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2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南京城的身世之谜,看完泪崩!

2016-10-20 南京消费研究小组



我们每天生活在南京,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

下面就跟着票票一起看看,南京的前世今生。




大事记


1

---公元前472年


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

2

---公元前333年


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而建县渐多。

3

---公元229年


汉末三国鼎立之初,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

4

---公元317年


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5

---南朝宋、齐、梁、陈


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六代豪华”,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称。

6

---公元937年


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

7

---1368年


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第一次成为一统天下的全国首都。由此,南京城市发展进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

8

---1853年


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9

---1912年元旦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

---1927年


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  

11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2

---1952年9月


南京为江苏省省辖市。

13

---1953年1月1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江苏省省会。

14

---1994年2月


经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南京主要历史遗迹



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地




朱元璋1368年登基称帝,1398年逝世葬于此。由于朱元璋妻马皇后先葬于此,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碑亭(四方城)、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神道两侧现存石兽6种24尊、翁仲8尊。


阳山碑材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建孝陵碑,在阳山开凿了巨石作碑材,因体积太大无法运输而弃之山间。碑材分碑额、碑身、碑座三块,总高约73米。


鼓楼




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左右二门各券高5.28米,宽4.70米。两边拱门内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驻百人,当时御鼓官率兵居此镇守。清初,此楼坍塌,残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台座上建楼、立碑。晚清时维修改建,改建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重檐翘角下雕有凤立于花丛山石上、双狮戏球等吉祥物和套叠彩绘图案。193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 


明故宫遗迹  

    



明故宫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54年之久。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明故宫仍留原有建制。清为驻防城,咸丰三年(1853)原有建筑毁于兵火。现存地面文物有午朝门、东安门、西华门(三门墩台)、内外五龙桥、石壁、碑刻、石柱础等。


南京人化石地点  

    



汤山葫芦洞古人类化石地点(南京人化石地点),1993年江宁县在对雷公山溶洞进行旅游开发挖掘时,于洞中发现猿人头骨化石2具、牙齿化石1枚和一些动物化石。研究与鉴定结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万年左右,在体质发展阶段上应属于人类演化的直立人阶段。南京人在我国古人类演化序列中的位置,应在北京人时期偏晚的阶段,而早于安徽和县人。


南京城墙  

    



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历经21年。原建的宫城、皇城已毁,现存都城城垣和外郭城。明南京城墙在建筑设计时就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矩之古制,而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多边形,"据岗垄之脊,控河湖之势",极有利于军事防御。南京城墙的建造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珍贵实物。 


定林寺塔

   



位于南京城南约15公里处江宁县方山北麓。占地面积10平方米。定林寺与塔同建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现寺已毁塔犹存。塔于明、清时期曾大修过。塔为八面七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顶已残,现高约12米。塔现向北倾斜,其原因初探为塔基坐落于火山喷岩之上,由于岩石缓慢密集运动导致。现塔基已处于稳定状态。 


夫子庙遗迹  

    



宋仁宗景元年(公元1034年),建文宣王庙,俗称夫子庙,为建康府学。宋乾道四年(1168)在夫子庙东侧建乡试场所贡院。两处历代均有修整、扩建。贡院至清同治年间扩建后,考棚号舍有2万余间,居全国各省之冠。明清期间夫子庙地区为文人墨客聚集地,故商业十分繁荣。


南唐二陵  

   



为南唐烈祖李升与皇后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合葬的顺陵。钦陵规模较大,陵墓上部为一圆形土墩,高约5米,直径30米。顺陵的形制与钦陵相似,但规摸较小,后室两侧较钦陵各少一间侧室,主、侧室共三进11间。二陵的发现,对于研究唐宋之际的建筑、绘画、雕刻、陶瓷、服饰以及帝王陵寝制度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并于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  

    



在南京城东北栖霞山山崖之上。是江苏省唯一留存的南朝佛教石窟。南齐永明年间明僧绍之子在崖上首镌造无量寿佛和两侧的观音、大势两菩萨,其窟称“无量殿”。此后至明代,各朝代均有增添。现存大小佛龛294个,大小佛像515尊,俗称“千佛崖”。1924年,寺僧以水泥涂附施彩,已失原貌,最近个别佛像水泥剥落,可见石质部分仍保存较好,服饰衣纹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风格圆润细致,秀美典雅,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  


