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对当前IPO发审会低通过率的反思

2018-01-26 大众证券报董秘第一圈


原标题:对当前IPO发审会低通过率的反思

原文引自微笑刺客1980的新浪微博,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2017-2018年的这个冬天,对投行来说有点冷。1月23日和24日两天上会12家IPO,竟然只有两家通过,圈内震动。


其实这不是本届发审委第一次发威了,之前曾有过1月10日的5过1,11月29日的3过0,11月7日的6过1,10月31日的6过2。甚至上届发审委临换届前还有过一次8过3(9月13日)。


否决率超出预期,一些可过可不过的项目否了正常,一些觉得没什么大问题的项目或者觉得能过的项目也被否了,投行圈内震动很大。


然而,大量的观点是指责发审委审核尺度不统一,指责发审委不负责任滥杀无辜,还编排了一些段子调侃发审委和发行人,然后哀号过会靠命投行没法干了。


有些积极应对的业内同仁在总结新发审委的审核理念和政策变化动态,主动调整适应变化,继续前行。


但在我看来,这种反思还远远不够!都是别人的错的思路下,反思不可能彻底,局面不可能扭转。


IPO发审会高否决率低通过率是个结果,导致这个结果的可能性有多种。有可能是发审委员尺度变紧,也可能是发行部新审核员经验不够未能发现问题而被更高水平的委员发现了问题,也可能是发行人有硬伤,还可能是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和内控出了问题。板子都打到发审委身上,不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不充分不彻底的。


就近期的审核情况,我私下与监管部门的老师们做了些沟通,也与业内同行有些沟通,从投行从业人员的角度,做以下反思:


一、近期审核通过率低,部分原因是集中清理堰塞湖的结果


一些在会时间长,拖着慢慢解决问题的项目和以中止审核名义待着的项目被拖出来毙了,相当于清理滞销品,否了很正常。显示了证监会打击带病申报的决心。


发行部领导反复要求不要带病上报抢排队,但在几百家堰塞湖慢慢清理的背景下,先上报排队占位再规范解决问题,是投行和发行人理性的选择。现在审核节奏加快了,审核形势严峻了,威慑作用产生了,相信抢排队的事会大幅遏制,而清完滞销存货后过会率也会恢复常态。


二、投行执业水平下降,是发审委否决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有些项目没过会,可以说是发行人有硬伤。但发行人有硬伤还能申报直至上会否掉,以投行为代表的中介机构没有责任么?什么项目都敢报,冲关心态侥幸心态下,投行的执业水平在哪儿?有不止一位发行部审核老师说有些项目明显要否还报上来,就是浪费审核资源。


还有一些项目被否,与发行人本身资质无关,就是投行的招股书和反馈意见回复太差了。这点甚至都写进书面反馈意见了,可见有些连预审员都忍无可忍了。


去年底几次高否决率出现后,就有同行指出:撇开价值判断不说,中介机构和企业往往连基本的合规要求和内控逻辑都不讲,解释问题又不够理直气壮。


有在交易所工作的前预审员指出:反馈意见回答都不带总结和提炼的,更不要说逻辑了,一堆无效的数字和文字,难道让委员帮你总结提炼?!优秀的预审员,提出的问题,都是有逻辑的。发行部一直没有变过,那么多年了,投行越活越回去了,是看不懂,还是不好好看,不好好答呢?不把自己的答题水平提高,投行连叫冤的资格都没有。。。企业都还蒙在鼓里。。。还以为真的都是委员的问题


我自己做质控内核5年多了,也是看到项目组回复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项目组对重点问题的回复只有堆砌文字和数字,没有逻辑框架,没有要点提炼,回复越来越长,问题却解释不清楚。你投行都解释不清楚的问题,让委员又如何放心?


三、投行执业水平的下降,是投行人才流失和人员浮躁的结果


2013年IPO停了一整年,堰塞湖长期高居不下,完成一个IPO项目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久的周期,一旦被否几年白干。一批经历过发行部严苛磨练的投行人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或转身投向再融资和并购。


并不夸张的说,整个投行业拥有两个以上成功IPO经验并能胜任IPO现场负责人角色的可能只有百余人,有些人有IPO签字经历,但并不能胜任IPO项目。而因为IPO的低性价比,这些人还在离开,或者把苦活累活丢给小弟们,于是申报质量每况愈下。


投行新人多,大量投行员工都是2015年市场重新热起来以后招来的。而进来后没有系统性培训就扑上再融资和并购项目去挣钱了,IPO加速了再转回来,导致投行整体年轻化IPO经验不足,IPO尺度稍紧点否决率上升也是正常。


最后,引用一位前监管人士的话:市场越是不愿意自我反省,这样的悲惨岁月就越持久。大背景变了,从宽松到严格,这一点不可逆,也不容改变,除非自己改变,否则,真的有去无回,十死无生!


投行不仅仅是做尽调,写材料,更是资源配置、价值发现,是金融业的明珠。但如果连材料都写不好,尽调都不知道怎么做,谈其他也是空中楼阁。


把投行当作一份工作的,要起码对得起自己的薪水。把投行当作一份职业的,要加强自己对大资本市场、行业结构,产业周期、商业逻辑等等的理解。把投行当作事业的,要想着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作品,更有挑战!


投行从业人员的视野在哪儿,最终的格局也就在哪儿了,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未来也就在哪儿了!

大众证券报董秘第一圈微信直播群开始招募!特邀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上市公司、银行、基金、券商、会所、律所、资管等专业人员零距离互动交流,看24小时财经直播,找志同道合朋友,寻找合作机会。微信编辑单位-地区添加:dzzqdxm 为好友,通过验证后发送拍照后的纸质名片给董小秘,邀请入群。快来和董小秘成为朋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