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云南有"十八怪", 听说兴义也有"七大怪"!你知道是哪"七大怪"吗?

2018-02-07 亮点黔西南



       云南做旅游宣传,把“云南十八怪”的顺口溜印在各种宣传册、各种包装盒和各种卡片上,外地人随处可取可读,读几遍后大都背得了。所谓“怪”即为异常,是“与众不同”意思的表达。“怪”体现的是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不同。因此,但凡“怪”都有鲜明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特征。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对生活中的风俗已习以为常,但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化,都是可以诉诸笔端,进行研究的。兴义不大则历史悠久,是个四季如春,阳光明媚,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也有些许的风俗是值得品味和赏鉴的。



落叶绕成辫子当柴卖



        这里的“落叶”,主要指松树的松针。过去,兴义城四周松树成林,植被繁茂。每到秋季,枯萎的松针掉落在林子里,堆积成厚厚的一层,呈棕色。我们小时候常常看到农民用竹耙把松针薅在一起,然后把松针绕紧,拧成麻花状。松针摸起来很光滑的,拧紧也并不重。这些拧紧的松针结实紧密,像大辫子,人们叫它们“草绕子”。然后成捆成捆的挑到街上,被当作柴出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草绕子很好卖,烧煤的家庭有时也备有“草绕子”,因为它易燃,引火很快,效果好。火燃烧时还发出细细的噼啪声,还有一股清香味。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草绕子渐渐绝迹于街市。边远的地方,只有不多的农村老年人会绕草绕子。绝大部份的家庭已不再需要这样的柴草做燃料了。到了现在,当我们进入一片松林,踏在厚厚的落叶上,嗅着生涩腥湿的腐质土的味道,那时,我们就知道那些松针已归于树根,层层累积,化为泥土了,没有人把它们做成当年的草绕子了。偶有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路过,问他知道什么是草绕子?他摇摇头,一脸茫然。


喝酒时不用下酒菜



       曾有外地作家到兴义,一群兴义的文学爱好者设宴款待他们,刚坐定,菜还没上,两大碗白酒已满满地放在了桌上,小碗勺子摆开,说工具已备好,顷刻间酒气豪气跃然桌上。这位作家脸色大变,对着笔者大呼“救我!救我!”,十分恐惧。都说兴义人喝酒不用等下酒菜上桌,或者根本不用下酒菜,往往一桌菜没上齐,或一桌菜动也未动,饮酒者便已酩酊大醉、离席的离席、入睡的入睡、高谈阔论的差不多把屋顶掀翻……那天的场面让省城的作家目睹了传说中的景象,很快就不得不入乡随俗了,云里雾里,不知怎么回的旅馆,怎么睡的觉,第二天起来,作家们聚在一起,脸色难看,心有余悸地说:“名不虚传!名不虚传!领教了,领教了。”

兴义虽地处偏远,但自古以来却是云南、广西商旅往返必经之路。商旅劳顿,酒是最好的解乏的东西,喝一碗倒头便睡,第二天精神抖擞,又迎着太阳出发。古城兴义虽不大,周边却分布着许多民族村寨,以布依族、苗族居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辛苦劳作中,为了减轻劳累的感觉,放松身心,更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丰收,自酿自饮,逐渐演变成了自己独特的豪爽的酒文化。“感情深,一口闷”,是兄弟就要一口喝净,勿多废话,推杯换盏,相互敬酒,迫不及待要把心窝子掏给别人,酒喝得好了,日后诸事相互照应,相互帮助。另外,酒至酣处,有气吞山河之势,可以打败一切豺狼虎豹,可以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终于发泄胸中之不平和怨恨,没有什么滋味能比得上这等的痛快,这等的舒心。那些咸甜荤腥的味道便不算什么,没有也罢,喝酒何必要下酒菜?


药草草上桌当蔬菜



       鱼腥草(折耳根)、五加皮、薄荷、麻蒿、蒲公英等等……这些上了药典的草药,在兴义这个地方,当作家常便饭的蔬菜。

有一年广东来了亲戚,餐桌上摆放了一盘凉拌折耳根,广东客人望而却步,用手捂住口鼻,连声说“腥得很,腥得很!你们怎么连草药也吃”?人说广东不也有一道唤作“三叫”的吃小耗子的菜吗?还有把“猫和蛇”煮成一锅的“龙虎斗”吗?客人们笑起来,都说不一样,不一样!各方各俗嘛。最后,把这盘“折耳根”端到旁边去,这桌饭才得以开局。后来听说一家餐厅的老板给折耳根取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名字,叫“土人参”,还用它来招待北京来的尊贵客人。

