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毕业了 | 邵晓敏:如果十年前来到复旦,我不会像今天这么努力
你坚定地去追逐正确的事情就会有很多能量一起帮助你实现它
「 讲述:邵晓敏 」
去年年底,我意识到自己在复旦大学的时间只剩下半年了。我迫切地想,我得做点儿什么。
2012年,从上海大学硕士毕业,我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了一年多。有一天路过复旦,站在校门口,我踌躇了很久。
和很多上海人一样,我对复旦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高考因为一个意外,和它失之交臂。我以为十年过去了,这个心结早就散了。但是并没有,那天在校门外,想要让自己属于这所学校的强烈欲望,毫不留情地把我击碎了。
辞职,考研,被录取。
那年我27岁,从生活稳定的小白领,变回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学生。唯一不同的,这次我是复旦的学生了。失而复得的东西,更教人觉得珍惜。因为珍惜,我才觉得我应该在毕业前做点儿什么。
今年的1月1日,我的毕业计划开始了。
从这一天起,我每天都在朋友圈记下一件自己在复旦做过的事儿。
第一天,我传了这张照片:
这是我们管理学院图书馆的141号座位。
因为我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图书馆的人,所以每天也都能占到这个角落里安静的风水宝地。在复旦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都在这张桌子上度过。于是,我给这个毕业计划定的时限也是141天,这个对我来说独一无二的数字。
………
「 No.2 拿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校门口合影。身后的保安大叔凑上来笑道,“考上复旦啦,小伙子加油哦……” 」
「 No.4 参加首届全国商学院“毅行”沙漠徒步挑战赛,获得团体第一个,个人全国第三。从炙热炎炎,漫无边际的沙漠走出以后,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要好好活着,因为每个人都会死很久。” 」
「 No.10 去校广播台录音。据说这个广播台一直维持着30年前的样子,楼梯里有层层叠叠的蜘蛛网,桌上摆着一本被翻阅得几乎散架的新华字典。 」
「 No.15 在复旦,我养成了长跑的习惯。 」
「 No.21 参与火焰杯新生才艺大赛决赛,那年大一新生的年纪,比我小了将近十岁。 」
「 No.28 雨夜在江湾体育场踢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 」
「 No.30 在复旦经世书局看书。书店的一面墙上写着“读复旦书,做卓越人”。 」
「 No.34 在友邦堂主持“对话全球杰出商业女性”论坛,和联想集团的多元文化官Yolanda合影。 」
「 No.42 在谢希德报告厅主持复旦爱乐乐团音乐会,谢希德报告厅是以百年复旦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校长的名字命名的。 」
「 No.47 台风天和全班同学一起暴走纪龙山,在山里度过难忘的一个晚上。 」
「 No.54 在2015年的复旦大学管院毕业红毯上当一次路人甲,为学长学姐送别。 」
……
我在不断地记录,也在不断地回顾。
从这两年发生的很多事情里面,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自己人生轨迹转变的一个个节点。我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记录的是“参加复旦第五届主持人大赛获得金话筒奖”。
在那个比赛之前,我在学校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我。我也只是抱着“好吧,我去试试”的心态参加的比赛,结果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决赛,和一个历史系的小朋友对垒。
当时最后有一个一分钟独白的环节,其实就是一个拉票的环节,那个小朋友唱了一首歌,然后轮到我,我拿起话筒的时候,突然就不想拉票了。
我就想说说我自己的故事,说说我的心里话,我用这句话开场:“有的人从食堂走过来,用了5分钟;有的人从南区宿舍走过来,用了15分钟;而我今天站在这里,用了整整十年。”
我说我觉得这有可能就像命运的安排,如果十年前我来到了复旦,那时候我青春无限,时间无穷,大把大把地挥霍,我不会像今天这么努力,我没有办法让自己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候,也没有那个毅力天天去图书馆看书,每堂课都坐在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下了课还去搜罗学校里面的各种讲座来听,也不会对任何事情都保持这么一个积极正面的心态……那样的我,不会有机会享受这么多人的掌声、鼓励和帮助。
