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热烈祝贺我校王传超同学当选2014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
图为4月27日,王传超同学在同济大学逸夫楼接受颁奖。
研究分子人类学,外出取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一年里至少出差3个月,是王传超生活的常态,但他以此为乐,作学术报告时他喜欢把自己在各地取样的趣事与大家分享。在他看来,只有真正走过这些地方,深入各族群的日常生活,才能体会生命的绚烂。对于科研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他有着自己非常明确的理解:“复旦人常说自己的灵魂是自由而无用的,我理解的这里的‘无用’是指不为所用,是对功利的疏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纯净地追求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也正是科学研究所应具有的精神。”
王传超致力于人类群体遗传问题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四年来,走过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行程3万多公里,克服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对20多个少数民族群体进行社会调查和遗传取样,在东亚人群和语言的起源和分化、东亚特殊疾病相关基因的进化、人类遗传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等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2篇,累计影响因子95,第一作者SCI 论文11篇,包括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一篇,第二作者SCI论文4篇,累计被引用200余次,具体实践了人类群体遗传研究与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研究理论,更精细地构建出中华民族的遗传结构图谱,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了遗传学证据。王传超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频道、《探索发现》等全国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研热情和兴趣是引导自己进入学术领域的敲门砖,复旦的诸多专家学者和宽容博大的学术精神又为自己学科交叉的跨界研究提供了沃土和养分。”在“携手复兴路——复旦大学2013~2014学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上,复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优秀学生标兵王传超作为获奖学生代表发言,而他的发言被数次掌声打断。
“做科研还是要按照自己的兴趣。”“我非常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们人类从哪里来,人类生物学研究或更可实现我的价值,多学科交叉毫不枯燥则更能激发我的灵感。”这是王传超在“吴瑞奖学金”申请材料里的自述,这项华人生物学领域在读博士的最高奖学金最终落入了王传超的口袋里。在王传超看来,人类学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用生物学的方法、数据去探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与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交叉去回答一些玄而又玄的问题是十分有趣的事情。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跨界做研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几乎所有问题王传超都能找到专家学者去请教,他的许多想法都来自于多学科的交流、碰撞。比如做语言起源,他去和中文系的陶寰老师讨论;做家族宗姓遗传研究,他和历史系的韩昇老师合作;做农业驱动人口扩张,他向文博系的陈淳老师请教。做研究的人大致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研究越做越深却也越做越窄,最后可能找一个能听懂自己想法的人都没有,而学科交叉却让王传超的研究越做越宽,可对话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我们作人类学研究最难的就是取样本。” 2012年暑假,作为人类学博士生的王传超,只身一人,辗转13个省份取样,历经40天,行程两万多公里,调查回民遗传基因,取得了一千多份唾液样本。皮肤晒成了栗色,他笑着抱怨:“我原来还是挺白的!”
回族是东西方混合人群,是遗传学的基因定位研究的重要样本。但回族却是我们居住得最分散的少数民族,为研究不同地区回民的不同起源、迁徙,需要跑遍大半个中国,取样任务很重。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王传超没有带助手,交通以火车为主,大多买晚上的火车票,能省一笔住宿费。“我有一个自豪的习惯,就是无论在哪里,想睡就能睡着。”不过,他觉得“在车上的时间还是太多了”,只能晚上睡觉,白天看书。他带着一个行李箱,和一个放样本的冷藏箱,冷藏箱里放着冰块,但仍不能长时间保存样本,所以每到一个地区,他都把样本冻在朋友供职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里。去云南,就放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去成都,就放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全国回族取样结束了,他的手也因拎冷藏箱而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几年下来,王传超完成了对汉族、各地藏族、川西羌语人群、回族、东乡、仫佬、茶洞人、僜人、回占人、平话汉族等20多族群进行遗传调查,发现各族群虽有自己的特异遗传组分,但相互之间(尤其是与汉族)有着广泛的基因交流和融合,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从最初的非洲起源的一元到分散隔离的多元再到融合成一体的过程。
除了做好科学研究,王传超同学还热衷于科普宣传,他与朋友们合著了青少年科普图书《课本上学不到的生物学》、《生物学的脚印》,通过精彩的故事向中学生们传递生物学知识;他在上海话剧院、宁波书城、浙江大学、上海机电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山东枣庄学院和复旦校内等做公益讲座、报告十余场,也通过科学网、果壳网、微博和微信等平台进行科普知识推广。为了表彰王传超同学在科学传播上的努力和付出,2012年浙江科技馆和果壳网授予他菠萝科学奖。王传超还将DNA鉴定技术应用于实践,协助上海市公安局、浙江绍兴公安局、浙江温州公安局、河南荥阳公安局、山东聊城铁路公安局进行重大刑事案件的DNA鉴定工作,为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付出不懈努力。
在学院师生的心目中,王传超也是一名全能型“超人”,除了科研成绩突出,他还积极参与学院和班级的公共事务,王传超同学是生命学院第一个完全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学术讲坛“博思讲坛”的主要发起人,博思讲坛已成功举办二十余期,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他还担任生命学院2012级博士班的学术委员,积极组织、策划和参与各项班级活动;在复旦大学的奖学金颁奖典礼、生命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与同学们分享交流经验;担任《现代人类学通讯》编辑,协助期刊的审稿、出版等工作;指导多名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包括两名拔尖计划学员;王传超同学还是复旦大学基层行——“鲁南地区生物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团队成员,赴枣庄学院、枣庄市杰诺生物酶有限公司和山东珀默-珀尼卡果汁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由于王传超同学的出色成果,他先后获得了包括被誉为华人生物学在读博士最高奖的“吴瑞奖”、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百人会英才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复旦优秀学生标兵、复旦大学“学术之星”、国家奖学金等在内的十多个奖励和荣誉。
作为科研工作者,王传超同学深知须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根据国家科研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调整自己的科研追求。就人类生物学而言,现今国际范围内古基因组学如火如荼、杰出成果层出不穷,但中国的古DNA却几乎为空白,但关于中国人起源、迁徙和演化的众多重大问题却迫切需要古DNA来解决。为填补国内古DNA空白,更好地描绘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王传超将自己未来的科研发展方向定位在古基因组学上,博士毕业后他将出国深造,学习并发展古DNA技术。王传超同学心怀梦想,立志科研事业,他将不懈努力,不断攀登科研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