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这些为了国宝倾尽全部的人,却诠释了什么叫做“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正是因为王希孟的执着和雄心,才有了大气磅礴的《千里江山图》,踏过数百年历史长河仍不褪色;
正因为普通官员喜的兢兢业业,才有了饱含律法初心的云梦秦简,镌刻着独属于华夏子孙的文化传承;
正因为梁家三代人的用心守护,国宝才能抵挡住外来侵蚀,有底气对抗来自岁月的风风雨雨。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每一个人,永远热爱、永远追逐的信念感,才是这人世间最触动人心的力量。
“热爱”这个词儿听起来很虚,可它会让你在万人抵挡的时候,在前路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在世界马上要崩塌的时候,仍然能为了喜欢的人和事再拼命努力一把。
再一看博物馆的沉淀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国宝的形成——书画菁华特展
快雪时晴帖
东晋 王羲之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的形成”特展中,最受瞩目的就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这是王羲之的一封书札,个人信件。它其实有点像我们现在在微信上的打招呼,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它的形式是一个册页,外面是织锦,里面是白绫。外面的书签是乾隆帝所提“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八个字,有七个字都是从原帖中临下来的。真正王羲之写的只有三行,最后一行是唐代官员的题字,这是唐代的一个双钩廓填本,在描摹是也一起被拷贝下来了。
所谓双钩廓填,就是在没有电的时代,利用屋子外面的亮光对原帖进行拷贝,用空心线进行勾勒,再在桌子上小心地进行填墨,因此称为“双钩廓填”。“二王”的书迹传世的没有真迹,水准较高的,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唐人的双钩廓填。
乾隆帝是一个非常善于打通各种艺术门类的人,有着很开阔的思路。就像瓷器上的开光一样,每一页都预留了他写题跋的空间。包括本幅和其他人的题跋旁边,他的题跋里里外外加起来有不下70处,也就是说他至少将这幅贴拿出来看了70次。事实上远远不止70次,因为这些题跋除了少数几条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下雪之后写的,这不意味着他平常其他时间不看。就是下雪了——赶紧把快雪时晴帖拿出来——欣赏之后,作两首“歪诗”写上去。他的诗写的不怎么样,书法也不好,但他的确是个大玩家。这70处题跋前后时间跨度前后有50年,可以说几乎陪伴了乾隆帝执政生涯的一生。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宋代
这幅画很不错,非常的细致深入,但我个人对它的地点有些怀疑,不像是宋境的,更像北方辽或金的作品。一个是它看起来非常的琐碎,而同时期宋画的感觉是“繁而不碎”,提炼的功夫还是比较强的;第二是这幅画有一圈白色的小圆圈,其中有很多奇怪的动物,看起来像黄道十二宫,但是又不止12个,应该是流传发展的黄道十二宫。看起来像是北方的东西。因为我们现在在河北宣化辽墓的天顶上就发现了黄道十二宫的天象图,比这个要更准确。应该是通过中亚商路从草原传来的一种天象观念。第三是这上面的用的颜料,石青石绿的实际颜色是比较灰暗的,这说明这幅图的画师没有途径得到比较好的阿富汗青金石。
我在前一阵在三联开的“听山水”专栏中梳理了青绿山水的发展脉络,我认为真正的青绿山水是从宋代开始的,唐以前只有佛画壁画中存在,卷轴画中是没有青绿山水画的。石绿,来源于中国本土湖北有产的绿松石,而石青是来源于阿富汗,因此材料是有很严格的限制。在唐代可以从阿富汗得到青金石,但宋代到哪儿去找呢,后来得到一些线索,我怀疑宋代的青金石来自于缅甸。那么北方相比于南宋来说得到青金石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间隔着好几个政权,最后能的到的可能就是品质非常不好的,才去用作颜料。这是我对于这一幅画的一个猜测,后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秾芳诗帖
宋 赵佶
《秾芳诗帖》是30多公分高的卷子,20行,每行两个字,每个字的高度大约为12、13公分,字近四寸。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常拿来做衍生品的一幅名作。宋徽宗独创的一种字体:瘦金体,写的是楷书,用的是行书的速度和节奏。
楷书的每一笔画有很多的处理,这种处理原则上应该“藏着掖着”,不应该放到台面上来,但宋徽宗反其道而行之,将这些全部摆到台面上,不但让你看到,而且会在这一地方特意夸张处理。有人认为是 62 39909 62 24822 0 0 4556 0 0:00:08 0:00:05 0:00:03 5888种”书法教育”,而我认为这是皇帝凌驾于规则之上的一种体现,对自己的书法非常自信。字非常漂亮,可以说气势撼人。这些绢应该都是当初绷在专门制作的框上写的,因此写的很平整。在边缘部分可以看到尾款或临近字迹变歪的现象,这是因为在边缘因为绢面蹦的过紧,扯下来放松之后导致的变化。
溪凫图
宋 陈琳
陈琳的《溪凫图》,赵孟頫补景。这是美术史上一流的名作。陈琳是南宋宫廷画家后人,我以前以为这幅画是陈琳向文人画靠拢的体现,在看了原作,有了新的理解。在这幅画中的野鸭和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课为什么看起来像文人画了呢?原因一个是因为这是一幅即兴作品,是陈琳去拜访赵孟頫是即兴创作的,就是在赵孟頫的书案上,也许就是用赵孟頫写字的纸画的,时间不够,很多细节不能深究,材料也不允许像绢上一样反复拖染;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赵孟頫在此充分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赵孟頫通过粗笔的坡石水文,把陈琳画中线条的书写感这一面放大了,把它写实、立体、逼真的追求压了下去。赵孟頫在补景时对整幅画进行了方向性的调整,接过方向盘,向另外一个方向开了。
有人说,最可怕的失去,就是失去热爱。
而保持最初的热情和热爱,就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初心。
也许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