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唐蕃古道青海段历史文化

考古书店 2023-09-19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从唐朝都城长安通往吐蕃都城逻些的官道,是唐代以来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必经之路,是民族交往、政治互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宗教传播和区域联系的重要通道。
唐蕃古道跨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全长3000余公里,其中青海境内近1600公里。唐蕃古道青海段所经过的青海地区,东接秦陇、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区域历史文化发展呈现出农牧文化共存、多种宗教文化共生、多种制度文化共举、民族风俗文化迥异的独特样貌。
《唐蕃古道青海段历史文化》一书,在前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力图全面挖掘和梳理唐蕃古道青海段的人文历史,全景式展现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历史、民族、宗教及文化面貌。

作者:陈玮 主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定价:148.00

内容简介

本书由十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梳理了唐蕃古道青海段形成、发展、延续、变迁的历史脉络以及不同时期不同路段的走向、重要节点和发展变化;

第二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古道沿线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章介绍了古道沿线涌现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第四章介绍了古道沿线分布的墓葬、城址、驿站、寺观、塔窟、岩画、碑刻、古桥、渡口等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章介绍了古道沿线已入选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一些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章依据文献资料梳理了古道沿线生息过的主要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

第七章梳理了古道沿线主要民族发展迁徙的历史;

第八章概述了古道沿线各民族在不同时代进行文化交流的方式、过程与特点;

第九章勾画了古道沿线多宗教文化传播流变的概貌;

第十章从文化线路的视角对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文化内涵、动态性特征、整体文化价值进行了论述,并从联合申遗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线路及历史变迁

第一节 青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早期交通

一 旧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与中原地区的交往

二 新石器时代青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

三 体质人类学反映出的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四 文献记载中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往来

五 汉代以来河湟地区的交通及管理

第二节 文成公主进藏与唐蕃古道的形成

一 成型的唐蕃古道

二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主要线路及几条辅道

第三节 唐代以后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历史变迁

一 元明清时期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

二 民国时期青康公路的修建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藏与内地的交通

第二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历史事件

第一节 古代历史事件

一 先秦至两汉时期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 隋唐时期

四 宋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第二节 近现代历史事件

一 光绪“河湟事变”

二 马麒“艳电”

三 朱绣入藏谈判

四 民国时期“河湟事变”

