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邓波:心无旁骛,与导师一起拥抱科研
导读
实验室,既是开启科研大门、承载梦想的学习场所,更是一个温暖有爱、归属感满满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开拓创新、互帮互助,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实验室特色,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今天,我们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访了陈向军老师和他的学生邓波。优秀是一脉相承的,陈老师的学生邓波,今年更是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邓波于2014年入学,2015年秋季开始进入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学习,是华山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复旦大学优秀学生,2016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6年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
心无旁骛,拥抱科研
提到科研,邓波表示在研究生阶段做研究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继承师兄师姐的研究基础上,沿着已有的道路延续推进下去,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相对可预期的结果。另一种是开辟新的方向,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但也存在失败的风险。他属于后者。邓波的导师——陈向军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运动神经元病,同时也进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相关研究。在选择课题的时候,虽然前者已有很好的基础,但他选择最终了后者。在谈起这个选择的时候,他讲述当时的情况。2015年10月,准备开题前他正好又机会参加中华神经科年会。在年会上其他院校在自身免疫性脑炎这一新兴领域报告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这让他既兴奋又有些着急。兴奋的是这一领域进展如此之快,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而着急的是所在课题组在国内早期开展相关研究但未曾有研究生专门关注这一方向,因此他决定转向这一领域,希望能紧跟国内的前沿水平。在一年的时间内,他忙着阅读文献、收集临床资料以及开展基础实验研究。辛勤的付出有了丰厚的回报。到目前为止,他已参与发表了数篇论文,包括7篇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其中第一作者3篇。此外还有2篇论文目前正在投稿返修中。
邓波徒步去西藏
对许多人来说,学术或许枯燥且无趣,尤其是在探索一个新的领域时。在自己摸索的这条道路上,邓波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脑炎相关的病例资料都需要自己寻找,一些新的实验项目也要从头开始摸索,这个过程很是艰辛,而回头来时之路时又满是成就感。
在科研的路上,邓波十分感谢导师给予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在提到师生关系时,他认为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互补和谐的关系。作为导师,陈老师在科研方面愿意放手让研究生去思考和做研究,而在适当的时候又会给予关键的引导和帮助。在生活中陈老师也十分随和亲切。而作为学生,邓波会主动规划好时间,也有着很好的自控力。这样的导学风格让导师与他关系十分融洽,在严谨的科学研究中又充满温馨。
课堂内外,学无止境
作为研究生,邓波不止埋头于科研,也在思考做什么样的科研。在访谈中邓波特别强调临床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科研服务临床,解决临床问题,这才是我所追求的科研。”
对于如何选择研究方向邓波认为做为医生应当从临床上发现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再去探索可能的机制。这种途径与基础医学研究的方向正好相反:基础医学的研究是从机制出发,试图回答生理或病理现象。邓波说,在研究生上课期间有一件事让他很触动。有一节课是讲脑中风的机制和神经保护,当时老师说科学家一直试图通过揭示各种脑中风后损伤的机制,进而开发脑保护的药物。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那些动物实验证明有效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几乎全军覆没——无效或者副作用太大患者无法耐受。术业有专攻,在医院做科研,应当以临床为中心;而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家比医生更在行!
邓波在青年医师论坛
此外,作为一名医学生,他还认为医生需要有科学的思考方式,更需要深厚的人文素养。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不完善的,医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临床问题不可能完全用科学的途径解决,医生不能有盲目的技术崇拜之心。而人文关怀恰好可以弥补科学所无法做到的,比如不同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治疗期望,和患者保持有效的沟通才能让科学的治疗发挥最好的效果。在访谈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在门诊的一些故事。在最初跟导师上专家门诊的时候,他注意到有些病人会抱怨在诊室外面排了几个小时,见医生不到五分钟就被“请”出诊室了。邓波说,他很快意识到由于门诊慕名而来的病人太多,导师不得不加快速度,但病人希望华山医院的专家可以耐心解答他们所有的问题。因此,每当导师看完一个病人,他会将其送到门外,仔细吩咐每个事项,诸如检查去哪里预约,药每天怎么吃,再过多久复诊等等。虽然多花了一两分钟的时间,但这短短的时间对患者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患者的看病体验和感觉会改善很多。
那么,培养出如此优秀学生的陈向军教授又是什么样的学术大咖呢?
