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上周18家公司上会仅有3家过会 IPO通过率为何这么低

2018-01-29 大众证券报董秘第一圈


上周IPO通过率16.7%,18家公司上会,仅有3家过会,创出发审委一周通过最低纪录。这一超低通过率不仅震惊了投行,同样震惊了A股市场。业内认为,三年盈利不过1亿就别琢磨上市了。


2018年1月尚未结束,已经有23家企业IPO被否决。上周IPO通过率持续在低位徘徊,1月23日晚上,上会企业几乎被团灭,创下了“7否6”的新纪录。1月24日,上会企业通过率仅为“5过1”。1月26日,6家企业上会,通过率又是1家。


今年以来IPO审核通过率仅为36.6%


1月23日,7家上会,1家获得通过;1月24日,5家上会,1家获得通过;1月26日,5家上会,1家获得通过。


这是过去的一周,IPO申请审核的结果。如果把时间拉长,今年以来,截至1月28日,发审委审核的41家公司IPO申请,15家获得通过,23家被否,3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不包括取消审核的公司)仅为36.6%。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还有4家公司被取消审核,分别是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会前一天申请撤回申报材料而被取消审核,另外三家均是因为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而被取消审核。


净利润指标已不再是“护身符”


自新一届发审委2017年10月份上任以来,IPO审核严把入口关已成为常态。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3家公司的IPO申请被否,15家获得通过, 3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不包括取消审核的公司)仅为36.6%。


东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表示,新一届发审委对IPO的要求,包括企业规范性、持续经营能力等,门槛都较之前高很多,导致否决率很高。无论对于中介机构,还是拟IPO企业来说,这都是很大的挑战。


有投行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排队IPO的企业,是原来“堰塞湖”排队至今的企业。许多优质企业已经先行上会,遗留下来的企业,有些还是存在一些瑕疵。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企业质地确实相对差了一些。此外,目前退市制度还不完善,发审委必须严格把控上市企业质量,不再只关注真实性和信息披露是否充分。


事实上,通过观察发审委在会上提出的问题,不难发现,持续盈利能力、财务规范、合规风险、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是审核关注点。


“净利润指标已经不再是企业的‘护身符’,审核的维度正向深层次延伸。”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新三板企业IPO过会率不足50% 


IPO审核从严自新一届发审委履新开始后凸显,不过上周7否6、5否3、6否4的情况,还是出乎不少人的意料。同时,新三板企业IPO过会率也不高,有投资机构表示,未来在Pre-IPO投资上将更趋谨慎,严格按照证监会审核标准及发审委关注问题进行项目筛选。


低于总体水平


上周,18家企业IPO上会,被否企业数量为13家,周否决率创历史新高。据wind数据统计,“大发审委”自去年10月17日履职以来,共审核了122家企业的首发上市申请,其中67家获通过,过会率仅55%。相比之下,前一届发审委在去年的审核通过率超过八成。


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剔除取消审核的捷昌驱动和伯特利,共有27家新三板企业上会,12家获通过,通过率仅44%,低于总体水平。


从新三板企业获 44 35755 44 15901 0 0 9408 0 0:00:03 0:00:01 0:00:02 9561得的反馈意见及上会时发审委的询问来看,销售收入确认原则及合理性、应收账款占比、毛利率波动、与关联方之间的资金往来等问题,在审核中关注度较高。


先驱资本董事长彭和平认为,目前正在上市排队的企业,大多是过去一两年申报的,有不少企业吸引投资机构时存在上市时间承诺,各方利益混杂等的情况比较严重,尽管现在审核趋严,也不会轻易撤回材料,上会否决率高的情况短期内还会持续存在,在之前积累的400多家企业审核完后,估计才会有新景象,“之后投行在承揽项目的时候,会根据审核标准进行初步筛选,所以后面的情况会好点。”


有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从严审核,是真正能从根本上解决IPO堰塞湖问题的途径,一方面,IPO常态化并不代表审核环境宽松,消化目前排队企业短期内不会给A股带来过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上消除质量不过关企业的上市念头,减少后续排队数量。


后备军增长放缓


去年,新三板拟IPO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飞增,不管是年赚过亿还是净利润不足千万元,都急着进行上市辅导。相比之下,2018年以来,新三板公司的上市热情冷却不少,一是宣布接受上市辅导的企业数量环比减少;另一方面,撤回IPO申报材料、终止上市辅导的企业不在少数。