五 青海建省

六 青藏玉树之争

七 兴修青藏公路宁玉段

八 九世班禅玉树圆寂

九 青海解放

十 十世班禅致电拥护中央

第三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历史人物

第一节 古代历史人物

一 无弋爰剑

二 赵充国

三 邓训

四 秃发乌孤

五 秃发利鹿孤

六 秃发傉檀

七 阿豺

八 文成公主

九 诺曷钵

十 宋云

十一 唃厮啰

十二 胆巴

十三 宗喀巴

十四 李英

十五 固始汗

十六 罗卜藏丹津

十七 杨应琚

十八 三世章嘉

第二节 现当代历史人物

一 周希武

二 马麒

三 喜饶嘉措

四 朱海山

五 曾国佐

六 李德渊

七 根敦琼培

八 慕生忠

九 王昭

十 十世班禅

十一 索南达杰

十二 尕布龙

第四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遗址与墓葬

一 柳湾遗址

二 马场垣遗址

三 喇家遗址

四 卡约遗址

五 宗日遗址

六 都兰热水墓葬

七 沈那遗址

八 乌兰泉沟一号墓

九 聂龙加霍列、章齐达墓群

十 凤凰山拱北

第二节 城址与驿站

一 古城垣古城

二 西海郡古城

三 乐都大小古城

四 老鸦古城

五 香日德古城

六 伏俟城

七 桦林嘴北古城

八 湟源北古城

九 石堡城

十 西宁青唐古城

十一 西宁明清古城

十二 切吉古城

第三节 寺观与塔窟

一 北禅寺

二 文成公主庙

三 丹斗寺

四 白马寺

五 达那寺

六 瞿昙寺

七 大佛寺

八 塔尔寺

九 夏宗寺

十 佑宁寺

第四节 岩画与碑刻

一 野牛沟岩画

二 卢丝沟岩刻

三 卢森岩画

四 怀头他拉岩画

五 切吉岩画

六 和里木岩画

七 玉树勒巴沟岩画

八 玉树贝纳沟摩崖石刻

九 曲麻莱县昂拉岩画

十 曲麻莱县塔琼岩画

十一 称多岩画

第五节 古桥与渡口

一 临津渡

二 河厉桥

三 大母桥

四 洪济桥

五 骆驼桥

六 盐泉桥

七 河源古渡

八 曲麻莱七渡口

九 直布达渡

十 巴哈苦苦赛渡

第五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节 民间文学

一 文成公主的传说

二 阿尼玛卿雪山神话传说

三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

四 土族民间叙事诗《拉仁布与吉门索》

五 藏族婚宴十八说

六 蒙古族英雄史诗《汗青格勒》

七 撒拉族《骆驼泉传说》

第二节 音乐舞蹈

一 河湟“花儿”

二 土族婚礼歌

三 回族宴席曲

四 玉树“卓舞”

五 土族安昭舞

六 藏族扎木聂弹唱

七 撒拉族“口细”

八 藏族拉伊

九 撒拉族骆驼舞

十 则柔(尚尤则柔)

十一 塔尔寺“跳欠”

第三节 工艺美术

一 塔尔寺“艺术三绝”

二 热贡艺术

三 德昂洒智藏文书法

四 湟源排灯

五 土族盘绣

六 湟中农民画

七 青稞酒酿造

第四节 戏剧与曲艺

一 河湟皮影戏

二 民和麻地沟目连戏

三 黄南藏戏

四 青海马背藏戏

五 青海平弦

六 青海下弦

七 青海越弦

八 西宁贤孝

第五节 体育、游艺与杂技

一 玉树赛马会

二 传统箭术

三 轮子秋

四 那达慕

五 回族武术

第六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民俗

第一节 古代民俗

一 羌、小月氏和党项的民俗

二 鲜卑民俗

三 吐蕃、唃厮啰民俗

四 汉族、藏族和回族民俗

第二节 近现代民俗

一 汉族民俗

二 藏族民俗

三 回族、撒拉族民俗

四 土族民俗

五 蒙古族民俗

第七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民族历史变迁

第一节 古代民族

一 早期羌人的迁徙与定居

二 秦汉时期羌人的迁徙繁衍

第二节 汉族

一 两汉魏晋时期

二 隋唐时期

三 宋元时期

四 明清时期

第三节 藏族

一 吐蕃的由来

二 吐蕃与青海藏族的关系

三 宋代唃厮啰政权与青海藏族的发展

四 元朝时期的青海藏族

五 明清时期的青海藏族

第四节 回族与撒拉族

一 回族

二 撒拉族

第五节 土族

一 土族族源

二 汉代至魏晋时期

三 唐宋时期

四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五 土族经济变迁

第六节 蒙古族

一 元朝时期

二 明朝时期

三 清朝时期

四 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五 蒙古族经济生活演变

第八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民族文化交流

第一节 史前民族文化交流

一 旧石器时代

二 新石器时代

三 青铜器时代

第二节 古代民族文化交流

一 秦汉时期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 隋唐时期

四 宋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第三节 近代民族文化交流

一 政治互动

二 经济交流

三 文化发展

第九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宗教传播与交流

第一节 佛教

一 藏传佛教

二 汉传佛教

第二节 道教

一 道教在青海的传播

二 道教与其他宗教间的互动与影响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一 伊斯兰教传入青海

二 宋元明时期伊斯兰教的发展

三 清代民国时期伊斯兰教的发展

四 新中国成立以来伊斯兰教的新生

第四节 基督教

一 天主教

二 基督新教

第十章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文化内涵与联合申遗

第一节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文化内涵

一 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 多元的民族文化

三 浓郁的宗教文化

四 多样的非物质文化

五 深厚的商贸文化

第二节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唐蕃古道青海段

一 文化线路的概念及认定要素

二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动态性特征

三 唐蕃古道青海段的整体文化价值

第三节 唐蕃古道联合申遗的思考

一 唐蕃古道联合申遗的重要意义

二 唐蕃古道联合申遗面临的挑战

三 推进唐蕃古道联合申遗的对策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446)

内 页


以上信息根据本店所有或曾有图书,结合网络资讯整理编辑,纰漏之处还望指正见谅。


人文考古书店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虎桥南路17号院北京工业大学留学创业园102室电话:010-68453918 / 15652394459营业:09:30-18:00(周一~周六)京东: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淘宝:考古书店小程序:

添加客服微信:rwkgsd查询更多考古文博图书资讯

购买图书,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