来了贵阳朋友,连端两碗素麻蒿菜上桌,一会儿便哄抢一空,说好吃得很!还说,这味道野得正宗。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至理名言阐明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百草皆可入药”,这是中医药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那么,可入药的野生植物,根据其性能,适宜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自然也是可以上得餐桌的了,也就可以预防疾病了。鱼腥草(折耳根)清热化痰止咳,常食用有利于肺部健康,而且其富含纤维,有助消化。薄荷清热解毒,在吃狗肉汤锅时,用其当作配菜吃,既爽口又可抵消狗肉的一些燥热,岂不是一举两得。

兴义人,一进餐馆点菜,大部分人会点素菜,野菜,这野菜大部分都是草药。如今,在提倡绿色食品,环保生活的时代背景之下,野菜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野菜已经不“野”了,被大面积种植满足市场之需。兴义这一风俗已不独有。


稻草编成凳子卖



       稻草编成凳子,称作“草墩”。

先把稻草拧成绳,围绕一个圆心进行缠绕编织,编成一个上下一致,大小适中的圆柱体就行了。好的“草墩”结实紧密,坐多少年也不会松散。

堂屋里扔上几个“草墩”,老人小孩都十分喜欢。小孩在草墩上爬来爬去,有时还滚着草墩玩一玩,老人们坐在草墩上,抽着水烟筒,聊着天,其乐融融。草墩不仅耐磨透气,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应该称得上最绿色的家具了。与堂前飞燕、园中修竹相呼应,成为久远年代的一幅田园景象。

不知何时起,草墩早已进入了城市,长盛不衰。有农民挑着两串草墩当街叫卖,价格一路飙升,从很早以前的一两元一个升至二十元、三十元之间。大小不同,价格不一。有的草墩直接进入了家具商店,出售给装修新房的人们。不过,草墩进入这些现代装修的房内时,它们多半被穿上了新衣服。人们为他们缝制了花色不同,质地不一样的套子,从头到脚给它套了起来,一方面看上去更漂亮,与房间明丽的装饰相协调,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草墩掉屑。

稻草编作凳子卖,是兴义人聪明智慧的表现。近郊村庄的男女老少都会打草墩,因为有市场,草墩便会继续编下去,这种风俗将得以传承。也许形式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许会规模化生产,让公司来经营。

草墩散落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仿佛一团团思绪,纠结着一种朴素的记忆。据此,还衍生出一个谜语,孩子拍着手,表情狡黠地唱:一个老者矮又矮,系的腰带十八捭。(音bai 原意为双手横开向外旁击。兴义人土话中说是横开双手的长度)你猜是什么?


小水沟沟洗白菜



       几十年前,外乡人走进兴义城,看到城里人家要做饭时,总拿着菜在街边小水沟里洗,淘米也在小沟中淘,外乡人不解,说这个小城的人太怪,不怕脏。可当他们走近小水沟,仔细一看,才发现小水沟里的水清澈透亮,潺潺奔涌,犹如甘泉。水中还有小鱼,成群结队,悠然自在。掬一捧,便可饮用。

怪就怪在那时兴义城泉眼众多,到处都在往外冒水。除了一条垂柳依岸的湾塘河四季奔涌,滔滔不绝之外,仅有的十三条街中,铁匠街、豆芽街、云南街、沙井街等街巷都有水沟环绕,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这些水流干净无污染,人们在其中洗菜便是很自然的了。记得幼时曾在这小水沟里舀过鱼,也观察过水波上破碎的月光。

如今,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林立,道路纵横交织,这些泉眼、小水沟像透明的精灵,忽地全不见了,消失了。“小水沟沟洗白菜”这一奇观将永远不会再现了。


腊肉骨头煮长菜



       久居兴义的外地人,称“长菜”为兴义最奇怪的“菜”,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发明。

顾名思义,“长菜”的特点就是“长”。青菜白菜大蒜有多长就多长,不管多长,和腊肉骨头一起煮。一般是先用腊肉骨头熬汤,然后再把菜下到汤里一块煮,还辅之于沙仁、草果、八角等佐料,一直要煮到菜色发黄,十分柔软,入口即化为止。一般人家煮长菜都煮得很多,用大钵盛好,吃多少就挑出多少,在锅里加热,蘸着辣椒水吃,十分可口。所以长菜往往可以吃很久,长菜之长也有长长久久的意思。

长菜的创新之处,可谓独到。一是春节以前,家家都有许多腊肉,剔掉肉后,骨头弃之可惜。农村杀年猪,骨头皮子一大堆,单煮着吃太油腻,把盛产于冬季的青菜、白菜、大蒜煮在其中,既使骨头不浪费,又使菜鲜美无比。二是腊月隆冬时间,长菜易于存放,食用方便,减少买菜的麻烦。三是新年即将到来,煮一钵长菜意味着日子长久美好,具有象征意义。

