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柠 2018-06-07


在美食云集的明瓦廊,老张龙子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老张的龙子羹小摊子坐落在曹都巷,相对热闹的明瓦廊,这里稍显落寞冷清。而老张就像遗世独立的隐世高手,不交手根本无法探究他的底细。



见到老张寒暄两句,然后直接开门见山:张师傅,给我们讲一下您的故事啊。老张笑意凝固了一秒钟,显然是始料未及如此直接的访问。


略微调整后,老张脸上重新堆满了笑意:“讲不完啊,做了20年了,之前在三牌楼16年,搬到这里做了3年多。”讲完这句话,老张停顿了。可能有太多话,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



老张和乌梅汤的故事


风云变幻的80年代末,在汽车行业工作的老张突然被下岗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去做点什么。


谈到过往,老张看向远处:那个时候,找工作难,40多了谁要你啊。


下岗后的老张想过很多出路,多以失败告终。也许是机缘巧合,在精通乌梅发酵工艺的叔叔引领下,老张接触到了乌梅汤。加上他在北方喝过的龙子羹,跟家人一合计,老张便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尝了发酵的乌梅,酸甜,有一点涩,很古老的味道。


乌梅汤绝对是老张最值得骄傲的作品,谈到它就像谈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兴奋。


从一开始,老张就不想单纯做一杯通过勾兑的普通饮料。他明白:无论做什么,好东西才能走得长


小小一杯乌梅汤,里面的学问大着呢。老张用最传统的技艺,100斤白糖和一定比例的梅子密封在大缸里,通过发酵(夏天需45天,冬天需整整3个月),任由美味慢慢酝酿。发酵完之后,经过超高温3个小时的过滤,然后加一定比例的矿泉水制成。


▲19年前的乌梅原浆,珍贵的如同老张的孩子


老张说:最难的环节就是发酵,记得当年失败了二三十次吧!从没想过放弃,我信只要愿意做,反复试,总有一次能成功。不管困难再多,我始终有个原则:不放任何添加剂!


经过多次尝试,老张终于成功获得乌梅原浆。接着他继续了口味调制的试验。“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极致”是老张做事的信仰。


原浆和水的比例,老张做了很多种配比,让家人尝试。至于最终定下的配比标准,老张说:“做美食家里得有个美食家,那就是我女儿。最终的味道,90%的人喜欢是没问题的。事实也印证了他的自信:20年了,老张的乌梅汤已经获得食客的认可。



当问到有没有改进时,老张超自信:一开始,就是最完美的,完全不需要改进。


每年老张都会发酵一次乌梅,原浆是用19年前发酵的老卤做引子发酵出来的,年份越久味道越醇厚。老张说,19年前的原浆,当年有人花50万来买,我都不卖。这是老张留给儿孙的福祉。


老张的乌梅汤,看起来平平无奇,入口也不算惊艳,但后味极好,喝完胃里很舒服,完全没有一丝碳酸饮料的刺痛感。


杯子里有明显的沉淀,每一口都能吸到细碎的乌梅肉。慢慢吸入口中,有微微酸甜还带有点涩,口感纯粹,这是最原始古老的味道。



壮年熬成白发,大张变成老张,这一杯乌梅汤的味道却历久弥新。


老张的龙子羹


老张的龙子羹,当年三牌楼夜市五家中华龙子羹的“头牌”,也是老南京最认的龙子羹口味。好吃的秘密和诀窍就隐藏在不好说的细节里。


这个高高的龙嘴大铜壶,就是宫廷佳品龙子羹的来历。龙子羹做得用心,技术男老张在器具上就下了一番功夫。



龙嘴大铜壶装的是高温热水,一直在加热,但是时间久了会产生铜绿。为了食客吃得健康,老张花大价钱将上面的铜盖改成了不锈钢,开水还可以循环,这样一来,食客喝到的都是新鲜热腾腾的开水。



观看“老张调制龙子羹”这个有仪式感的表演,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将壶拎的很高,倒进装有藕粉浆小碗里。加上山楂糕、花生碎、白糖、葡萄干、麦仁、黑芝麻等新鲜食材,调制出来的龙子羹黏黏糊糊的,非常浓稠。吸一口,酸,甜,香充盈着口腔,冬天来一杯,胃里也变得熨帖。



老张会根据食客的口感,调制不同的口感。跟奶茶一样,有微糖、半糖、七分糖,还有麦香的,酸甜的,香一点的等等口味进行调制。


让我感动的并不是这杯龙子羹有多好喝,朴实温暖味道在寒冬里带给身心的满足,却很有力量。



两杯饮品,在这个60多岁的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久违的工匠精神。用心做出来的食物,虽然麻烦,带有手工温度,远比冰冷的机器来得美味。


老张和食客的坚持


三牌楼夜市16年的时间,足够让人们习惯并爱上这种味道。三牌楼夜市搬迁之后,老张搬到了曹都巷30号。很多老顾客从网上查到龙子羹的新址,不远赶来再吃一杯。


老张说,他的顾客遍布得远着呢!光华门、迈皋桥、江宁、汤山的……多得说不清。当天我们遇到一个大妈来买龙子羹。她说今天是特意来买的,女儿小时候就在这吃了,女儿现在都有孩子了,经常买几杯带过去给女儿女婿吃。



当年从南邮、南工大毕业的学生,也有特意找来追忆当年味道的,这一杯里有他们大学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老张记忆最深的是曾经有个在三牌楼附近读书的学生,毕业后在香港工作。每次回来都要来他这喝几杯龙子羹和乌梅汤。有一次临走之前,想在老张这买几杯乌梅汤的原浆带回香港。对他来说,这或许是家乡的味道。



食客和老张的坚持,使这种味道一直延续下来。就像《舌尖上的中国》那句: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文|南京消费研究小组

▷猜你喜欢《这条Mini宵夜街,聚集了整个湖南路的人气》

▷猜你喜欢《在古色古香的随园书店,藏着南师最好的季节》



—南京消费研究小组—

文:青柠

不瞒你说

我们就是研究南京中产的砖家

[ 微信号:tjoynj ]

商务合作: 请拨打 18761668485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