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声心声 | 请来感受复旦的真诚与魅力

2016-07-04 复旦研究生

  文 /史鉴东;夏小雨;常方舟




——史鉴东 中文系2012级本科毕业生
我第一次感受复旦的真诚与中文系的魅力,是源于寝室的夜聊,没有觥筹交错的轻狂流气,却满含着推杯换盏的欣赏敬意,它偏袒充盈的精神世界,挟私热忱的少年情怀,包容未来极尽丰满的刻画,接纳一切幼稚与成熟的声音。于是这样一群理科少年便能安心的从这里启程,把愿望和期许统统化作动力,让精神世界的吟咏变得热切而真挚,将脑海中勾勒的未来故事变成目标与现实。
在我看来,中文系为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开辟了一方天地,它将宽广的追寻变成中文系学生的立身之本,它鼓励一切精神世界的遨游,默许跳脱出文章与学问的涉猎,赋予学生衡量意义与价值的天平。也正因为如此,复旦中文系有着大刀阔斧的力量,它能将情怀与情调分野,把工具与目的区别,让嘈杂的外界与真切的内心绝缘,将氤氲的烟火气与清澈的眸子隔离。因而这里每一个少年的故事都可以如此纯净,不用追问生活现时的提举,却自我明确对未来的期许,它使得我们在汹涌而来的物质洪流中,拥有获取充盈的精神根基的力量
我钦佩身边与我同窗四年的中文系同学的勇气,这群青年来自五湖四海,又即将奔赴世界各地,他们或为理想,或为情怀,或仅仅为了兴趣而有缘聚集在这里,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不知道,求取当代显学的工具技能会让人生的道路看似更加顺畅,迎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评判体系会使生活少走许多看似不必要的弯路,但这样一群青年却依然坚守聚在这里,主动与汹涌而来的物质世界保持一定必要的距离,即便踏入社会后,也对生命与生活充满热忱与勇气。
于是故事里的少年们善良、真诚,仿佛中文系的教诲轻身拂过,像叶子簪在姑娘的发间,落入小伙胸前的口袋。它使得未来的有限生命里,在无数可能的标准和价值评判中的每一步,都变得缓慢、稳重,让中文系学子的每一次决定与信心都变得坚毅、踏实起来。


——夏小雨 中文系2013级硕士毕业生
我想,去年的下半年,对于我们中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辛苦的时期;找工作也好,写作硕士论文也好,寻找未来的生活方向也好,都是不轻松的事情。坦白说,去年的下半年是我整个研究生阶段状态最低落的时期,博士申请的流程极其繁琐,我的作息几乎日夜颠倒。身心疲惫之外,我更是一再陷入一种巨大的困惑。
我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海外相近领域的研究趋向。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转向“技术话语”一类的问题。面对种种新的风潮,我不能不自问: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的时代,如何还能相信文学的能量?
而我想,我们小小一个学科所面临的危机与变革,也是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的一种缩影吧。 我不知道在座我的同学们是否也有过与我相似的困惑,但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或疑虑吧。从复旦中文系毕业,表面上看,我们会走向截然不同的地方:我们中会有人去政府、去企业、去媒体、去出版社;我们中有人不久将为人师,甚至为人妻、为人母;或不幸一点的如我,即将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学习用另一种语言做梦。此刻我们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好像是在告别一个共同体,从此我们将各奔东西。

然而我想说,我们仍然共同面对着这个世界,共同面对它所有的危机和变革。并且,我还要说:

感谢中文系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曾以各种方式让我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面对各自不同的危机与变革,都始终有不愿放弃的事情;

感谢复旦中文系朝夕相伴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如此善良、温柔、简单而热情,让我始终相信人心的柔软自有它的力量。

也谢谢你们让我相信,无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面临怎样的危机与变革,文学文字总还有它的能量,我们总还有不愿放弃的事情。在“眼看他起高楼”之外,在精英主义或丛林法则之外,在种种区隔与壁垒之外,我们仍能相信并且理解彼此,仍能想像并且相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们在黑暗中工作。尽己所能。倾己所有。我们的困惑是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激情是我们的责任。


——常方舟 中文系2012级博士毕业生
最近我正好在翻阅一些民国时期的教育史,叶文心教授在她的博士论文《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里面提到:清末的复旦公学和位于长江下游的各省地方书院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亲缘关系,都是为了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与知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复旦大学的实用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各省富裕阶层子弟晋身城市中产阶级的渠道,所以在法律、经济、新闻这样的一些学科上有着比较大的先发优势。时至今日,复旦精英教育的宗旨在我看来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法学院、商学院也仍然在为上海这座城市持续地准备和输送着新鲜血液。

反观中文系,在我旦的六年时间里,我曾听说过很多次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而中文系在诠释这句话的意义方面往往最是首当其冲。我们常常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中文系并不培养作家,但是读书写作确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无数次徒劳地向别人解释研究诗歌与小说的意义,或者信誓旦旦地保证毕业以后养活自己并没有问题;我们有时候也会羡慕别人考试的标准答案,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对文学世界的自由畅想。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也尤其舍不得离开中文系各位可敬可亲可爱的老师们,舍不得离开老师们的庇护,却不得不各自走向那个看似温和的良夜,感受强风的吹拂。
毕业是开往新人生的列车,也是重新思考象牙塔和乌托邦的契机,思考知识和实践、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思考在人文信仰缺失的时代环境中如何丰富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实现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这话说得也许有些托大了,但我觉得并不多余。在中文系念书有点像修道,走的还是气宗的路数,刚开始难免是要吃些亏的,二三十年后就能见出分晓来。在人文精神的洗礼下,我们不断打磨着对世界的看法、对万物的认知,毫无疑问,这会让我们今后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


来源:复旦中文系团学联


猜你想看:

一周复旦|回顾与展望

复旦大学研究生党员举行庆祝建党95周年座谈会

从这些优秀学生党员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七一这天,看看这些优秀研究生党支部是如何炼成的?

文明离校,给你的复旦生活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