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艳红教授等新作『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研究』• 一部人人读得懂的网暴法律治理指南

刘艳红 等 中法图 2023-10-19

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与法治实践出发,本书全面展示了网络暴力的复杂成因与危害后果,审视当前网络暴力的治理困境,明晰政府、平台、公民三方主体的权责配置,建构立足本土的法治化治理路径。刘艳红教授主编的《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研究》一书,兼顾实证分析、理论重构与立法设计,既为普通网民了解网络暴力及其治理提供全景之窗,也是法律人掌握网络暴力治理问题和前沿理论的实用指南,同时还以法治智慧咨政建言,助力最终实现网络空间的持久清朗。


主编=刘艳红

文源=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研究

刘艳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政法论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委员、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企业合规检察研究基地主任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2021年度“揭榜挂帅”项目“立法公众意见综合分析及法律条文智能审查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实质刑法系列”《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实质刑法观》《实质犯罪论》《实质出罪论》,著作《网络犯罪的法教义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暨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另出版《企业合规中国化的民行刑体系性立法》《法律人的谋生与谋道》《行政刑法一般理论研究》《反腐败国家立法体系战略问题研究》等著作近10部。主编教材《刑法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


刘艳红教授•倾力主编新作



谣言诽谤 谩骂侮辱 恶意剪辑

骚扰拱火 公开隐私 煽动滋事……

人人皆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这是一部网络暴力法律治理指南

亦是一份网络暴力诉源治理手册



聚焦鲜活案例 洞见网暴症结

定位多方主体 建构治理体系



厘清网络暴力治理的理念逻辑路径

系统呈现网络暴力法治化治理研究成果


☟☟☟


▣原文载于刘艳红教授全新主编的一书,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移步文末目次了解更多。


“网络暴力”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诽谤侮辱、煽动滋事、公开隐私等人身攻击方式,侵害他人人格权益、危害网络正常秩序的失范行为。透过诸多谣言诽谤型、谩骂侮辱型、恶意剪辑型、骚扰拱火型、公开隐私型与煽动滋事型的典型案例可以发现,近年来网络暴力愈演愈烈,在利益驱动下呈现出组织产业化、专业分工化的态势,割裂了网民的共识基础。由于网络暴力是在网络空间中公民之间产生的虚拟化、数字化的具有群体属性、跨越双重空间的新型暴力模式,传统的法治化治理模式则趋于失效。2022年4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起的“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彰显了政策层面对网络暴力治理的新关切。因此,确定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化理念、梳理治理的法治化逻辑并且构建治理的法治化路径成为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兴的网络社会形态中满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


但当前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现状不容乐观。屡禁不绝的“网络水军”现象以其行为隐蔽性、虚拟性、人数众多等特点直接影响了治理精准度;舆情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按闹分配”现象过度占用了治理资源;多元而分散的施暴群体与信息传播群体致使责任追究难以落实;而无论是主动选择或被迫让步,众多网络暴力受害者息事宁人的选择亦往往使治理效力无从维系。从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尚未能搭建起足够完善的网络暴力治理框架,实际的执法取证因程序规则缺陷与信息技术门槛而受到限制,在自诉程序中存在的制度“僵尸化”问题也压抑了司法救济参与治理的活性,过分强调平台监管义务与责任承担亦显示出治理错位。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远方,可发现域外网络暴力治理早已形成四种典型的治理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各领域并进治理模式,通过司法判例与个别领域立法来解决具体领域的治理难题,并尤其重视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


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多方主体参与治理模式,对普通公民、网络服务供应商、学校等多方主体设定不同的法律规范,促进网络暴力的共同治理;


三是以韩国为代表的多方博弈共建治理模式,以政府机构为主导,探索不同重点领域内政府、网络服务提供者、网民协商共治的互联网内容治理机制;


四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以基本法对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保护为核心原则,通过刑法、民法、网络执行法、反右翼极端主义和仇恨犯罪法等进行具体保护。


上述不同治理模式为我国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回归本土视角,破解我国网络暴力治理困局的关键是重塑治理理念和重构治理路径。为此,政府、行业组织、网络平台应当从立法、行业准则与社区规则的维度实现协同性介入;深入监管制度、网络伦理等问题源头进行标本兼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完成从粗放治理到靶向式精准治理的转变;并充分发挥软法预防与阻断的主要功能、硬法保障与监督的辅助功能,构建软硬法互补式的系统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多方协同治理、分类分级治理、全链闭环治理机制,实现主体维度、对象维度、时序维度的差异化治理,以彰显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的最大成效。