  “长菜”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它将传承下去。长菜是季节性的,现已经进了餐馆,春节那段时间,兴义的许多地方都能吃到。兴义人一直十分喜爱“长菜”,腊月二十七、八,你可以看到兴义人背着抱着成捆的蔬菜,相互遇见了都说:“煮长菜”。


谈情说爱对歌来


       这一“俗”说的就是民族风情了。黔西南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虽没有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但民族风俗却有相同之处了。

布依族青年男女把谈恋爱对歌叫“浪哨”;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对歌叫“赶表”。青年男女相约,到一处风景优美,或者感觉特别的地方,通过对唱山歌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每一个恋爱中的人都是诗人”,这话真不假,这些青年男女在对歌中能信手拈来,即兴发挥,边编边唱,真正才华横溢。如“昨晚做梦梦见哥/一个缸钵滚下坡”“哄郎上树你收梯/让郎在树下空等你”还有“妹家门前有座山/小郎打马上高山。郎是神仙妹是鬼/神仙还要鬼来牵。”如此等等,细究这些歌词,内容好像没道理,“一个缸钵滚下坡”和“梦见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恰恰显得格外生动,它来源于生活,出自于内心,跌宕起伏,押韵上口,生动有趣,情景交融,意蕴深长。神仙是郎鬼是妹,这种暗喻,把男女之情关乎上天入地的极致感受写得很生动深刻。

那时,兴义城中场坝(今天的街心花园)是对唱的地方,大佛洞公园更是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集市繁华之处,大树浓荫之中,不时传出阵阵山歌,曲调单一悠扬,内容却十分丰富,大到天上人间,四季耕种,小到锅碗瓢盆,花鸟鱼虫,想到什么看到什么,随手拈来,出口成歌。真正令人称奇。唱到动情之处,眉目传情,对上眼,便约定终身,你往我来,渐成佳偶。八十年代,笔者上课的班上有来自全州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打着话,穿着青衣,周末时常结伴去浪哨。一次,一个方脸深目的男孩子前来相约:老师,明天和我们浪哨委!(委—象声词)他的表情认真,胆子够大,想到和那时才二十几岁的女老师对唱山歌,来一次浪哨。

那时,少数民族男孩女孩聚集东风商店、大佛洞公园、场坝上,服饰整齐,表情快乐,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自然和诣。

这一奇景在如今的兴义市已看不到了。在旅游风景区可以看到这样的民族风情表演。已被加进太多舞台化的元素,虽也有其形式和韵味,但已不那么自然和单纯了。在民族村寨,年轻人外出打工,寻找异地配偶的事越来越多,对歌谈恋爱的事已不多了。年青人坦言,发手机短信、视频聊天表达爱意更方便、更好说、更有私密性,不用再找地方对歌了。


        以上种种只是兴义诸多特色风俗中的一小部分。

外乡人千里而来,见识了从未见过的事物,品尝了独特风味的美食,了解了独特的生活方式,眼界大开,啧啧称奇,继而四处传说,便使某一地域,某一小城小镇或某一山村古寨有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因为这些文化符号,这些地方便有了独特的魅力。

所有的这些“俗”或“怪”,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产物,因此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有的风俗消失了,被新的文化融合了,改造了,它变得平常了,不再让人觉得奇怪了;有的风俗习惯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广泛地被人们所认知,见怪不怪了;而新的风俗又显示出一些怪异,在社会发展中,随着新的文化元素的不断堆积,又变成新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所以,有的风俗如今找不到,我们也不觉得怪了,而有的事情却让我们觉得越来越奇怪。未来定会有一些新形成的风俗又值得人们去说道说道了。

(文/陈明媚  图/ 黔西南日报图片库 网络)


往期推荐

美哉!兴义万峰林景区又添奇观 白龙洞预计2月13日开放!

兴义抱木山:鬼斧神工雕冰花 翡翠般绚丽夺目

受低温凝冻影响, 黔西南1路段实行临时交通管制 其余通行正常


来源:中国黔西南

责编:卢生龙  审编:江 源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推广·合作:15808590520 | 微信67004

黔西南新媒体联盟

亮点黔西南 兴义都市生活 黔西南旅游网

亮点房地产网 黔西南校园网 亮点文学

长按图标自动识别二维码,  免费订阅以下微信公众号:

亮点黔西南-黔西南最接地气的微信平台

推广·合作:15808590520 | 微信67004

兴义都市生活-专为都市人打造的微信平台


黔西南旅游网-黔西南旅游首选微信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