紫金山天文台旧址  

    



矗立在南京市郊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1929年遵照孙中山科学建设中华的遗愿,在老一辈天文学家的关心支持下开始筹建,1934年建成。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建造的融东、西方特色的现代天文台。它的精良装备和人才荟萃,曾获"东亚第一"的美称。紫金山天文台不仅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而且还聚集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果。


中山陵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北京,次年开始在南京建造陵墓,工程历时两年余,于1929年建成,当年6月1日,接孙中山遗体归葬南京。中山陵由浑然一体的一组建筑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博爱坊、442米墓道、陵门、碑亭、392级石阶、4183平方米平台、祭堂、墓室等。布局严整,气势雄伟,肃穆庄严,四周松涛起伏,景色秀丽如画。  


静海寺遗迹  

    



位于南京市挹江门外热河路朝月楼。明永乐九年(1411),为表彰郑和下西洋之功,同时供奉郑和带回的佛牙、玉石、药草等珍品,敕建“静海寺”。其规模宏大,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正佛殿等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即在此议定,后在英舰“康华丽”号上签订。  

二七大罢工指挥所旧址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浴堂街34号。占地面积278平方米。清末民初为浴室建筑。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工人运动和领导南京地下党活动的场所。1923年2月9日为声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斗争,党小组领导浦厂工人进行了卧轨斗争,并取得部分胜利。


矿路学堂遗迹  

    



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283号。占地面积273平方米。矿路学堂附属于江南陆师学堂,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六年(1890)奏请创办。鲁迅从江南水师学堂退学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考入该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一等第三名毕业,同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  

    



位于南京市区中山北路346号,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该学堂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退学。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保存在南京市区堂子街108号。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并定都南京之后,“择民居之高大者”“加以彩绘”而使用。这是太平天国时期建筑中最大特征之一。目前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官员衙署建筑中,最具特色、画幅最多者,数堂子街108号。此处建筑现存五进,砖木结构,平房,在大厅和二进内有壁画18幅,画面内容为鹤、鹿、孔雀等动物和名山、要塞。


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  

    



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占地面积4.9万多平方米。明初是汉王府,清为两江总督署衙门。1853年太平军攻进南京后,洪秀全在总督署衙门基础上扩建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府地范围东到黄家塘,南抵四条巷中段,西至碑亭巷,北达浮桥,宫城周围10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殿苑金碧辉煌,雕刻精巧。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此设立了临时大总统府,后为中国民国政府所在地。  

 


南京代表性文化


解表

 



解表,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诸神。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


金陵八家

  



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绘画流派。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他们都住在南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有时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且以"师造物"为主张,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8人之中,龚贤最著名。   


芥子园画传

    


中国画图谱。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较为系统,浅显明了,便于初学参考,所以至今仍被广泛采用。此书由李渔女婿沈心友请王概、王质兄弟等人编绘。分山水谱、兰竹梅菊谱、花卉草虫禽鸟谱三集。每集首列画法浅说和歌诀;次摹诸家画式,附简要说明;最后为名家画谱的仿作。


南京白局 




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


南京白话

     


民间曲艺。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


南京评话

  



民间曲艺。南京有记载的评话历史很长。明末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曾长期寓居南京。“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并曾流入南京,以长篇讲史为主,主要剧目有《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等,"说""演"并重,常于书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麻雀蹦




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


花香鼓




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相传始于明代,清末为鼎盛时期。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还因为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亦名“凤舞”。舞蹈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夹唱“鼓词”。主要动作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 


金陵鸭馔




自古以来,金陵人素以喜食鸭馔而著称,南京有“鸭都”之称和“金陵鸭馔甲天下”之誉。早在六朝时期,南京不仅有了鸭馔的制作,而且盐水鸭已是南京享有盛名的食品。宋代,南京城盛行用鸭制菜,并有“无鸭不成席”之说。“金陵盐水鸭"被誉为“六朝风味,白门佳品”。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烤鸭能手,便是南宋建康的王立。明代,南京的板鸭已很出名。明代初年,南京流传一首民谣:“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同时,烤鸭也已闻名遐迩,成为明代宫中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