我相信很多已经离开了大学,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念头,后悔当初荒废的光阴,但是如果还是当初的自己重来一次,可能还会过一样的生活。而我呢,在这个节点,命运让我以这样一种方式回来了,让一个成熟的自己,遇上了好的时间和安排,很奇妙,也很幸运。
说完以后,我长长了吁了一口气,好像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现场静了很久,才慢慢响起掌声,越响越热烈。
那场比赛,我得了冠军。从此也和复旦大大小小的主持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有一个晚上,我记录下的是“为李达三爷爷和叶耀珍奶奶朗诵一首自己写的诗。”
李达三爷爷是我特别尊敬的长辈,他和妻子叶耀珍都毕业于复旦,这些年他们将自己的很多积蓄,都用于回馈母校,回馈社会,复旦现在的李达三楼和叶耀珍楼就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敬意而建。
那一年他回来刚好是我们的110周年校庆,他捐了一亿一千万给复旦。当时他在台上说了句我至今都很难忘的话,他说我这钱不是捐赠,是投资,投资给复旦的学子,投资给祖国的教育和社会的未来。
冬去春来,我的毕业计划依然在进行。
我在光华楼自习,我去东宫排练,我曾经深夜在图书馆跳舞,我为学校的后勤拍照,我甚至还记起了自己冲着毛主席像唱歌的模样,我越往下写,越发现我和这所学校的故事无穷无尽,越发现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去尝试。
我有些担心,141个空,真的填得下我这一次的大学生活吗?
………
「 No.76 在大雨过后能“看海”的复旦校园里,捞一次鱼。 」
「 No.82 和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在北区的凉亭里深夜长谈。 」
「 No.90 因为去西班牙交换和两个印度小哥同住一个屋檐下,相处愉快,回国以后心血来潮便开始学习印度舞。 」
「 No.92 拿到第二十八届复旦大学光华自立奖,这个奖被称作复旦人的“诺贝尔奖”。 」
「 No.94 喂过复旦草坪上的复旦猫。 」
「 No.118 带着管院的吉祥物小萌熊去欧洲旅行。 」
「 No.130 参与策划和主持复旦管院恢复建院30周年师生共聚活动,见到了很多白发苍苍的老校友。 」
「 No.131 凌晨,自习回来拍下静谧的管院。 」
「 No.135 参与2016复旦大学毕业MV录制,这一回,是真的要毕业了。 」
毕业一天天临近,我的计划也终于到了终了的时候,5月20日,最后一天,我想起了去年校庆为复旦写过一首歌,想起曾经为学长学姐主持他们告别的仪式,而今年,要离开的变成了自己。
我有一种预感,这一次离开校园,就是真的离开了。我的心愿已了,前路还有更多事情等着我去挑战,我不会再有这样的学生生活了。
但是在我的朋友圈里,用这半年时间留下来的141个故事,就像是我的电子文身一样,这些时间的碎片,我可以永远带在身上。
以前听说,如果你看见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忽然就自己唱起歌来,那人一定是复旦的,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样“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我一直未解其意。但当我完成了这141个故事的记录,别人问我,你从中收获到什么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啊。
“所谓‘自由’,是思想与学术、甚至生活观念,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无用’,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
正是这样的“无用”之心,将人们从崇高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从必须有所作为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知道探索和思考本身即是意义,知道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被接受的人生。
当你想明白这些,你不得不相信,一切都有好的安排。
我辞职,考研,让一个知道珍惜的我去过值得珍惜的生活;我即将离开,又用不舍鞭策我,让我去回忆去记录,最终收获这么个临行前的小小礼物;不管是上大还是复旦的经历,它们就像我的左心房和右心房,缺一不可,它们的共同存在,才有了今天的我。
而今天的我,当前行,当无所畏惧。
来源:柒弥工作室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