陈向军,医学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现任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华山医院转化医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周围神经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与发病机制。长期从事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特别是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NMO 与 MS)、自身免疫性脑炎、周围神经病、风湿免疫性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等领域的临床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开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方面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医生日常:忙碌是常态
赶到华山医院已经晌午,医院里人山人海,偌大的门诊好几层楼,每个诊室都是面带倦容的求医者和神情严肃的医生。我站在诊室门后,映入眼帘的,就是陈老师就诊的情形:他坐在位子上,详细地询问着病人的情况,不时站起来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我先在后面的诊室等着,跟随陈老师门诊的实习医生认真地翻阅着一叠叠病人几经就诊转院带过来的医学影像片子。接待我的学长和我说,陈老师一到就诊日就会很忙,基本没有正常下班的情况,中间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十二点多甚至一点多。
在这一个半小时的等待过程中,陈老师一直聚精会神地投入问诊,等到问诊结束,已经下午一点半了。我们将采访安排在陈老师的科研室,干净的器皿,先进的仪器,桌角一摞摞的数据,还有架子上整齐的实验资料。就在这里,陈老师进行着神经病学的研究,培养着一届届优秀的医学生也在这里,老师要对上午的疑难病例进行会诊讨论。刚刚结束问诊的陈老师匆忙打开已经冷却的外卖便当,边吃边翻着手机备忘录,开始着手下午的工作,提前准备过几天的会议。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投入到就诊、科研当中去,每天只有在午休时才有时间处理杂事。匆忙用过饭,回复完积压一上午的信息,老师将手机调成静音,进入了采访状态。
导师教诲:拥有匠人之心
谈到自己的求学经历,陈老师不由谈到自己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对于医学生来说,本科和硕士阶段是医学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人文启蒙的重要阶段。在浙大读硕士的时候,导师在要求夯实基础医学知识的时候,更注重去启蒙作为一名医生的人文情怀,培养高尚的医德。在复旦攻读博士期间,导师神经病学泰斗吕传真教授总是强调总结与创新的重要性。想要做一名有建树的医生,必须得让自己去做一名工匠,拥有匠人之心,每天专注自己的工作与科研,如匠人般细细打磨自己的医术与学术,不断总结,反问与发展,力求完美与突破。
硕博阶段的学习让陈老师倍感珍贵,随后到美国的学习更是让陈老师受益匪浅。陈老师认为,对于医生来说,眼界和平台十分重要。他回想自己当时完成博士学位后,本可以就此投入工作,但是自己总觉得要去更远的地方看看,于是陈老师毅然选择了去美国深造。
陈老师和学生进行讨论
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后那几年,作为一名中国医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他习惯了国内提问假设式的学习思维,对国外导师重实证的教学理念一时难以适应,每次导师都强调不要去假设实验结果,而是要拿出实验证据的时候,正是需要动手实践去进一步探究得出结果的时候。这样,为了得出数据证据而去不断进一步探究,不断改进方法,得出结论,也就完成了寻证,实现了一个良性的创新循环。
国外的学习让陈老师的求学经历实现了一个完善的系统,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之后培养自己学生的过程中,他一直贯彻着严谨寻证、务实创新这样的理念。从全省最好到全国最好,从全国最好到全世界最好,在本科阶段就定下的人生规划被一步步实现。人文关怀、务实严谨、整体创新是陈老师认为做一名优秀医生所必备的素质。门诊室里,一位病人十几分钟的精确问诊,背后凝聚的是几十年的知识、经验,更是一以贯之的严谨态度与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热爱。
学生培养:授人以渔
采访刚开始,听到前几天自己的研究生刚接受完国奖获奖的采访,陈老师高兴地笑起来,挪了挪身子说,那么辛苦努力研究,拿了国奖也是一种肯定。
被问到平时和学生怎么相处,彼此之间有没有代沟问题,陈老师很自豪地说不曾考虑这个问题。陈老师表示,自己漫长的求学生涯让他非常理解学生们的感受,用心倾听他们的问题,并愿意和他们一同面对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导师,包容的态度和身体力行的指导最重要,陈老师不会特意去给学生下达必须完成的任务与指标,而是通过自己对待问题的态度与解决方法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感受处理问题的方式,然后结合他们自身的情况去着手解决问题。当学生们遇到困难,陈老师总是力图教授他们方法而不是直接给以问题的答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陈老师坚信并贯彻的教学理念。
陈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学生平时研究课题遇到困难时,陈老师更多地也是以伙伴的身份去进行引导,他重在为学生们创造机遇与平台,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培养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再为他们提供资源与方法,让他们自己加以运用,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攻破问题的愉悦感受。陈老师多次提及学生时代是很辛苦的,如果对自己的所学不能产生兴趣与热爱,那将更加痛苦,尤其是医生这一行业,所以比起学生课题完成的结果,他更加注重完成课题过程中的科研兴趣培养。