高淳阳腔目连戏




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高淳阳腔目连戏剧目,包括《台城》、《九世图》、《目连》,都是演目连的故事。

  

洪山戏

  



地方戏曲。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班。洪山戏剧目分为三部分。早期将香火神会中所唱的神话故事改编成一批剧目,如《魏征斩龙》、《唐王游地府》、《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后来改编了一批别的剧种的剧目和民间传说故事。抗日战争以后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 

  

沙洲圩水八鲜

  



水八鲜是鱼、菱、藕、茭瓜、茨菰、鸡头果、莲蓬、水芹的总称,南京民间一直有“桂花飘香水八鲜”之说。每逢中秋佳节,是水八鲜大量上市之际,成为南京节日一份特有的情趣。水八鲜尤以南京南郊雨花台区沙洲圩出产的最负盛名。沙洲圩是古白鹭洲之所在,河网密布,水质清纯,因而这里出产的水八鲜较之其它地方更为鲜嫩可口。


夫子庙风味小吃

 



夫子庙地区是南京小吃的发源地,早在六朝时期,就成了全市的小吃中心。明清及至民国政府时期,随着秦淮灯船的兴起而更加繁华,小小的夫子庙地区,大大小小有20家小吃店,成了南京小吃集大成之地。名店有“奎光阁”、“新奇芳阁”、“蒋有记”、“雪园”、“永和园”、“六凤居”、“五凤居”、“德顺居”、“龙门居”等。还有一家风味独特的“月来阁”,是泊在秦淮河上的一条画舫。


南京都城史


范蠡筑越城 

    



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践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约830米处筑城,城周长约1.2公里,面积约0.94平方公里。后称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军事性质的古城,被公认为南京城市的开端。  

  

孙权定都建业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苏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秣陵关一带),次年在楚国金陵邑城址修建石头城,以资守御,并取“建功立业”之意改称秣陵为建业。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在朝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的呼声中,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


南唐立国金陵




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割据。金陵最初隶属建都广陵的杨吴政权的势力范围。徐温死后,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杨吴朝政。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将杨吴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935年,杨吴皇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937年,徐知诰废杨吴皇帝自立,建立齐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以府治为宫,以城为都。939年,复姓李,更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历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国亡。  

  

明初建都南京  

    



1368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奠都南京。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并多次听取谋士陶安、冯国用、叶兑等人关于建都的建议。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为留都。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

  



建筑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而筑成的南京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筑成。周长约33676米,连同瓮城全长37140米,开13个城门,上设垛口13000余个、窝铺200余座。明南京城墙的长度大大超过周长29500米的法国巴黎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虽遭600多年的风雨兵火,现尚存21351米,仍为国内城市中最长的城墙。  



代表人物


朱元璋

    



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安徽凤阳人。元末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取集庆路(今南京),改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为平定天下,他注意选用才将,搜罗谋士,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初,朱元璋在旧王府内接受群臣跪拜,登上吴王位。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派徐达、常遇春率兵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明孝陵。  

  

谢安   




320~385,东晋丞相、政治家。字安石。河南太康人。年轻时曾隐居会稽东山,以山水文籍自娱,无出仕之意,然却胸怀韬略,留心时政,人喻之为诸葛孔明。“安石不出,如苍生何!”都希望他出来主持政局。在建康南郊东山建有豪华别墅。“东山秋月"在清代为金陵的四十八景之一。病逝后葬于建康梅岗。  


祖冲之




429~500,南朝科学家。祖籍河北涞水县,生于建康(南京)。其先祖、父亲先后在东晋时期的朝廷做官。在宋、齐两朝,祖冲之曾任地方小吏。他在前人刘徽创造的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基础上,运用开密法,推算出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值。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祖冲之完成了大明历。“大明历”中首次运用岁差测定每一回归年的天数,结果跟现代科学测定的只相差50秒。  

  

陶弘景

  



