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金亚秋院士 | 两代青年人,皆任重而道远

2016-06-01 复旦研究生
在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


院士大师们在国家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6年4月18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隆重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我校金亚秋院士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近金院士的背后,让我们一同听听金院士的故事。


金亚秋院士简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我国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公派出国研究生,分别于1982、1983、198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EECS)科学硕士(MS)、电气工程师(EE)、博士(Ph.D)学位。金亚秋院士长期从事电磁波散射辐射传输与传播、空间微波遥感与对地观测信息技术等研究,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无论是谁,无论个人做什么选择,中国青年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永远是一个大课题。”


刚到约好的采访地点,还没见到金亚秋老师本人,就听到对面房间里传来洪亮而亲切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才知道,金老师正在指导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整个采访的过程,使我们收获太多的感动。金亚秋老师对我们这代青年人有非常多的期待和鼓励,他希望我们在面临当代诸多的选择和物质诱惑时,不能忘记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这是每一代中国青年人都必须面临的职责


金亚秋老师办公室的沙发上有一床被子,是他平时工作劳累之余,在办公室就地小憩一会儿用的。金老师每天早上六点半从家中出门,大多时候七点之前就会到到办公室。这时候,我们很多人还沉睡在梦乡中,不愿起来。采访结束后,我们从办公室出来,出于礼貌,想把办公室的门关上。金老师说,不用关门,我办公室的门是一直敞开的,随时可来讨论问题,从来不关


   少年与梦想: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观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科学家的梦想,但最后由于面临各种各样的境遇、选择和诱惑,很少有人能坚持自己的初衷,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许多年轻人有过的共同记忆。金老师的科学梦想萌生于小学时代,在中学时代变得更加清晰和明确,并为之执着地奋斗与努力,到现在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谈到以往,金老师总会提及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第一件事发生在小学的时候,金老师偶然从同学的哥哥那里听到,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心中受到很大的鼓舞;第二件事发生在中学时期,他在上海中学读书时,第一次听到华罗庚先生的演讲,脑海中充满对科学家的崇拜和敬仰。



2016年4月18日,金亚秋院士(右一)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金老师说,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基本上是在中学时代形成的。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会形成得太早,因为太小的时候,能够理解的事情很有限,看法也比较不成熟;但也不会太晚,因为人对世界、历史、国家和社会的看法会不断地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会基本形成。


金老师也坦言,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和走过的道路,也许现在的年轻人一下子不太能充分理解。六十年代的新中国面临国内外的许多问题。比如,当时中国的石油特别短缺,汽车顶上都有一个大沼气袋,汽车一个来回就要在沼气站加气,气味很难闻。那个年代开采石油的大庆工人王进喜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为国家发愤图强对年轻人的影响和激励是非常强烈的


青年人为国分忧,承担民族责任的思想在全世界都有,每个时代都会有。当然,当年的物质条件匮乏,个人选择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年轻人也并不追求哪些,命运与国家的曲折更紧地联系在一起。而在物质条件优越、个人选择多样化呈现时,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一定会发挥作用。无论是谁、无论个人做什么选择,中国青年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永远是一个大课题


两代青年人:“五子”之说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不少人喜欢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批评或赞赏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当我们询问金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金老师说,每个问题都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中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不能用一个词来全盘否定或肯定。“精致”没什么不好,“利己”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问题,则解决问题。每一个年代都会有新问题,历史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又产生问题中向前进。



2015年9月21日,金亚秋院士(左一)等在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考察调研


金老师提及他最近阅读的一本书,书中提到有人将当年61-65届大学生(称为老五届)概括为“五子”:骄子,棍子,弃子,才子,赤子。当年百里挑一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但文革成了棍子;后来下放到最基层成为弃子;但他们后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是才子;命运的跌宕起伏,仍对国家和民族有赤子之心。金老师说,这些说法也有不妥之处,广大的老五届大学生不是棍子,而是稚子。同样的推理也可用来分析今天的中国年轻人。


今天的年轻人有很多个人的选择,如职业、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这总要比没有选择好。但是,不少青年人热衷于个人物质生活的谋划,对国家和民族起码的责任感荣辱感都没有,则是个问题。但最终这些谋划脱离国家的发展、脱离集体与社会,则也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与迅速发展的祖国事业联系一起,不患得患失、努力向前,一定有更多发挥个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


研究生教育: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优化


金老师的办公室挂着一副照片。照片拍摄于1985年6月,MIT校长给金老师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1985年6月,MIT校长给金亚秋老师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1978年,金亚秋老师作为中科院首批一百名公派出国学习的研究生之一,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深造。对比中美两国的研究生的教育,金老师认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确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美国著名大学已成型的研究生培养方式相比,国内无论是招生、考试、研究等几个方面都有差距,特别要提到我们的研究生在敬业精神方面有很多的弱点


