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毕业声心声 | 请来感受复旦的真诚与魅力
文 /史鉴东;夏小雨;常方舟
在我看来,中文系为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开辟了一方天地,它将宽广的追寻变成中文系学生的立身之本,它鼓励一切精神世界的遨游,默许跳脱出文章与学问的涉猎,赋予学生衡量意义与价值的天平。也正因为如此,复旦中文系有着大刀阔斧的力量,它能将情怀与情调分野,把工具与目的区别,让嘈杂的外界与真切的内心绝缘,将氤氲的烟火气与清澈的眸子隔离。因而这里每一个少年的故事都可以如此纯净,不用追问生活现时的提举,却自我明确对未来的期许,它使得我们在汹涌而来的物质洪流中,拥有获取充盈的精神根基的力量。
我钦佩身边与我同窗四年的中文系同学的勇气,这群青年来自五湖四海,又即将奔赴世界各地,他们或为理想,或为情怀,或仅仅为了兴趣而有缘聚集在这里,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可能不知道,求取当代显学的工具技能会让人生的道路看似更加顺畅,迎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评判体系会使生活少走许多看似不必要的弯路,但这样一群青年却依然坚守聚在这里,主动与汹涌而来的物质世界保持一定必要的距离,即便踏入社会后,也对生命与生活充满热忱与勇气。
于是故事里的少年们善良、真诚,仿佛中文系的教诲轻身拂过,像叶子簪在姑娘的发间,落入小伙胸前的口袋。它使得未来的有限生命里,在无数可能的标准和价值评判中的每一步,都变得缓慢、稳重,让中文系学子的每一次决定与信心都变得坚毅、踏实起来。
我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申请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海外相近领域的研究趋向。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转向“技术话语”一类的问题。面对种种新的风潮,我不能不自问: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的时代,如何还能相信文学的能量?
而我想,我们小小一个学科所面临的危机与变革,也是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的一种缩影吧。 我不知道在座我的同学们是否也有过与我相似的困惑,但我想,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或疑虑吧。从复旦中文系毕业,表面上看,我们会走向截然不同的地方:我们中会有人去政府、去企业、去媒体、去出版社;我们中有人不久将为人师,甚至为人妻、为人母;或不幸一点的如我,即将独自一人背井离乡,学习用另一种语言做梦。此刻我们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好像是在告别一个共同体,从此我们将各奔东西。
然而我想说,我们仍然共同面对着这个世界,共同面对它所有的危机和变革。并且,我还要说:
感谢中文系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曾以各种方式让我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面对各自不同的危机与变革,都始终有不愿放弃的事情;
感谢复旦中文系朝夕相伴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如此善良、温柔、简单而热情,让我始终相信人心的柔软自有它的力量。
也谢谢你们让我相信,无论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面临怎样的危机与变革,文学文字总还有它的能量,我们总还有不愿放弃的事情。在“眼看他起高楼”之外,在精英主义或丛林法则之外,在种种区隔与壁垒之外,我们仍能相信并且理解彼此,仍能想像并且相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我们在黑暗中工作。尽己所能。倾己所有。我们的困惑是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激情是我们的责任。
反观中文系,在我旦的六年时间里,我曾听说过很多次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而中文系在诠释这句话的意义方面往往最是首当其冲。我们常常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中文系并不培养作家,但是读书写作确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无数次徒劳地向别人解释研究诗歌与小说的意义,或者信誓旦旦地保证毕业以后养活自己并没有问题;我们有时候也会羡慕别人考试的标准答案,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对文学世界的自由畅想。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也尤其舍不得离开中文系各位可敬可亲可爱的老师们,舍不得离开老师们的庇护,却不得不各自走向那个看似温和的良夜,感受强风的吹拂。
毕业是开往新人生的列车,也是重新思考象牙塔和乌托邦的契机,思考知识和实践、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思考在人文信仰缺失的时代环境中如何丰富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实现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这话说得也许有些托大了,但我觉得并不多余。在中文系念书有点像修道,走的还是气宗的路数,刚开始难免是要吃些亏的,二三十年后就能见出分晓来。在人文精神的洗礼下,我们不断打磨着对世界的看法、对万物的认知,毫无疑问,这会让我们今后的生命变得更加厚重。
来源:复旦中文系团学联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