去年全年,新三板新增上市辅导企业326家,月均新增27家。而今年以来,新三板新增上市辅导企业数量仅15家。上周,仅新增科马材料、开特股份2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同时,今年以来,已有天大清源、林江股份、多普泰、强盛股份4家公司终止辅导。


另外,已经辛苦排队半年多、排名一百多位的企业,也在临近上会时停下了脚步。1月25日,天堰科技(833407)公告准备向证监会撤回IPO的申报材料,原因是“因上市计划调整”。业内猜测,其终止IPO的原因或许与业绩波动有关。去年上半年,这家主营医学教学模型、教学仪器的企业出现了亏损。


开年还未满月,IPO排队中撤回申请材料的还有旺成科技、曙光电缆、恒达新材、华恒生物、浙江国祥5家新三板公司。


Pre-IPO投资或趋谨慎


Pre-IPO投资是新三板的主要投资逻辑之一,首发上市审核情况直接牵动着几百亿资金的神经,在上会高否决率的情况下,未来机构投资拟IPO公司或将更加谨慎。


彭和平对记者表示,在IPO审核从严的背景下,先驱资本以后在进行新三板Pre-IPO项目审核及投资时将更加谨慎,并且会根据证监会审核的标准和关注的问题进行摸底排查和尽调,“以前投拟IPO公司的时候,有些公司的业绩、知识产权、关联交易等方面可能在审核红线的边缘,也会视情况考虑投资,现在可能不会投了,未来将会花更多时间筛选没有硬伤的企业。”


在彭和平看来,资本市场欢迎有核心竞争力、内增长性高的企业,更加欢迎通过并购上下游企业增厚业绩或者巩固自己的龙头地位的公司。但有些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不强,试图通过外延式并购的方式来达到上市财务标准进而开始申报材料,虽然以前有过会的案例,但他认为现在过会的可能性不高。


上述券商人士则认为,不少企业在排队前会进行定增融资,未来Pre-IPO资金的投向可能会更加分化,过会概率高的企业会更受欢迎,甚至资金会主动找上门,存在硬伤的企业可能会比较难融资,甚至还可能因此而阻碍了上市进程,这对IPO环境来说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未来排队的企业质量总体上将会有所上升。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新三板公司终止定增融资,但拟IPO公司还没有相关案例。


IPO审核缘何这么严?


资深保代分析称,目前如此低的过会率是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IPO项目本身的质地也有所下降;发审会现在更关注项目的合规性,诸如连续三年都必须合规。在持续盈利能力方面,投行内部选项目也形成一个不成文规定,三年盈利不超1个亿的企业不接。


从近期发审委询问的问题来看,持续盈利能力、财务规范、合规风险、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审核关注点。其中,持续盈利能力包括产业周期变动、收入、利润、产品、市场、替代性、优惠政策,以及客户或关联方的依赖等方面的内容。


而财务规范则主要包括财务基础、税务规范、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坏账、周转率等。


合规风险包括企业的历史沿革、股东、实际控制人,股权出资状况,代持、资金占用等;信息披露包括关联方、重要财务信息、内部控制、董监高信息、事故、处罚等。


市场分析认为。IPO审核越发严格,主要是因为一些公司成功上市后“劣迹斑斑”。比如不少公司曾出现一上市业绩就变脸的情况。以博迈科为例。2016年11月22日在A股上市,其主营业务是为海洋油气开发、矿业开采、天然气液化等行业的客户提供专用模块集成设计与建造服务。2014年起,国际原油价格一泻千里,在此期间备战IPO的博迈科业绩异常出色。然而,上市后的第一个季度(2016年第四季度),博迈科的营收和净利润就双双下滑,幅度分别高达64.64%和56.14%。


除了业绩变脸,还有一些公司出现上市造假的情况。此前因财务数据造假而成为退市第一股的欣泰电气。据了解,为了实现发行上市的目的,解决欣泰电气应收账款余额过大问题,欣泰电气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更改。