现在,我们的研究生可以很容易了解国际研究的最新进展,可以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些条件已经相当不错,不比国外差。金老师提到,现在很多国际刊物超过一半的论文都来自中国,这在三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这表明了这些年来国内接轨国际科研潮流的进步



2013年9月12日,金亚秋院士在“上海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作报告


但是,研究生的培养取决于很多方面。首先,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视野要站在国际前沿或国家的大任务。学校管理与政策制定要简化,由导师说了算。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学生向专业化过渡的提高阶段,而不是赚取文凭的手段。一个研究生没有很好地完成这一转化,就是不合格的。有种说法:博士学位被视为科研的执照。


现在许多研究生只要有一篇论文,就想着毕业找工作,再无心思做研究,甚至人就失踪了,实验室里从此不见人。这种情况在美国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确不大见到的。因为研究生费用大多数由导师出钱,国家包发奖学金的例子很少。研究生的表现对他们一生都可能有影响,落个不负责任的结论,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金老师说中国正在迅速的发展,研究生培养状况也一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不断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拖延问题。这样过了一定时期,再回过头看时,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各种事情都需要不断锤炼和发展的过程


提到自己团队中的年轻人,金亚秋老师说自己的科研团队中几乎都是年轻人。复旦的教师都经过严格挑选,经受良好的专业训练,并且具有良好的学术精神和科研成果。但是,上海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中国要成为创新性强国,还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努力。在物质条件和待遇不断改善提高的时候,不能忘记根本的任务是执着努力,担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文理不分科与通识教育:可以博学,但一定要有所精通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筹划高中教育和高考的改革,有些地区的高中已经不再分文理科了。也就是说,过不了多少年,高中阶段既学习理科的基础知识,也学习文科基础知识。目前,复旦大学本科生也在施行通识教育,理工科的学生也需要修读一定学分的人文类课程。有人担心,这种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博而不精,对他们将来从事十分专业化的科学研究有负面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金老师首先对高中文理分科表示吃惊,在中学竟然就分理科与文科,并成为了制度!金老师说,文理知识对一个健全的科学工作者是必须的,除了“雨人”之类的,连文法语言都不通的人能阐述科学真理?金老师认为,高中生学习只是各门知识的基础,接触更多的学科,才有丰富的营养,并逐步培养自己的兴趣,训练基本的学科思维,为今后提供更多选择的道路。如果说当今中国高中学习的最大弊病,就是为了考大学而分文科班与理科班。



2012年2月14日,金亚秋院士团队荣获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到了大学,就有了不同的系、不同的专业。大学生通过在自己的系科学习,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如果没有系科的学习,就无法掌握知识的基本的本质的内容。除了聊天,万金油是没有什么用的。


但是这完全不是说,理工科学生就只学自己的专业课,比如物理系的学生只上物理的课程,化学系的学生只上化学的课程。现在各个学科日益交叉,交叉领域往往是新问题的生长点,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实际上,本科一个专业,研究生一个专业,工作后又是另一个专业的,并不罕见。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对其他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物理系的学生可以学习一部分化学或者生物学的课程,也可以去听一些东西方文史哲的课程,只要自己有兴趣,时间安排的好。


金老师认为,通识教育可以培育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如做人和做学问的方式。当一个人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比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别人是怎么做这项研究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已经做到什么程度,还留下哪些问题,自己提出什么观点,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有什么意义,怎么把这些问题都阐释清楚;解决一些从未有人研究过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是考验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时候


   艺术修养:绘画是人生的回眸


金老师曾在少年时期在上海市少年宫学过七年的绘画,很有绘画天赋。他虽然觉得,绘画对他的科研工作并没有特别意味着什么,但绘画艺术的历练是一个人综合的人文修养,它会在许多时候表现出它的魅力,这是不能用功利性的“有用”或“没用”来概括的


而也真有“有用”的时候。当年,金老师在工厂里遇到技术革新问题,就是利用绘画解决了设备短缺问题。他跑到柳州几家大型机械厂观测,这些机械可看不可拆,也没有图纸。金老师就用速写画的方式画下来,表明好关键的尺寸,回来再思考里面内部结构,再改画成机械制图。通过这种方式,他为工厂做出很多实用的机器设备



金亚秋老师的速写作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金老师把绘画看成是自己的人生的回眸,表达了他在科学研究之外的所见、所思、所乐。


最后,金亚秋老师希望复旦的研究生能够努力学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幸在复旦接受研究生教育,决不能忘记自己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



猜你想看:

学术之星丨蔡华:须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

你的名字旦复旦兮 今生永相伴

校庆不孤单 我们和你一起过生日

FIST课程|研究生学术研究指导与规范开课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