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年故事 | 我们的大国印象

2016-12-31 复旦研究生 复旦研究生

年末了

新的一年

对于自己

你是否有什么期待

先别着急

复旦研究生为你带来一则小故事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文 | 魏锡友


我有一个在复旦读理工科研究生的同学,平常温和谦逊,不喜与人争执的他,前几天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今年七月,他出了一趟国,在英国退欧、欧洲恐袭频发以及特朗普希拉里针锋相对这些大新闻的背景之下,在美国东部的一个小城待了几个礼拜,而这个故事正发生在那个期间。


那天天气不错,他和几个同学出门采购一些生活用品,想要返回的时候发现东西太多,很难提着走回去,于是用Uber叫了一辆车,几人平摊车费倒也不是很贵。


和在国内一样,很快就有司机接单了。司机是一位大概五六十岁,有着一个红色鼻子的白人大爷,经过简单的电话沟通,大爷很顺利地找到了他们。就在他们以为这将是一段和以前遇到美国人时一样轻松愉快相处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一点不一样。


据我的同学说,大爷在他们刚上车的时候用当地口音英语问:“你们会说英语吗?”


同学一行人稍稍有点疑惑,但还是很认真地用英语回答:“是的。刚才和您打电话我们不就说了英语吗?”


听了他们的回答,大爷不置可否。在搞明白了这一行人是从中国来的之后,大爷对着坐在副驾驶的我的同学再度发问:“你的英语是在美国学的吗?”


虽然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但我的同学也开始有点明白为什么大爷要这么问。所以他依然是很友好地回答:“不,是在中国。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了。”


大爷明显不太相信,稍微转了一下头问:“那你在中国也上过大学?”


同学笑了,告诉大爷他不仅上过大学,而且现在已经是一个研究生了。


这些可能超出了大爷对于中国人的认知,因为在他的印象里,中国很有可能还停留在他少年时期,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会儿的国际形象上。因此这位大爷接下去和我的同学探讨了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的问题,甚至还问起了毛主席的近况,这让他们一行人有点哭笑不得。


车很快到了目的地,同学一行准备下车,大爷拉着他们说:“你们不用付我现金,Uber会直接在你们的信用卡上扣款的。”


这个时候我的同学已经非常理解大爷为什么会这么嘱咐他们,因此他只是笑着解释:“我们知道,在中国我们也用Uber。”


大爷再一次吃了一惊,原来中国也有Uber,说好的解放军是靠独轮车打仗的呢?


在同学一行的诚挚邀请下,大爷觉得如果有机会,应该可以去中国旅行一次。不过他还没有最终下决心,因为他依然觉得这里面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毕竟在当地没有太多中国人,这一天的经历对他来说可能也是非常戏剧性的。


同学和我说,这是他们美国之行中的一个小插曲,让他觉得惊讶的是,在2016年的美国,竟然还有人对于中国有着很封闭落后的印象,甚至其中还带有一丝傲慢与偏见。


听完他的故事,我和他打趣说:“你作为一个复旦理工科的研究生,不去关注人家的科学研究发展,反而对生活中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念念不忘,你怎么对得起签证的时候美领馆给你的六个礼拜的check呢?”


而他却接着告诉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有一天,一个美国教授在课堂上向中国学生介绍一些描述中国的假新闻时,我的同学直截了当地向这位老师提出了质疑。不过这位美国老师倒也干脆,在听完了我的同学的观点之后,当即表示了歉意,并且保证今后不再使用这类新闻作为授课内容。


诚然,我之前只是和他打趣而已,因为在这些事情上,我们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或许当我们离开中国去到另一个大洲,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中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在我们的眼前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样子。


2016年的中国和世界经历了太多让人觉得“活久见”的事件。这其中有轰动全球的美国大选,有震惊世人的对抗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有红极一时的Pokemongo,也更有令中国人骄傲的女排精神,洪荒少女,飞天神舟。这个世界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样子,它可能因为我们的探索精神变得更好,也可能因为我们的固执己见而变得更坏。

 

作为生于这个时代的理工科研究生男同学,我没有给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准备什么豪言壮语,我只想忠于责任地参与这个进展中的世界,和所有人一样。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地方我还没有到过,我相信多样性正是这个世界宝贵之处。正如我期待自己用平等而开放的眼光,看待所有未见一样,我也期待世界对中国的理解能够因为我们的积极作用而变得更为深入、更为立体。理解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它可以包括倾听、探讨甚至争论,但它是一种开放的姿态、一种平等的眼光、一种迎接未知的好奇心。


当香港大学报告厅中“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悠扬旋律传到复旦上空的时候,我看到了包括我的同学在内的那么多的复旦人为之感动和骄傲。大河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当我们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永远流淌着这条大河,弥漫着两岸的稻香。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乐于给大家讲一讲中国的故事。



在未来的2017年,我想会有更多的复旦人像我的同学一样踏出国门,去拓展我们这一代人的国际视野。我也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条大河。




猜你想看:

你知道,这一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人物 | 陈昱颖:复旦研究生在联合国总部

复旦期末日记|让我们一起沉迷在学习的海洋中!

学习 | 看这群复旦专职辅导员怎么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