继IPO超低过会率引发投行圈震动后,证监会于1月26日公布证券行业“自查自纠、规整规范”专项活动的检查结果,对近两年发展迅速的上市公司并购财务顾问、公司债券承销、新三板推荐和资产证券化等多项投行类业务进行集中规范。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自查阶段,共有165家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子公司对自身投行类业务内控情况和2015年至2016年项目执业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风险排查。检查阶段,证监会组织部分派出机构对13家证券公司和4家基金公司子公司的投行类业务开展了现场检查,从内部控制和执业质量两方面对公司自查情况进行了检验。


监管多次释放趋严信号


有专家指出,新股的上市标准并没有变,发审委的审核也没有过于严苛。只是现在,由于强调对发审委员“终身追责”,并在发审委上方增设了监察委,从而严厉震慑和遏制了新股发行审核中的不良行为。


市场认为,只要高质量发行新股,那么,新股发行的节奏自然会放慢下来。从现在的超低过会率可以推测:目前仍在排队的近500家申请上市企业,合格企业将被大幅削减。只要监管层坚持从严审核不动摇,那么劣质企业就不敢贸然排队申请上市。


投行人士指出,近期审核通过率低的部分原因是集中清理堰塞湖的结果。一些在会时间长,拖着慢慢解决问题的项目和以中止审核名义待着的项目被拖出来毙了,相当于清理滞销品,否掉它们很正常。显示了证监会打击带病申报的决心。


监管层也多次释放出IPO审核趋严的信号。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表示,要坚决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的监管理念,严格专业履职、依法审核,防止问题企业带病申报、蒙混过关。而中纪委驻证监会纪检组组长王会民也表示,发审委委员对于不合规的企业,要勇于投否决票。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市场严格审批,能够有效防止一些绩差公司和问题公司上市,增加审核淘汰率,提高审核通过率,让符合条件的新股上市,认真贯彻落实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方针,也能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过低通过率改变行业发展


IPO过会率降至冰点,券商纷纷表态,中信证券称“IPO七否六”拉开投行业务集中序幕。站在发行企业角度思考,没什么比找一家业务能力强的投行更为重要。开源证券称,IPO承销是券商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券商承销收入受影响不可避免。另外IPO低过会也能有效减缓市场扩容压力,对市场影响积极;中邮证券称,近几日IPO通过节奏的骤降,为次新股、小盘股的强势奠定市场基础,部分绩优股或借助优秀年报成绩单走出向上行情。


不可否认,持续走低的过会率已经改变了投行生态。一批经历过发行部严苛磨练的投行人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或转身投向再融资和并购。有投行人士表示,近期审核通过率低,部分原因是集中清理堰塞湖的结果,同时,投行执业水平下降,投行人才流失和人员浮躁是重要原因。投行不仅仅是做尽调,写材料,更是资源配置、价值发现,是金融业的明珠。但如果连材料都写不好,尽调都不知道怎么做,谈其他也是空中楼阁。


用严审“劝退”不合格的准上市企业


上周,金融市场最受关注的莫过于IPO过会企业迎来“史上最严发审周”。


在这周三次发审会上,IPO通过率持续走低。周二,7家过会企业通过1家;周三,5家过会企业通过1家;周五,6家过会企业通过1家。


事实上,自去年10月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上市公司的审核工作一直呈现从严趋势。


市场数据显示,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共审核了134家公司的IPO申请,68家获得通过,63家被否,10家被暂缓表决或取消审核,通过率仅为50%左右。


进入2018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一比例下降为33.3%,意味着1月份过会的企业有三分之二折戟沉沙。就在市场认为过会率已经跌至谷底的时候,“史上最严发审周”来袭,18家上会企业仅3家通过,本周通过率降至约16.7%。


尽管本周极低的通过率与相关过会公司质量、中介机构保荐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是背后透露出来的信号却是极其明显的: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源头活水,容不得半点沙子,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已成为监管重点,IPO通过率降低或成常态。


长久以来,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和IPO堰塞湖一直是困扰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难题。从严审核上市公司,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一招。


只有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才能有效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正能量”。与此同时,也才能更好地让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和成果。


在越来越严格的审核趋势下,一些质量不过关的排队企业不仅“心里打鼓”,甚至开始在行动上打起“退堂鼓”。


这意味着,除了提高发审工作效率来疏解IPO堰塞湖以外,严格审核正在用另一种方式“劝退”不合格的准上市企业。“两条腿走路”将优化上市排队企业的结构,有效化解堰塞湖,让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企业尽快上市,从而更好地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 证券日报 证券时报 北京青年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