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本报出品:收好!今年山东财经界的十件大事,都在这了

2017-12-28 经济导报

探寻动能转换的“新路径”


  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引擎除旧布新,承受着阵痛,但冷静思索,这却是不得不闯过的关口。全国如此,山东亦然。作为经济大省,发力新旧动能转换,也会困难重重,却是义无反顾。

  即将挥别2017,站在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让我们追寻导报记者一年里的脚步,共同感悟行进中的山东。

  梳理山东经济的2017,一个“新”字,频频闪现在我们视野里。

  产业经济层面,16家地炼企业新组建山东炼化集团,在国内仅次于中石油、中石化等的“第五桶油”呼之欲出。我们注意到,民营鲁企是如此从容自信地走到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朗声道出符合自身产业实力的合理诉求。与此同时,山东企业技术提升的步伐也从未止歇。海信电器斥资129亿日元收购东芝电视,浪潮与全球网络技术霸主思科“联姻”,威高集团收购美国医疗企业爱琅公司。在这些并购动作的背后,鲁企落子全球化棋局的全新路径愈发清晰。

  区域经济层面,总投资260亿元,涉及山东7市17县60余万人脱贫的《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滩区脱贫迁建涉及范围之广、人口规模之大、建设投资之多,历史上前所未有。这是在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是在建设全新的“千里黄河生态经济走廊”。

  资本市场层面,25家鲁企今年新近登陆A股,数量超过之前4年的总和,募资总额达167.47亿元。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黄金集团、山东高速集团等8家企业与4家银行集中签约1138亿元的市场化“债转股”。多层次资本市场正为鲁企“解渴”。

  体制改革层面,山东混改“第一单”成功落地。山东交运实行的员工顶格持股,引入社会资本超过国有资本等一系列首创,为国企混改提供了新的经验和示范。我们发现,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主体的新活力得以激发。

  无论是“新组建”,还是“新活力”,都是与“旧”挥手告别。

  回首2017,新动能正在山东集聚。

  当然,经济发展有如意也会有不如意。2017年,大蒜市场再度演绎“过山车”行情,金乡蒜商通过深加工“去库存”谋自救。大起大落的市场没有赢家,我们发现,部分农产品价格深幅波动的顽疾还未根除。人们期待合理引导市场的“有形之手”发力,能够缩小价格波幅。

  展望2018,全球经济有望保持稳定向好,中国正在把握综合国力崛起的历史机遇。

  机遇就在眼前,山东又会有哪些新的作为?(导报记者 任旭强)



山东交运率先完成混改

省内国企改革步入深处


●事件盘点:

  山东省级国企混改第一单!9月22日,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召开2017年第三次股东大会,审议确认混改产权交易结果,审议通过新公司章程,山东交运本轮混改完成。

  山东交运混改完成后,山东国惠投资有限公司持股37%,保持相对控股权,多家战略投资者合计持股33%,员工持股平台持股30%。

  据悉,山东交运本次混改是通过“存量+增量”的方式进行A轮融资,通过混改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调整业务结构和提升经营业绩。

  在混改后、上市前,山东交运将再择机启动B轮融资,并购优质标的企业,稳步扩大经营规模。经过3至5年的培育发展,实现资产证券化,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

  山东交运混改是山东省首家在集团层面启动的整体改制,形成“国有资本+战略投资+骨干员工”共同持股模式。同时也是山东首家公开进场转让存量资本与引入增量资本的企业,引入的社会资本超过了国有资本。


●点评:

  随着第三批国企混改试点名单确定,混改正全面提速。在山东,地方国企混改也已向纵深推进。

  山东首家省级国企混改今年完成,这为山东省国企混改提供了经验和可复制的模板,在全国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在推进混改方面,山东也已确定了目标,出台了《省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中小股东作用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动58家企业进行混改,目前18家基本完成混改任务;此外还制定了《关于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可以说,山东的国企改革进程正走向深入,力求通过在混改方面实现新突破,从而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激发企业的内生活力。在山东,国企改革的新局面正加速形成。(导报记者 孙罗南)


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

推动经济实现三大变革


●事件盘点:

  今年以来,山东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4月28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工作电视会议召开,传达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讲话精神,通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期工作方案》。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将为山东发展打开新的通道;11月3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省管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年山东计划完成最后一批省属国有企业“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和全省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等改革任务。 

