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引领脱碳的主权基金,如今要求女董事至少30% | 周评

郭沛源 郭沛源说ESG
2024-08-25


在ESG领域,挪威主权基金是很有影响力的。一方面因为很有钱,超过万亿美元资产,占全球股票市值约1.5%。另一方面是在ESG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很多做法是走在前面的。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例证。虽然挪威主权基金最早的钱都是卖石油积攒的,但挪威主权基金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毫不含糊。早在2015年,挪威主权基金就要求,如果上市公司收入超过30%来自煤炭业务,就会被剔出投资组合。2019年,这个措施又进一步加强,从煤炭开采量超过2000万吨或煤炭发电量超过1000万千瓦的上市公司撤资。这些措施在全球ESG领域的脱碳(Decarbonization)潮流中无疑是引领的。


本文介绍挪威主权基金最新的一个政策,要求女性在上市公司董事会占比不低于30%,分析一下这会不会引领潮流。


挪威主权基金的女董事新政


今年2月15日,挪威主权基金发布一项关于董事会性别多元化的政策声明(Position Paper)。声明指出三项要求:


  • 第一,董事会应确保在决策流程中具备广泛的视角和方法。董事会构成在能力和背景的多元化方面要有代表性。


  • 第二,董事会的性别构成应适度平衡。如果任一性别的比例低于30%,董事会应考虑设定性别多元化的目标并披露进展。


  • 第三,董事会应识别能促进董事会多元化的董事人选,并将之纳入提名的正规流程。这一流程应包含在不同背景群体中大范围物色合适人选的努力。


三项要求,简言之就是:多元化很重要,董事会要努力做到性别平衡,任一性别不低于30%,做不到就要“写检讨”(设定目标、披露进展)。考虑到目前全世界范围的情况都是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比例,所以这一新政的实质是提高女性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比例。


此事我们听起来很新鲜,但在挪威已经有了长达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据新华网2008年报道,早在2002年,挪威媒体发表文章《厌倦了老男人俱乐部》,指出挪威611家大企业中,470家没有一名女董事成员,女性在董事会的比例只略高于6%。时任挪威贸易和工业部长决心改变现状,掀起一场“董事会革命”(据说这个文章也是部长有意爆料)。通过立法,最终挪威在2008年实现企业女性董事比例达40%的目标。


近两年,这场董事会革命在世界各地有蔓延之势。2018年,美国加州通过法案,要求在2019年底,总部设在加州的上市公司董事会中至少要有一名女性成员;2021年底,五人董事会至少有两名女性、六人或以上董事会至少有三名女性。违者将面临10-30万美元罚款。今年1月,德国联邦内阁会议通过法律草案,三人以上董事会至少有一名女性;对联邦占多数股份的企业,两人以上董事会至少有一名女性。


女董事新政的意义


女董事新政有没有价值?众说纷纭。我同事搜集了一些国内文献,研究A股上市公司女性董事占比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发现绝大所数研究验证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黄志忠等,2015;胡琦等,2016;付兴梅等,2019;邱晨,2020),也有部分研究表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张梅等,2016;江少波等,2017)。国外的研究也是正负都有,正面的更多。


挪威主权基金的政策声明很客观,把正方和反方的意见都充分表达了。正方观点认为:有女性加入的董事会,在讨论决策时视角更完整,可提高决策水平;董事会能提名女董事,也说明提名流程强力有效,有认真物色合适的董事候选人;董事会多元化有助于提升董事会的社会“合法性”,容易得到社会各方认可。


反方观点则认为:没有清楚证据说明董事会多元化可以提升公司业绩,因此提升女董事比例不一定符合股东利益;董事物色和提名流程往往考虑了能力、经验等各种因素,强加性别要求可能会“挤出”其他指标;很多公司女性高管比例已在逐年上升,单独要求董事会女董事比例是多此一举。


挪威主权基金综合考虑了两方观点后,指出:董事会多元化确实可以带入更全面的视角和方法,优化公司决策流程;且当前董事会女性比例低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说明公司并未穷尽其力物色合适人选,因此加大女董事聘任力度是合理的。


我个人比较赞同挪威主权基金的观点。抛开定量学术分析不谈,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系统的多样性越丰富往往越稳定。既然地球上的男女比例是1:1,那么理论上,上市公司人员构成的平均比例也应该是1:1。目前,世界各国距离这个基准还差得太远。根据瑞典-德国奥尔布莱特基金会2020年9月的一项调查,在德国DAX指数里30家最大公司的董事会中,女性占12.8%;美国为28.6%,英国为24.5%,法国为22.2%。在中国A股,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杰指出,女性在董事会中占比为10.7%,女性担任董事会主席的占5.4%。


可见,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女性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提高是有必要的。相关顾虑不无道理,但多属“矫枉过正”的担忧。目前主要矛盾是“矫枉”,还远不必担心“过正”。


女性议题在中国


女性议题近几年来有愈来愈热的趋势。近几个月,国内就接连出现一些营销翻车事件,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按时间顺序罗列如下:


2020年11月,大润发被指羞辱女性身材,在商场海报里写 “S对应瘦,M对应美,L对应烂,XL对应稀烂,XXL对应稀巴烂”, 媒体都忍不住说“这个梗真烂”。


2021年1月,全棉时代发布一则广告,一女子深夜回家遇黑衣人尾随,女子急中生智,用全棉时代湿巾卸妆,卸妆后变丑并成功自保。丑化女性的所谓“创意”引发大面积吐槽,此后全棉时代还出了个“自夸式道歉”,网民也很不买账。


2021年1月,B站上线日本动画《无职转生~到了异世界就拿出真本事~》,剧情桥段引起争议。有网友指出,B站还存在大量物化女性、消费女性的内容。多品牌终止与B站的合作。


2021年2月,李诞为某品牌女性内衣带货,说了一句“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引发争议。涉事品牌官方发布致歉声明。


此外,贺岁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出现了暴打女护士、36D、东京热等情节和台词,也引起了一些观众的非议,但还没有演变为大的争端。


上述案例的问题核心,其实并不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男女平等或女性保护,而是女性视角的问题,即是否考虑了女性受众的感受。我想,上述多数广告、桥段,很可能在创意、决策和制作过程中是缺乏女性视角的,尤其是大润发的这个海报。


这一点也可以呼应文章开头挪威主权基金关于董事会多元化的立场:增加女董事人数,促进董事会多元化,可以让董事会决策有更全面的视角和方法。


2016年,我参加瑞典驻华大使的一场对话活动,主题就是“性别平等和企业社会责任”。谈话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我至今印象深刻:说曾有一个国际援建的项目,修一条路,社区调查发现总体支持率很高,但按性别细分后,发现男的都支持,女的很多反对;仔细调查之后发现,原因是规划中的路落在村落与市集中间,女的经常去市集,以后就要绕路,很不方便,故此反对,男的多外出务工,修路后出行方便,故此支持。后来,项目规划做了一些调整,让男的女的都能满意。由此,或许我们可以看到性别视角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专业CSR咨询公司,商道在公司管理和客户服务中,都比较注意性别视角。不久前,商道纵横还加入了联合国妇女赋权原则(Women’s Empowerment Principles,WEPs),承诺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目标5:性别平等”作出努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郭沛源说ES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