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行业正成为地球日主角 | 周评

郭沛源 郭沛源说ESG
2024-08-25


每年4月22日地球日,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种活动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保护地球生态,多个行业的企业也会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关注和行动。以往,通常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最积极响应地球日活动。譬如,星巴克会在地球日上午时段,为自带杯子的顾客免费赠送一杯咖啡;宝洁公司联合中华环保基金会发起家庭低碳小行动征集活动。今年,我发现一个新现象:金融行业正努力成为地球日的主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发现其实比较偶然。地球日早上,我到办公室打开了几个知名金融机构的网站,发现不少机构都以封面图片、封面文章的形式提及环境问题:贝莱德网站头条是“我们正在投资零碳转型”,介绍其不久前与淡马锡联合发起的脱碳伙伴计划;摩根斯坦利网站则刊发了一组地球日专题文章,以“修复地球”为主题,涵盖绿债、减塑等内容;汇丰银行和巴黎银行则不约而同地在封面图片中宣布了一则消息,即加入联合国“零碳银行联盟(NZBA)”倡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NZBA是个新倡议,在地球日前夕由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 FI)与全球43家银行金融机构发起,包括汇丰银行、巴黎银行等。NZBA成员承诺,将尽快(18个月内)制定2030目标和2050目标,并不晚于2050年实现业务碳中和,即信贷与投资资产的碳中和。在此之前,资产管理机构已经和UNEP FI及负责任投资原则(PRI)发起了“零碳资管联盟”。接下来,UNEP FI还要与保险公司发起“零碳保险联盟”。


在中国,虽然多数金融机构网站没有“变绿”,但财新网在地球日当天上线了ESG频道,意味着主流财经媒体和金融机构对ESG和绿色金融的愈发重视。


一批中资金融机构也在地球日当天采取了行动。平安集团以“致地球的一封信”的方式宣布,成立平安绿色金融委员会,由董事长领衔,统筹绿色金融行动。具体目标包括:绿色投资规模不低于每年20%的增速,绿色信贷余额不低于每年20%的增速,绿色保险保费不低于每年70%的增速;到2025年,实现绿色投资加信贷规模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2500亿元,并积极推动绿色投资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红杉资本也在地球日发布《迈向零碳——基于科技创新的绿色变革》研究报告,并与远景科技发起了碳中和关键技术生态伙伴计划。此前不久,高瓴资本也与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了《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报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融机构在地球日展开竞争,历史少见,但也有迹可循。在中国,过去十多年绿色金融、ESG的快速发展犹如星星之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如同一阵风,变星星之火为燎原之势。


政策信号十分明确。地球日前两天,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时明确指出,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在防范气候风险方面,易纲指出,央行已在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正在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研究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评价体系。


可以预见,在上述政策预期下,整个经济结构都会逐步从高碳向低碳转型。数十年后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会和当前相比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也说,碳中和是在根本上重建中国经济,给了我们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抓手。


这时候再来看平安集团提出的2025目标就显得合理且明智,因为绿色资产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流动性,持有更多的绿色资产会让整个资产组合更稳健和有韧性。


事实上,在政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市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了。最近,牛津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大幅下降,而煤炭开采和发电项目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具体地说,相比2007年-2010年,2017-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平均融资成本下降了12%,同期煤电和煤炭项目融资成本却分别增加了38%和54%。这印证了“搁浅资产”这个提法并非凭空捏造,当煤电和煤炭项目不再受追捧的时候,相关资产就犹如搁在沙滩的船只,虽有账面价值,却无法动弹。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预示着可持续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二十年前,提出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理论(即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重底线)的知名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曾把全球环境革命归结为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以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原油价格为象征。这次浪潮之后,由于世界经济衰退,环境问题被束之高阁。第二次是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起点,这份报告书引起全球政经各界的广泛关注,绿色消费兴起。然而,接踵而至的经济衰退再次将这类问题打入冷宫。第三次浪潮以大公司的参与为特征,探讨的是一种更为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范畴都给予了同等的重视。我认为,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浪潮,以金融行业的全面参与为特征,将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环境因素纳入资产定价,从金融体系开始自上而下重塑整个经济体系。


今年是第52个地球日。52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高,但地球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峻。这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实则不然。正是因为环境越来越糟糕,人们才越来越担心;理想的状态,是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环保意识变为环保潜意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按绿色原则行事。记得有次绿色金融的国际会议,有嘉宾说,希望数十年后,等她孩子也在做金融业务时,不必再考虑绿色金融,因为到那时候所有金融活动都是符合绿色原则的。如此图景,令人神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郭沛源说ES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