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 | 谢师恩,您的教诲已成了我的习惯

2016-09-10 复旦研究生
今天是教师节,小编祝所有在教师岗位上勤恳育人的老师们节日快乐!老师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学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引领我们成长成才。在这个属于老师们的节日里,小编特选取学生们对好导师们的评价,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并送上最真诚的节日献礼!

中国语言文学系 陈尚君


某次,陈老师给我们几个学生上课,给我们看了看学界新出的几本书。某个同学忽然问陈老师:“做学问的意义是什么啊?”我听了心里一阵发紧,这么高深莫测的问题,让陈老师怎么回答啊。想不到几秒钟后,陈老师问同学:“你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同学没有接话,陈老师接着说:“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学问其实很有意思啊,就像破解了一个谜,多么开心啊。—— 中文系2005届博士生 李春桃

陈老师颇为强调读书之“气象”、“格局”,讲究治学的“富贵气”,曾痛陈三聚氰胺式的伪学术。

陈老师藏书坐拥书城,学术资料永远都向学生敞开,记得2006年冬《天圣令校证》刚刚出版,陈老师就非常及时地在课上介绍过相关研究状况,提醒大家留意新材料。当时几乎每次课后,大家就“搜刮”陈老师的各种藏书去复印。——中文系2013届博士生 夏婧

文史研究院 葛兆光


第一次见到葛老师,就被他的严肃和认真所感染。《中国思想史》中生花妙笔的背后,却是一个如此严谨而认真的学者。从第一个学期开始,直至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葛老师只要不在国外访学和开会,都会每周召集同门们一道讨论与毕业论文和选题方向相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对话、思路整理、综述分析和史料分析过程中,我对于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也渐渐清晰起来,终于确定主题。在接下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开始逐步地将自己所了解到的研究现状、材料支撑和可能的研究进路同葛老师进行反复的讨论和交流。坦率地说,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更多时候,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却恰恰是葛老师耳提面命、谆谆教导的提醒、告诫与批评。
——文史研究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 谢一峰

近年来,葛老师常常打趣说自己已渐入老境。长年在故纸堆中孜孜不倦,也对他的视力造成了相当的损伤。然而,每天早上8点半,光华楼2807办公室一定准时亮起文史研究院的第一盏灯——文史研究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林磊

哲学学院 刘放桐


在我成为刘老师的学生时他已年近八十,本想他应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之时还坚持在教师的岗位上并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此等服务意识令人肃然起敬。在课上,老师从不照本宣科或应付了事,他都是拿他这一辈子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与大家分享,旁征博引鞭辟入里,我们除了可以从中汲取老师的学问养料,更能从中领略老师的治学与为人之道。——哲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肖根牛

还记得博一刚进学校,就选修了刘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开的“西方哲学专题研究”的课程。此前刘老师因为腿曾受伤,动了一个小手术,但是仍然坚持来给大家上课。在课堂上的讲述中,刘老师结合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学术界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在创始之时,开创者的筚路蓝缕之功,这些都是使我们深受触动的。尤其是在最后一次课,当时天气很不好,以致好些同学都没有来或迟到了,而刘老师仍然是最早一个到教室的,毫不因为天气缘故而耽误上课。每每与同学说起此事,都让我们年轻人感到莫名惭愧。——哲学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欧阳帆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徐以骅


徐老师年过六旬,对待学生是出了名的平易可亲,不少学生更是用“可爱”来形容他。我的本科同学告诉我,有一次他去徐老师办公室谈课题进展,他们聊着聊着,徐老师突然在自己办公桌上看见两颗奶糖,之后两人便“你一颗,我一颗”地撕开糖纸吃起来,边吃边聊。还有一次徐老师和我过马路相向而遇,我喊“徐老师好”,他停步一抖,瞅见是我,一拍我的肩说“哟!兄弟!”——国务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秦杨依然

早在硕士阶段,我已目睹徐老师为学生忧心、操劳的点点滴滴。而硕博连读之后,我在生活、学业等方面状况频出、焦头烂额,于是以往老师对于师兄师姐的关顾,一一体现落实在我身上。众所周知,徐老师工作日程满满,往往伏案工作通宵达旦。但对于学生的困难,老师依然牵挂在心。每每在我们犹豫于应否为芝麻小事劳顿老师之际,老师居然主动出面,想千方设百计为学生找寻稳妥的应对之策,解我们一时之困—— 国务学院2016届博士生 何健宇