452或456~536,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南京人。出身士族,平生好学。南朝宋末曾为诸王侍读,入齐任左卫殿中将军。29岁时师事孙游岳,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并受符图经法。33岁初游茅山。齐武帝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归隐茅山。博学能文,著述颇多,主要有《真灵位业图》、《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和《药总诀》等。  

  

萧衍

  



464~549,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小字练儿。祖籍江苏常州,出生在秣陵(南京)。自幼勤奋,博学多通,才华横溢。年轻时常与社会贤达交往,与文坛新秀沈约等7人共游,号称“竟陵八友”。在位48年,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发展,百姓安居乐业,都城建康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并涌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现一个“花团锦簇”的“文化盛世”。


徐熙

 



五代南唐画家。南京人。世代南唐为官。擅花木水鸟、虫鱼蔬果,所画禽鸟,形骨十分清秀脱俗,写花木落笔颇重,浓墨粗笔,稍施杂彩,一气呵成,人称为“落墨花”。这种重墨轻彩的画法与当时极负盛名的黄荃“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画风恰好相反,所画又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与黄荃多画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也是不同。    


李煜

 



937~978,南唐国君,文学家,字重光,号钟隐。祖籍徐州。世称李后主。嗣位后,怠于朝政,纵情声色,填词作文,高谈佛理。在清凉寺内建德庆堂为避暑行宫,擅长诗文、音乐、书画,尤工词。词多以白描手法和贴切的比喻,直接抒发情感,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留下的诗词虽仅50余首,但多为名篇,传诵至今。


王导




276~339,东晋丞相、政治家,字茂弘,山东临沂人。与琅琊王司马睿交往甚密。南渡来建业后,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土著,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王导历三朝为宰辅,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为方针,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王导与稍后于他的谢安都住在青溪与秦淮间的乌衣巷。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因曾被封为荆国公,死后谥文公,故又称王荆公、王文公。出生在江西临川,17岁随父王益迁居江宁,一生先后在南京居住近20年。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曾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府等职。熙宁三年(1070)晋升为同平章事(宰相),大力开展变法运动。元丰九年(1086)去世,葬于金陵钟山。他的诗词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吴敬梓




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号秦淮寓家,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居南京。出身名门贵族,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乾隆初,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应博学鸿词科试,他以病谢辞。晚年生活贫困,仅靠卖文和友人周济为生。性情豪爽,广交文人学士,被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吴敬梓能文善诗,尤以小说著称。传世之作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邓廷桢

 



约1775~1846,清朝大臣。字维周。南京人。嘉庆进士,先后任延安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安徽巡抚。道光十五年(1835)升任两广总督。1843年释还,旋即授甘肃布政使,期间勘察荒地招民开垦,成效显著。1845年升任陕西巡抚,1846年卒于任上,

归葬南京。诗文颇有成就,尤精音韵,著有《双砚斋诗钞》。


南京的紫峰,让人忍不住一直仰着头看,治好了颈椎病。
南京鸡鸣寺的樱花,美得让人窒息。
南京的河西,坐拥南京眼和双子塔,全国第九大富人区,狂拽酷炫吊炸天。
南京的栖霞,枫叶染红了所有人目光中的天。

南京的夫子庙,在秦淮桨声灯影里水涓涓流淌过去,岸上还有个明媚的小姑娘,咬着咸亨酒店的蟹黄汤包。
南京的颐和路,洗尽了国民一路走来的风尘铅华,还能在你面前眉开眼笑。
南京的新街口,抬头就是霓虹和繁星满目的天空,低头,到处都是大长腿和闪闪发光的土豪。


反正,我就是个蓝鲸人。我爱大蓝鲸!



END



来源│网络等

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票亮南京综合整理,转载请联系授权


-推 荐 阅 读-

☞涨姿势!南京33个稀奇古怪冷知识,全知道你就神了~

☞新晋男神:王毅!这两天被帅气的外交部长圈粉了

☞南京,南京,原来我对你的爱深藏在这99个瞬间

☞这28条巷子都不简单,南京人未必都知道!

南马闹出大乌龙?蓝瘦香菇了非洲兄弟们!

再过一个月,这里将是南京最美的地方!

◇ ◇ ◇

长按二维码

你在南京的生活会变得不一样


投稿或商务合作

请联系QQ:351632368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