医生这个行业永远不缺乏挑战,陈老师觉得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并没有改变他仍旧是一名学习者的本质,面对医学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一直以朋友伙伴的身份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钻研学习着,一路上,他们在自身免疫性脑炎领域取得开创性成绩,现在正在积极开展神经免疫病精准治疗的研究,并向渐冻人这一医学难题进军。他们一起面对,一起合作,是师生更是拥有共同理想的伙伴。
今年的教师节陈老师和学生合影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优秀
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它就是应该被传承的品质,陈老师的经历与他的教学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从国内到国外,接受过系统的、一流的神经学教育,如今站在全国神经病学研究的最前沿,陈老师在接纳最优质学生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所学所得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平台与资源,希望他们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历练出一个医生该有的严谨态度、人文情怀与科研热情。看到自己的学生取得成就,陈老师无疑是欣慰的,他的教学方法与培养理念无疑是成功的,将最优秀的加以践行与传承才是薪火相传的意义所在。
实验室成员荣誉
陈向军老师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十佳临床医生”称号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 Junior TravellingFellowship WFN 青年医师旅行奖(世界神经病学联盟)
上海市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会委员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实验室成员:
徐焕(2012-2015)硕士研究生已毕业
目前为芝加哥大学博士研究生
1.一三共制二等奖学金(2014年)
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生会宣传部部长(2013年-2014年)
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硕士党支部青年委员(2013年-2014年)
4.复旦大学一等硕士生优秀奖学金(2013年)
5.光华一等奖学金(2013年)
钱亭(2013-2016)硕士研究生已毕业
目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研究生
1.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6年)
2.华山医院神经病研究所暨神内科“炫彩神研” 科研图片比赛一等奖(2016年)
3.2015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奖学金二等奖(2015年)
4.2014复旦大学硕士学业奖学金三等奖(2014年)
5.2014华山医院研究生团学联“优秀新生团干部”(2014年)
杨文波(2009-)博士研究生在读
1.复旦大学博士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三等(2016年)
2.复旦大学 博士生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2015年)
3.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2014年)
4.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2013年)
5.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2012年)
6.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三等奖(2011年)
7.卫材药业奖学金(2011年)
8.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学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2010年)
9.复旦大学本科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2010年)
邓波(2014-)硕士研究生在读
1.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2016年)
2.国家奖学金(2016年)
3.华山医院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
4.复旦大学一等硕士生优秀学业奖学金(2016年)
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4级科研型硕士班班长(2016年至今)
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硕士党支部宣传委员(2015年-2016年)
7.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生会学术部部长(2015年-2016年)
8.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践行中国梦,服务驻岛兵”(2015年)
9.复旦大学优秀学生(2015年)
10.太平洋保险奖学金(2015年)
11.复旦大学一等硕士生优秀学业奖学金(2015年)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