数学科学学院 陈文斌

中间为陈文斌老师

陈老师的思路很宽广,经常能够在上讨论班或是听讲座时提出很多建设性很强的建议和创新想法。甚至有时候,他在提出想法的当下,就会立刻冲上讲台,拿起粉笔开始推导和演算——数学科学学院2015届博士生  王灵迪

陈老师在我们学术研究的方方面面都指导得很细心。每周的讨论班,报告的学生总是被要求每一步都推导得没有疑问,不能得过且过。研一时学习索伯列夫空间,我曾在某个下午为了同一个问题连续去请教陈老师三次,陈老师并不嫌我愚笨钻牛角尖,而是给我耐心讲解,直到我彻底懂了为止。此外,在写作格式上,陈老师也是要求严格:中英文格式要统一,斜体正体不能混用,单独一行数学公式后面要加标点符号等等。就这样潜移默化下,我养成了严谨的写作习惯,在其他课程上交的作业曾受到表扬。这些,都是陈老师的功劳。——数学科学学院2012级直博生  严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良尧

中间为陈良尧老师

陈老师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而且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除了会在他自己办公室的小白板上面一遍遍给我们讲解机理方面的知识,也会和我们一起去实际操作,手把手地教导我们实验技巧。有时候很难想象一个年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居然这样心灵手巧,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跟老师一起聊天,基本上所有时间都是在讨论学术上面的问题,我想只有全身心投入科研的人才会这样,而他就是这样一个乐于科研,专注科研的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0级博士生 胡二涛

陈老师是一个真正做到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的老师。有段时间我生了病,药物有些副作用,服药期间脸色稍差,但并没有跟陈老师说明。陈老师从其他老师那里打听到了详情,每次见面都特别关心,细加询问,并不时提供自己的建议。陈老师本人非常注重养身,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总会开始有些小毛病,然而陈老师不抽烟不喝酒,身体十分硬朗,实验仪器自己搬,出门行李自己拿,老师常言:“我们做科研是体力活,锻炼好身体才能搬得动仪器,要把身体锻炼得非常结实。”即使我痊愈之后,陈老师也常常会照旧询问一声“最近身体怎么样”,有时还会询问家庭近况和其他情况,让人感觉特别温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博士生 臧恺岩

生命科学学院 李辉

中间戴帽子者为李辉老师

李老师是个有趣的人。他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我们亲切称他为“大师”。天上飞过的鸟,地上爬过的虫,各类花草,他如数家珍;儒释道,他侃侃而谈;李老师还是位诗人,他读书时候所作一首小诗中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现已成为复旦学生最认可的“复旦精神”。他的知识来自于书籍,他的故事也来自于实践。他走过了祖国大江南北,对数十个少数民族群体进行遗传学和人类学调查,用自己汗水和脚印开拓出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新天地。
李老师是个善良的人。在做李老师学生的五年半时间里,我从未见过李老师发过脾气,不愠不恼不怒不惊,在他看来,“学生都是好的”,他愿意和我们一起食堂吃饭,一起散步聊天,倾听我们的故事,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他对学生极其理解与体谅,并尽所能在学术上、生活上、事业发展上去帮助学生。我印象最深是我母亲有次生病,我请假赶回家,李老师在我走之前硬是塞给我一些钱,让我应急。这一切,点点滴滴都是李老师对学生无限的爱,我一生也都感恩李老师。——生命科学学院2015届博士生,现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博士后  王传超

李老师带给我的一个影响就是要尽己所能为学生创造希望,这也是我申请人才工程(二期)队员的初衷。每次看到大师整理材料准备讲座、报告、甚至出版书籍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都仿佛告诉我,他对于这种能将自己所学所知普及给更多人的工作非常热爱,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的真谛。而我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将自己在复旦这些年了解学习的经验更多、更好地传授给学弟学妹,或者说研究新生们,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更加热爱所处的校园。——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第13批人才工程二期队员  张曼菲

