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姐说|卢瑶 :复旦,我的桃花源

2016-07-15 复旦研究生

卢瑶 2016届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生毕业去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记得刚走进复旦校园的时候,我对自己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没有清晰的图景,我还沉浸在思乡的忧郁、选课的焦虑、对身边不熟悉的人和事的好奇与茫然中。对于没有明确目标的大学新鲜人,我的建议是:大胆地尝试,充满热情地生活,努力和坚持终究会让你一步步接近成功。
我在复旦坚持最久、倾注最大热情的一件事是看话剧。我参加过复旦的三届话剧节(每两年一届),看过复旦剧社、研究生剧社、麦田剧社的几乎每一场戏,观摩过兄弟院校来旦的几乎每一场演出;每逢上海国际艺术节,还会排长队买上几张学生票,享受在闹市中穿梭、寻找梧桐掩映中剧院的乐趣。长年累月地做一名观众,实在没什么可骄傲的。毕竟他微小、自由,藏在黑暗中,笑和哭都没人能看见,仿佛是生命中最舒适的状态。但我回忆起复旦的六年光阴,竟是两场《暗恋桃花源》串联起了我平凡又璀璨的年华。 
本科:桃花源是对平凡的包容

第一场《暗恋桃花源》是在大一的相辉堂,我坐在后排的位子,离舞台很远。灯光昏暗,我睁大了眼睛也看不清演员的面孔和表情;台词在窸窸窣窣的声响中支离破碎,我努力捕捉着舞台上的声音,在自己脑洞补足的剧情中又哭又笑。那时的我觉得又孤独又幸福,孤独于一个人的悲喜,又幸福于千万人的悲喜与我同在。
武陵渔夫在捕鱼途中误入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来到了桃花源,暂时忘掉了自己家庭的烦忧、事业的不顺,成为一个无忧无虑的桃花源人。


而复旦也是我的桃花源,它并非消极而避世,而是对自我的欢喜与接纳。复旦向来不缺牛人和大神,那些发表SCI论文的人,那些玩转社团的人,那些投身创业的人,那些热心公益发光发热的人,那些在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我仰望着他们,眼睛里闪着歆羡而热切的光芒。我努力想要靠近他们,不断地与懒惰和拖延作斗争;我经常是自卑和怯弱的,但也总是鼓励自己抓住机会、前进一步。
复旦给了众多像我一样平凡的人慢慢成长的空间:我可以在台下用力鼓掌,我可以尽情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我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努力。是平凡的,也是自由的;是平凡的,也是幸运的。复旦说:别着急,慢慢来。
硕士:桃花源是绚烂生命的画笔

第二场《暗恋桃花源》是在研二的东区艺术教育中心。坐在前排的位置,连聚光灯下演员脸上的汗水都清晰可见,我终于了解了这一场话剧的完整情节。演出完毕我和朋友推着自行车回北区,光华楼的灯光渲染着头顶的一片天空,初夏清凉的风吹碎了摇晃的树影。我不禁感叹:在复旦继续读研究生真是我最正确的选择之一了。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弥补了许多遗憾,也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大三的时候申请了奥克兰大学的学期交流和奖学金,却因为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未能成行。研一的暑假却可以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游学,迎着烈日踏遍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寻访着百年老店的肉骨茶和珍宝蟹,我已经觉得自己足够幸运了。


图为作者在新加坡游学


本科的时候默默地做了各种短期的志愿者:在农民工子弟中学支教,辅助聋哑学生的就业培训,参加中华骨髓库的实践项目;研究生的时候却希望能像主人公一样为学校多做点事情。竞选了班委,担任了学生助管,成为了管院30周年的志愿者。抓紧时间多做点事,也让校园生活的遗憾少一点、再少一点。


图为作者担任管理学院30周年志愿者

本科的时候不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研究生的时候却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在求职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经历过阴差阳错的无可奈何、求而不得的痛苦辗转,在寝室里伤心痛哭过,和室友们吐槽过,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复旦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成长,是我平凡生命中的绚烂色彩。而今离别之际,我忽然明白了六年前录取通知书上一句话的真谛:“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出一万个美丽的未来!”
不要怕,不要悔,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有内心的小小欢喜,也有未来的大大天空。

猜你想看:

腾讯高管、投资公司董事、500强技术经理、社区党建工作者要来复旦说什么?

一场关于男神女神内功修为的讲座

今生永相伴 | 没想到我曾听过男主角的课……

毕业清单 | 告别前,再回首,不刷完,不散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