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我校四名博士生参加U21研究生2014年科研大会

2014-10-11 复旦研究生

Universitas 21(简称U21)建立于1997年,最初由分布在10个不同国家地区的17所成员高校组成,这17所成员高校总共有约500,000名在校学生,40,000研究人员并有约2百万名毕业生。目前,U21拥有来自16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4所成员高校。该高校联盟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和学术水平,加强成员高校的国际交往能力,并且在成员高校间建立国际性的共同标准和国际共识。复旦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三所中国高校已加入U21。


2014年7月1-4日,Universitas 21(简称U21)成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在奥克兰大学举办了研究生科研大会(Graduate Research Conference),会议主题是“Celebrating Ageing Research”。


在外事处的协助下,研究生院楚永全副院长积极指导,组织邀请校内专家教授对多位候选人进行了认真严格的评审,最终遴选了四名博士生参加此次大会:
1. 药学院 安赛 (作大会口头汇报)
2. 化学系   孔彪 (作大会口头汇报)
3. 社政学院 宋靓珺(壁报展示)
4. 先进材料实验室 唐静 (壁报展示)

为促进学校研究生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研究生院还通过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项目为四名博士生每人提供会议注册费750澳元和5000元人民币资助。


在参加完此次会议顺利返校后,四名博士生先后提交了参会心得,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令他们受益匪浅,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学术前沿动态,提高了用英语表达科学研究思考成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个人学术和生活经历等。现摘录他们的部分与会心得,精选了几张与会者合影照片,供我校研究生分享。

药学院博士生 安赛


“参会过程中,本人在学术和思想上均收获颇丰,现总结如下:

科研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讲得好

本次参会过程中,无论是poster show还是oral presentation,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参加。通过细心观察会发现,很多同学的科研内容其实非常前沿,得到的数据也非常理想,但是仅仅由于缺乏更适合妥当的或精致的呈现方式,与其他人的work相比,就总显得逊色了那么一点点。那么这个精致的呈现方式,其实只是需要我们在做poster或者ppt的时候更美观一些,设计更国际化一些,以及讲解的过程中口语更流利一些。因此,对于埋头科研、不断输入的同学们,修炼好自己输出的本领也是必不可少的。

努力成为国际化公民

何谓国际化公民呢?按照本人自己的理解,就是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可以迅速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包括货币、交通以及社会规则等),同时乐于融入当地的社会,结识当地的朋友。成为国际化公民最基本的就需要我们能讲流利的口语。此外,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国际化素质,很多国内的习惯和思维都需要慢慢地调整和改进。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作为复旦人,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可当我们真的走出国门,看到这世界上更多其他人所过的生活,才明白自由的界定其实可以更加宽泛。这一路我们看到了很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同龄人放慢脚步的生活,仅仅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生的价值有时候就是需要如此奢侈的自由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注:安赛,女,1989年生,复旦大学药剂系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老年性疾病的基因干扰治疗等。目前已发表影响因子大于7.0的SCI学术论文2篇,包括生物材料类顶级期刊Biomaterials等。)


化学系博士生 孔彪


与会期间,我积极与各国学者进行交流,了解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机构对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研究现状,并从中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影响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收益匪浅。会议虽然只有短短的4天,但我感觉收获颇多,听到许多新思想,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非常感谢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领导与老师给与我的鼓励和支持,使我有机会再次走出国门参加学术交流,增加海外经历,这是符合建设国际型大学的潮流之举。


这次学术年会是本领域非常重要的会议,无论是举办规格,还是参会人数的规模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参会要求也较高,特别是论文质量的要求,而且必须是以文会友。所以参加这样的会议,不仅享受了一次学术盛宴,而且通过分组的形式讨论了参会论文。对于开拓学术视野,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动态,以及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都是难得的机遇。


会议期间,我聆听了所有老龄化研究的学术报告,晚上又参观了相应研究主题的海报展示。通过参加这次国际学术会议,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加深了对老龄化研究相关材料与技术开发及其研究前景的认识。全球50多个国家纷纷制定国际发展战略和计划,投入巨资抢占战略制高点。中国是国际上率先老龄化相关的先端科技的国家之一。中国老龄化相关的先端材料与科技研究坚持继承与发展并重,基础与应用并重。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先端材料与科技论文发表、引用频次和专利申请、授权已位居世界前列,并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和国际标准,为我国先端材料与科技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加了信心。通过接触到了各国的高水平学者,我的口述报告也得到了专家与评委的肯定,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学术交流水平和学术研究的能力与信心。通过认真聆听各国学者的发言,参观其他研究组海报,了解了国际学术界先端材料与科技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


第三,他山之石,可以借鉴。多位学术大师的报告给我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研究内容极为深入且具有创新性,并且我的博士课题研究有借鉴之处,值得我后续好好学习。在海报展示过程中,不仅跟国内许多研究生同学交流学习,还与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学习他人值得借鉴之处,发现今后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任重而道远。


总之,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议极大地开拓了我的研究视野,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改正和提高。我还认识了很多同领域内的专家和研究生,并结下了友谊,这必将是自己今后工作的宝贵财富。


复旦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通过参加这次国际学术会议,也让世界加深了对复旦大学的认识,我们会发现收获的不止是自己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让世界听到复旦大学的声音,使世界了解复旦大学,对提高复旦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以及加强将来的国际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再次感谢学校和导师的共同支持使我能够参加此次国际会议,得到这个宝贵的锻炼机会。