基础医学院 汤其群


想比做更重要,想清楚了再做。做科研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这是汤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课题开展前期,他要求我通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理出实验思路,并将个人想法在组会上作详细汇报:课题来源哪里?其意义何在?能解决什么问题?课题如何实施?……对汇报中不清楚之处,他会追根究原;思考中不严谨之处,他会循循善诱;表述上无根据之处,他会严肃指出。在思考、表达、讨论的过程中,我的实验思路逐渐明朗,科研习惯也更加严谨。“只有基础打牢了,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远、更久。”汤老师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心底。——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后 汤妍

汤老师在日常生活中随和大方、不拘小节,但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他却会耳提面命,督促同学们克服惰性、在各方面完善自己,在人生之路上少走弯路、错路。我依然记得研一的组会汇报后汤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单独谈了很久,一是说既然决定来做科研,就要能下苦工,心无旁骛地多读点书,多学学英文,打好基本功;二是说五年直博虽然看上去时间长,但要系统地进行科研训练和学术探索、真正解决一些医学问题这时间并不算长,从现在开始就要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学以致用,毕业时能让自己感到不负科研此行。汤老师总是及时地、细致入微地对同学进行谆谆教诲,让我们从读研第一步开始就端正态度、严于律己,努力成为有抱负、能做实事的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2014级博士生  周水荣

妇产科医院 徐丛剑


尤记得第一次来到复旦参加夏令营,得知被预录取的消息后,我得到了第一次和徐老师通话的机会,我因为自己可能很难拿到科研型研究生的名额而忐忑不安,忍不住在电话里向他询问,我记得他温和地说:“什么样类型的研究生不重要,只要是你真正想学的东西你就能学到,只要是你真正想做的事你就能完成。”这句话在我心里烙下了太深的印记,在这个医学生被各种形式和规则包裹的时代里,这是一个长者和前辈从更高更深远的角度对我最初也是最大的教导——无论政策如何改变,框架如何限制,我们医学生的思想和思路都不能被束缚住,只要想做,无论站在什么位置上,都能实现最终的目标,尽管过程再曲折。——妇产科医院 14级科研型硕士生 杜韶乐

每当中秋或者元宵节,徐老师都会关心学生有没有和家人团聚,对落单的小伙伴也号召大家抱团聚聚。每当毕业季来临,师兄师姐们压力重重的时候,他都会和我们拉拉家常里短,甚至还说打趣地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实在吃不上饭,到我这里来” 。——妇产科医院 08级八年制临床型博士生 蒲萄

生物医学研究院 陆豪杰


在陆老师课题组读博士研究生的三年,曾经站在讲台上的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做教书育人。陆老师为本专业的博硕士开设了一门专业课。当我上了这门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陆老师的与众不同。首先,陆老师不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分别采取案例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启发我们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点,寻找其中的不足,并引导我们如何设计实验建立新技术新方法。这样的授课模式时间是长了,进度是慢了,但是我们却收获了。后来与陆老师的一次交谈才知道,每次上课前的备课他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也站过讲台,我也教过学生,但是我觉得在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陆老师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生物医学研究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陶涛

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活的时候,很多同学进入课题组之后导师就为他们定下来今后科研课题,有了努力和奋斗的方向。而自己当时感到很焦急,不知道今后的科研道路该往哪里走。于是就给陆老师发邮件询问自己课题方向,没想到在接下来的组会上陆老师专门拿出时间为我们介绍新生该阅读学术期刊和学术期刊的阅读方法,如何找出已发表学术文献的优点和所存在问题,针对优点我们所能借鉴之处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能做哪些改进。——生物医学研究院2013级博士生 仝庆合


师恩难忘,前行道路上有了老师们的悉心教导,才有了现在的我们。你有什么想要对自己的老师说的?你有什么与老师的故事想要和大家分享?赶紧到文章下方留言吧~~



猜你想看:

招新 | 我们或许是复旦最能讲的志愿服务组织,你愿意来吗?

辅导员成长记

爱学习的你,肯定很喜欢

迎新丨2016级研究生新生攻略(学习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