在上述治理理念与治理路径的指导下,应对政府、平台与公民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实现治理权责的科学配置。具体而言,政府应当发挥统一引导功能,为网络暴力治理设定明确的规范依据,理顺网络暴力治理监管机构的职能与治理机制。平台企业应发挥在网络暴力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这需要改变当前过度限制平台治理能动性、过分强调平台义务与责任的现状,充分信任并赋予平台自主裁量权以释放其治理活力。此外,当前社会个体具有不同以往的数字公民身份标识,应当以网络逻辑对公民的伦理、权利与行为模式进行迭代升级,以阻遏其实施网络暴力。


面对网络暴力立法中存在的规范空白、滞后、错位等问题,法治化治理最终仍应将落脚点置于法律规则体系的完善。就专项立法而言,先以位阶低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的形式制定统一的“网络暴力防治条例(办法)”,后续逐步推进预防、遏制和惩治网络暴力的专项立法。同时,根据网络暴力的严重程度,完善民事、行政、刑事的规则体系,搭建多法域互动的阶梯化规则网络,并从程序法维度破解网络暴力案件的追诉难题。此外,针对网络暴力中的重点问题即未成年人保护,应当通过倾斜保护力度、完善保护网络、强化惩治力度等举措,实现专项治理


尽管网络暴力在当前社会如同顽瘴痼疾,一朝一夕之间似乎难以治愈,但是,在科学把握网络暴力治理规律的基础上,社会多元主体通力协作,采用多种综合举措,网络暴力现象必将得到有效治理,风清气正、积极向善的网络文明亦将得以塑造






刘艳红教授主编作品



(目录是一本书的精华)

━ ━ ━ ━ ━

第一章 当前网络暴力的生发态势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与典型特征

一、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   

二、网络暴力的典型特征   

第二节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与最新态势

一、网络暴力的多元表现形式   

二、网络暴力的最新发展态势   

第三节 网络暴力的生成机理与多重危害

一、网络暴力生成机理的多角度阐释

二、网络暴力危害结果的全方位解读


第二章 网络暴力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现实困境 

第一节 我国网络暴力治理现存主要问题

一、“流量为王”的利益驱动

二、“网络水军”的屡禁不止

三、“按闹分配”的舆情处置

四、“法不责众”的群体效应

五、“息事宁人”的被害沉默

第二节 网络暴力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

一、立法规定滞后模糊

二、执法取证溯源困难

三、司法程序不当限制

四、平台监管权责失衡

五、网络素养培育不足


第三章 网络暴力治理的域外经验与有益启示 

第一节 美国:各领域并进治理模式

一、美国网络暴力治理模式概述

二、美国网络暴力治理经验的启示   

第二节 日本:多方主体参与治理模式   

一、日本网络暴力治理模式概述

二、日本网络暴力治理经验的启示   

第三节 韩国:多方博弈共建治理模式   

一、韩国网络暴力治理模式概述

二、韩国网络暴力治理经验的启示   

第四节 德国: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一、德国网络暴力治理模式概述

二、德国网络暴力治理经验的启示   


第四章 网络暴力治理的理念更新与路径调适 

第一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核心理念确立   

一、当事人保护主义的治理理念

二、多措并举的积极治理理念   

三、标本兼治的源头治理理念   

四、对症下药的精准治理理念   

五、软硬互补的综合治理理念   

第二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本土路径建构   

一、网络暴力的事前监测预防机制   

二、网络暴力的事中干预处置机制   

三、网络暴力的事后制裁救济机制   


第五章 网络暴力治理的权力配置与责任承担 

第一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政府权责   

一、完善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规范体系   

二、优化网络暴力治理的监管机构职能   

三、提升网络暴力治理的技术监管能力   

第二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平台权责   

一、治理前端搭建平台规则体系

二、治理中端释放平台处置活力

三、治理末端盘活平台多元效能

第三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公民权责   

一、全方位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二、严守言论自由的义务边界   

三、规范与约束自身网络行为   


第六章 网络暴力治理的立法对策与重点关照 

第一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实体层面立法完善   

一、制定防治网络暴力专项法律规范

二、民事、行政与刑事责任的有效衔接   

三、严密刑事法网并提高个罪法定刑

第二节 网络暴力治理的程序层面立法完善   

一、优化网暴案件的溯源取证规则   

二、完善人格权侵害行为禁令制度   

三、修订侮辱罪、诽谤罪的追诉方式

第三节 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欺凌的立法完善

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设置“网络欺凌防治”专章

二、建立协同联动式校园网络欺凌防范、干预和救济机制

三、加大针对未成年人群体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惩治力度


附 录 关于完善网络暴力治理的立法修正建议    

一、民法的立法修正建议   

二、行政法的立法修正建议

三、刑法的立法修正建议   

四、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修正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