(注:孔彪,男,化学系在读博士生,澳大利亚Monash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中国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多孔功能材料构筑及其应用等。目前已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0的SCI学术论文12篇,包括《自然》Nature子刊《自然•亚洲材料》NPG Asia Materials 等。)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 宋靓珺

我作为2013级的博士新生,非常荣幸获得了参加此次大会,从前期学校的缜密组织、精心安排到会务组的贴心安排,以及复旦代表队的团结协助,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获益颇丰。


经过学校研究生院的两轮筛选,学校从各个院系的候选人中筛选出了与此次大会主题吻合、学术水平较高的4位候选人。通过几次与研究生院的主管领导、老师的沟通交流,得到了非常大的帮助,陆德梅和樊智强老师等研究生院多位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予我们行前指导,而且多次与对方会务组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权益,让我们此次新西兰之行能够畅通无阻。我们也感受到了母校为学生扩大海外视野,增加学术交流机会的良苦用心。


此次U21会议给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同行的复旦学子互帮互助,在海外共同努力为母校争光添彩,展现出了复旦大学的风采;通过会议期间的口头发言,壁报展示和小组讨论等环节,知晓了本专业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到国外其他一流高校的本专业领域的同行进展。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海外视野,增加了英语口头以及写作能力,还结识到了本专业领域的同行专家,对后期博士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会议主题是“老龄化”,虽然我的专业是公共政策研究,但是在会议上我听到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和博士生探讨、研究这一主题,对我的研究领域拓展大有裨益。通过学术会议这一形式,我也了解到公共政策这一领域研究“老龄化”这一主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让我思考了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和局限,对后期博士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思考角度和科学方法。


通过学校研究生院和外事处的精心组织,本次参会非常顺利,前期很多困难都得到了老师们的帮助,希望今后研究生院多组织类似的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多走出去。

(注:宋靓珺,女,1985年出生,现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老龄化。)

先进材料实验室博士生 唐静


现对我参加U21大会,并在会上做壁报展示后,在学术思想上的收获与体会做以下的汇报总结:


对学术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的了解

全体会议邀请老龄化领域的专家针对近期热门的研究课题、研究动态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主题发言;分组会议以专业领域内不同的研究方向划分为小组,研究人员在分组会议发布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各国学者交流经验。国际会议相比学术期刊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时效性与交流主旨。通过全体会议及分组会议发言者的报告,获取了老龄化近期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进展。通过workshop分组,我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展开老龄化讨论,经过三天的口头讨论,最后以分组进行10分钟的口头报告,每个人都要参与,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大家的协作能力,增进了大家的交流和认识,也锻炼了大家的演讲能力,最后大家都留下了email,以利于进一步的联系。


对论文创作的帮助

由于不同的分支研究存在着相互关联、交叉的研究因素,学习与对比不同分支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对我的研究开展及论文写作也有参考意义。对于相同研究课题的报告,可以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及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学习他人研究过程中的优点并汲取他人研究过程中失败的教训,为自己的研究课题顺利开展积累经验并查缺补漏。另外,文献综述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必备前提。在开始研究工作前已经对本方向的已有研究成果、文献做了大量阅读与整理总结,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设想。在进行研究工作过程中,由于学术期刊的发表周期较长,凭此对研究现状的了解就相对滞后。参加国际会议可了解到更及时的研究进展,以此可以确认或调整自己研究计划与研究重点。我们还参观了奥克兰脑院的实验室和工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使得近距离的了解国外的实验室和国内的实验室的不同,了解国外的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实验室原貌,进一步拓宽眼界。

学术思想的升华

复旦大学作为世界知名一流大学,不仅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其学术工作在国际上也被广泛认可。通过国际会议不仅可以学习、借鉴与对比国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将我校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给国际同行,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的研究者认可,提高我校的学术影响力。在学术交流中,不仅可以查找自己研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发现我校研究团队的优势与相对领先的领域,有利于扬长补短。通过与不同国家与会者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不同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中及计划要开展的科研项目,掌握学科未来的发展动态。在做学术报告的同时,可以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做科研工作固然重要,而研究成果被同行接受、认可也是相当重要的。提高自己的演讲与交流能力,可以更加有效的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理论。


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我参与了二十余篇高水平报告和海报的展示和讲解,听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研究生、高校学者对自己文章的讲述,了解了目前相关领域的学术进展,了解了各位学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他们研究的某些话题也激起了我深入探讨的兴趣,他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丰富了我的实证研究,开拓了视野。


会场期间,我在与同行的讨论中,还结识了不少的朋友,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也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交流。我相信,广泛的与国内外同行接触,在学术圈内逐步建立一定的学术影响,也是一个年轻学者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在今后的论文撰写过程中,不仅可以和本校同门进行学术探讨,还有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研究生进行思想碰撞,可以使自己随时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了解发达国家学者的学术动态。


能够有幸参与此次国际学术交流,首先要感激复旦大学给予我的这次宝贵机会,拓宽了专业视野,我的学术修养也得到升华,与世界各地相关领域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并有机会得到专家的指导,较大地提升了学术水平。这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对我日后的博士大论文写作以及小论文的撰写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从思想形成到方法论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与到这样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也祝愿U21能够越办越好,为更多的莘莘学子提供国际交流平台,鼓励更多的学子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分享、吸收学术思想,提高复旦大学各专业学术水平,同时提高复旦大学在国际相关领域的地位。

(注:唐静,女,先进材料实验室博士生,已发表18篇SCI论文,并获得了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交叉学科优秀博士生项目资助等荣誉和奖励。)


来源 研究生院
编录 樊智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