  山东还研究制定《关于省管企业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指导意见》,建立了省管企业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项目库共涵盖新材料、海洋经济、双创平台、现代金融等12个类别,涉及项目167个,计划投资额12465亿元。


●点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山东省动能转换加速发力,产业结构深刻变革,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预计2017年全省GDP会突破7万亿元。事实上,山东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工程,主动作为、顺势求变,更多“俊鸟”“靓鸟”展翅腾飞,新产业新技术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创新驱动、智能制造逐渐成为推动全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同时,装备制造业正取代传统的能源、资源类行业,成为推动山东工业增长的主引擎。

  根据计划,山东将以重大项目作为支撑,加快形成新旧动能转换的“项目库”,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导报记者 杜海)


17市全部加入调控队伍

济青房地产市场“退烧”


●事件盘点:

  2017年,房地产调控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蔓延。在山东,17个市全部加入了楼市调控的队伍。其中,济南、青岛在4月份发布楼市新政,在前期限购的基础上实施了限售。随后,山东其他15个市从8月到11月也纷纷发布房地产调控政策,威海、聊城、滨州、德州、东营、菏泽等6个城市也出台了限售措施。

  除限售外,租购并举的政策也备受市场关注。山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引导城镇居民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而在山东各地发布的楼市调控政策中,也均有发展租赁市场的相关政策。

  在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发力之下,房价大幅上涨的势头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济南,截至11月,新建商品房的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二手房价格则已连降5个月;青岛新建商品房价格虽然在11月环比上涨了0.3%,但同比上涨幅度也已经大幅降低。


●点评: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准确定位。在这一定位之下,山东各地“因城施策”,纷纷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这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中,“限售”政策是一大亮点。各地对房屋的限售期规定不同,有些城市是在购房之后5年内不能对外销售,有些城市是拿到房产证2年之内不能对外销售。限售政策的思路是清晰的,它在一定时间内冻结了房屋的流动性,可以较好地降低房屋的投资属性。发展租赁市场也是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大亮点,预计未来各地会在这方面继续发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由此,中国的房地产格局将迎来房改以来最大的变革。(导报记者 王延锋)


黄河滩区迁建规划获批

脱贫攻坚要啃“硬骨头”


●事件盘点:

  《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正式获批,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首个正式获批的单向规划。

  黄河山东段由东明县入境,在东营市垦利区入渤海,山东省黄河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26个县(市、区),居住人口60多万人。长期以来,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黄河防洪政策限制,黄河滩区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山东省较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和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规划》明确了五种迁建方式,总投资260.06亿元,拟争取中央补助资金60亿元,省级筹措补助资金90亿元,土地增减挂钩收益70亿元,群众自筹28亿元。到2020年,山东省将全面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迁建范围涉及济南等7个市17个县。


●点评:

  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是山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黄河滩区是全国的一个特定区域,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高,成为山东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这项工程承载着60万滩区居民长久以来的“安居梦”“致富梦”,对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放眼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笃定;纵观山东,今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7万亿元,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黄河滩区迁建是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实现维护生态安全、增加群众收入“多赢”的重大突破。(导报记者 初磊)


海信电器收购东芝电视

跨境并购步伐更快更大


●事件盘点:

  11月14日,海信电器与东芝株式会社在东京联合宣布: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TVS)股权的95%正式转让给海信。该项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129亿日元,预期将于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据悉,拥有142年历史的东芝在显示技术领域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在全球科技品牌价值排行榜位居前列。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位居日本市场前三。

  TVS主营东芝电视及各种周边产品(包括商用显示器及广告显示器),并在日本拥有优秀的研发团队,在电视画质、芯片、音响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功底。此番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海信集团总裁、海信电器董事长刘洪新表示,收购TVS后,海信将整合双方研发、供应链和全球渠道资源,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加快国际化进程。


●点评:

  近年来,中企跨境并购的热潮一直在持续,“走出去”并购跨国公司的优质资源,正成为企业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地位的重要途径。其中,山东企业频频现身,颇为活跃。继2016年海尔集团以54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跻身当年度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交易金额榜单前列之后,鲁企“走出去”的热情,在2017年未有减退。

