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仰志斌

2014-04-30 复旦研究生


近日,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先进材料实验室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生仰志斌从全国各高校推荐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下面,让我们走近仰志斌的成长历程,聆听科研背后的逐梦之路。


对科研的执着让他走上世界领奖台


2013年12月5日,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的世界材料研究学会年会正进行着一场隆重的颁奖典礼。这个在材料、物理、化学等多领域极负盛名的国际学术组织将年度优秀博士生奖颁给了从世界范围内层层选拔出的33位青年人。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生仰志斌是其中唯一一位亚洲获奖者。



仰志斌的研究方向是新型能源材料和器件,这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他研发出一种新型线状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经过国家光伏检测中心的认证,效率达到8.45%,是目前线状太阳能电池效率的保持者;他首次研究出可拉伸的线状超级电容器,对于该项工作,世界顶级期刊英国《自然》杂志以“研究亮点”进行了专题报道,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对此工作举行专门的新闻发布,世界材料研究学会在其首页专门报道。他迄今发表SCI学术论文43篇(总影响因子达451),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总影响因子达152),包括在化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3篇,在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3篇;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其中6项专利已经获得授权;他还曾获得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2013年国家奖学金,2013年巴斯夫-先进材料院士奖和2012年复旦大学“学术之星”“2013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2014年4月,他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执着与专注,不惧科研中的拦路虎”


2009年,仰志斌还是华东理工大学物理系的一名本科生,经过四年理论物理的学习,他迫切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更加贴近实际的研究。通过考研,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彭老师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青年领军人才,他不仅科研上硕果累累,更带领学生们一起探寻着高分子科学的大美之境。


跨专业学习是仰志斌遇到的首个“拦路虎”,面对全然未知的领域,他经常感觉在“云中漫步”,一片茫然。“研一有不少高阶化学和高分子课程,但因为本科时没上过一门该领域的专业课,有时连老师讲的基本概念都听不懂。”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敦促仰志斌开始了“恶补计划”,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整天泡在办公室啃书成了他入学后半年间的常态。



“越是钻进去,就越能发现许许多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半年的恶补让我这个门外汉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2012年,仰志斌在彭慧胜教授的鼓励和引导下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开始了一项制备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整个组内都没有过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完全得从零开始。仰志斌认为这个课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他开始没日没夜地阅读国内外的经典文献,在实验室一次次地探索和尝试,终于成功制备出高效的电池。仰志斌的学弟孙浩对他颇有几分崇拜:“他总是能在逆境中绝处逢生,而这种成功凭借的就是他不畏困难的闯劲、不断钻研的勤奋和知识积累带来的开阔视野。”


“科研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生活,我的梦想”


“手巧、胆大、心宽”,这是导师彭慧胜对仰志斌的评价。在实验室微型器械的精细操作中有一双巧手,在科研中有敢想敢做的大胆,在实验室里很乐意帮助低年级同学,心胸宽阔,这些良好的科研品质也是仰志斌能不断获得科研成果的基础。


2013年暑期,在导师的鼓励下,仰志斌向世界材料研究学会递交了自己的科研工作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他受邀参加年会并被推荐参加优秀博士生奖的答辩。12月4日,在波士顿海因斯会议中心,仰志斌通过精彩的演讲获得了在场的国际学术界专家一致认可,成为唯一一名来自亚洲高校的优秀博士生奖获奖者。他代表中国年轻一代的科研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他带着赤诚的理想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他期待着做出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科研对他意味着什么?他坦率地说:“科研就是我的兴趣,我的生活,我的梦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