  今年,除海信电器外,威高集团收购了美国爱琅公司,东宝重工集团完成了对芬兰塔沃集团的收购,山东如意集团从YGM贸易公司手中拿下雅格狮丹控股权,潍柴收购全球领先的可替代燃料动力系统提供商美国PSI公司……总体来看,鲁企跨境并购的步伐更快更大了,出现了更多大型交易,以及结构复杂、难度较大的交易。对于有实力的鲁企而言,“走出去”到国外办实业和投资,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投资策略。(导报记者 韩祖亦)


25名“新生”登陆A股

山东板块再度迎扩容


●事件盘点:

  12月27日,联诚精密于深交所上市,首次公开发行的2000万股股票开始交易。当日封住涨停板,报收16.63元/股。至此,在IPO常态化的当下,山东板块迎来了“硕果累累”的一年。全年共有赛托生物、道恩股份、海利尔、艾迪精密、金麒麟等25家鲁企登陆A股,鲁股数量增至194只。此外,还有已拿到证监会批文,但因突发事件暂缓后续发行的鑫广绿环。

  相比2016年登陆A股的12家鲁企,2015年的8家,2014年的2家,2013年的0家,2017年登陆A股的鲁企数量,已超过此前4年的总和。这25家今年新上市的鲁企,募资合计167.47亿元。由此,“扩容”堪称是今年山东板块的重要关键词。

  鲁企今年在港股市场亦实现突破。山东国际信托于12月份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交易,成为时隔23年、我国信托行业迎来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点评:

  伴随着IPO的常态化,山东板块的快速扩容,对鲁股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今年前3季度,这些“新鲜血液”共贡献了39.75亿元的净利润,其中多达20只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新生”鲁股因行业的稀缺性以及优良的业绩,得到市场资本的追捧,世纪天鸿、艾迪精密、惠发股份、中孚信息等多只鲁股的股价,均实现倍数增长。其中,作为A股市场碳纤维第一股,光威复材以上市以来17个“一字板”的记录,成为今年表现最为优异的次新股之一。

  不过,今年以来,IPO被否企业的数量也同步攀升,其中包括山东元利科技、京博农化和山东玻纤集团等3家鲁企。因此,对于明年将上会的鲁企而言,必须规范运作,做强自身,以应对愈发收紧的IPO审核。

(导报记者 韩祖亦)


“一市一策”精准化治霾

环保项目成转型新动力


●事件盘点:

  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随着民众对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治霾,也走上了精准化的路子。此前,在京津冀及传输通道“2+26”个城市,环保部派出28个跟踪研究专家团队,建立了“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

  山东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一市一策”精准治霾,引入网格化监测系统,科学精准制定处置措施。如,济南市开始探索智慧环保大数据监管平台。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对待需要提升改造的企业,也不是一封了之、一拆了之,而是将清理取缔作为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促进器。

  在这场环保大战中,通过提质降本、转型升级,环保治理和经济效益这对通常认为的矛盾,在不少企业中变成了共赢,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环保项目带来新动力,企业也从转型中高端市场中尝到了甜头。


●点评: 

  今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治霾既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对企业而言也是一场生死考验。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场环保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大博弈中,山东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通过专家会商,找病根病灶、良策良方,不蛮干,不盲干,借助科学的分析工具,实现了“一市一策”,治霾越来越精准,多个案例被环保部点赞。

  不仅如此,企业也在这场生死劫中,通过关停“小散乱污”等,环保倒逼,转型升级,获得了新生,实现了新跨越。

  这再次证明,环保治理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它不是为经济踩刹车,而是经济发展的扳道夫——发展经济,我们不能再朝着以往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走了,必须要变道,走到绿色生态环保的路上来。(导报记者 王伟)


鲁企“债转股”签约千亿

降杠杆降不良银企共赢


●事件盘点:

  3月23日,山东能源集团总经理助理、财务部部长张廷玉表示,山东能源集团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的210亿元市场化债转股协议,已有94.5亿元到位。

  山东能源集团此前与建设银行签署的210亿元全国首单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合作框架协议显示,建设银行牵头分阶段设立150亿元的“山东能源集团转型发展基金”、30亿元的“医疗健康基金”和30亿元的“资本结构优化基金”,3只基金总规模为210亿元,与山东能源集团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合作。由建行吸纳社会资本,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山东能源集团控股子公司股权、债权资产,用以归还山东能源集团银行贷款等有息负债。

  通过“债转股”,山东能源集团资产负债率可降低6个多百分点,每年可以节约财务成本10亿余元。此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等4家银行,分别与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黄金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8家企业签订1138亿元“债转股”项目,已落地近180亿元。


●点评:

  作为山东省首单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山东能源集团“债转股”,在几个市场主体之间形成了风险自担、收益自享的相互关系,也明确了银行股权的退出机制,创建了各方利益都得到保障的多赢局面。企业可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财务结构,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银行在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可降低不良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合理的股权退出机制,保障了银行的基本利益。

  对于山东大型国有企业来说,近年来财务成本高企、资金流动压力倍增。此时,“债转股”因其契合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的路径方向,成为山东能源集团的首选,并迅速引发山东乃至全国新一轮的“债转股”。(导报记者 吴淑娟)


山东炼能集团露真容

地炼抢做“第五桶油”


●事件盘点: 

  9月27日,注册资本拟定900亿元的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公司在济南正式注册成立。这家山东地炼的“巨无霸”,未来将由16家企业联合出资,首批8家企业合计先行注资331.9亿元,山东省政府也将通过基金方式以75亿元注资该集团,未来将参与其财务管理、产业管理,但不参与日常经营。

  山东炼能集团成立的出发点,在于推动地方炼企更深层次的合作,优化整合地方炼油企业在原料、物流、资金、产品等方面的配置,实现大资金、大物流,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十三五”期间,山东炼能集团将整合1亿吨产能,建设石化仓储及油气管网,并规划建设高端化工产品项目。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山东已进入由“石化大省”向“石化强省”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山东地炼的炼油规模将超过中海油和中化,接近中石化、中石油,山东地炼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中国“第五桶油”。


●点评:

  近年来,炼化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大型炼化项目纷纷上马。在这种背景下,地方炼油企业抱团成立炼化集团,努力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是顺势而为。

  当前,我国正在由炼化大国迈向炼化强国的道路上前行,大型炼化一体化是未来炼油行业的发展趋势,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才能与“三桶油”展开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同时对于整个地炼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山东“大炼化”的成立,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五桶油”的山东将借此实现由“石化大省”向“石化强省”华丽转变。毕竟,该集团公司的愿景是未来联合山东省所有的地炼企业,并最终吸纳全国的地方炼企。(导报记者 刘勇)


金乡蒜商“去库存”自救

农产品谋破“价格周期律”


●事件盘点:

  去年“蒜你狠”肆虐,今年“蒜你惨”来袭。11月初,在金乡举行的“大蒜产业自救暨切蒜片自救誓师大会”上,中国蒜商协会会长江浩动员蒜商们“蒜价不涨,切片不止”!与会蒜商打算用“切片”这种方式减少约30万吨的大蒜库存,以挽救市场信心。

  其背景是,今年全国大蒜增产30%,市场本就有了低价预期。同时,偶发的大蒜切片企业停产事件加剧了市场恐慌,从而造成蒜价一蹶不振。11月初的蒜价,仅为去年同期的1/3。为了拯救市场,蒜商协会打算从“偶发事件”切入,进行“逆向操作”,加大切片量。此外,业界也希望社会资本能够参与进来,以期在蒜价平抑方面发挥作用。在上述自救大会上发言的企业不仅有蒜商,还涉及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以及金融行业等,覆盖了大蒜产业链上的数百道工序。显然,为了自救,整个产业链条都行动起来了。


●点评:

  蒜商们“去库存”自救,实际上也是山东谋破“价格周期律”的一个缩影。农产品都有“周期律”,市场也一直被“周期律”所困扰。根据经验,每隔3到5年就会出现一个高峰或者低谷,除却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库存量需求量等因素外,人为的资金介入等因素也使得农产品价格的不可预测性增加。

  对于大蒜行业来说,平抑价格的关键,在于不断延展产业链,尤其是进行精深加工,而不单单是切片初加工。重要的是,对于所有的农产品而言,其价格关系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价格波动幅度过大,使双方饱受“折磨”,难以摆脱市场弱势地位。为此,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动用政府有形之手打破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怪圈”,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导报记者 杜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