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学之大要在于变化气质 | 毕业生代表陈岘在复旦大学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2017-06-23 复旦研究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哲学学院的陈岘。今天,穿起这象征毕业的锦袍,十年的记忆奔涌而来。10年,3个专业,150门课程,3000本藏书。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让我想起了北宋儒者张载的一句话:“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既然有幸站在这里,我想讲三件小事,来分享我在复旦成长的感悟。


第一件事情,叫做点校。可能有很多同学并不清楚点校是什么奇怪的东西。点,是给古籍篇章做出点段、句读;校,是要逐字校对每一个版本和每一处引文的异同,为古籍文本的准确性把脉操刀。而我在博士期间,完成了接近一百万字。常有朋友望着我书架上的三大厚册,带着一丝怜悯的眼光问我:你有没有想过放弃?回想这一过程,又何尝不艰难?古籍点校既要求学术功底,又对准确性有着苛刻的要求。而事实上,年代久远,版本难寻,想要做到百分百的准确极为艰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所有的白天贡献给上海图书馆,再把夜晚交付给文图四楼,为的是《雕菰楼史学五种》八十多万中每一个字的准确。但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朋友: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很享受这种在专注中所收获的简单的快乐。


诚然,这种专注离不开兴趣。朋友眼中的枯燥,于我而言却并不无聊。日复一日的投入,自然会有坐不住的时候,那我就打打篮球,强健体魄之余,收获的是两座属于哲院的冠军奖杯和小伙伴们的无限激情;失去的,则是身上的二十斤赘肉。运动同样可以带给我简单的快乐,并且能让我在静下来之后,重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业上。当年从预防医学转专业到国学班,凭的也只是一股单纯的喜爱。因此,我很喜欢复旦的民间校训: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能够不受禁锢地去做喜爱的事情,遵从内心而不会被功利扼住咽喉。如果不是复旦,我可能既无法转向国学,更无力完成这百万字的点校。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我去北欧游学的时候。我当时的室友们来自瑞典、印度、伊拉克、土耳其。我们有着迥异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这让我感到新奇,直观到了世界之广大。但随之而来的思想碰撞也不可避免,我们讨论政治、宗教、哲学,虽然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但这种争执却让我明白,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还是对其它文明的了解,都需要更为广阔的胸襟与见识。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理解之同情。观点和立场可以有不同,但不能基于无知和偏见。无论是认识自我、社会还是世界,尊重和包容都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交流态度。


第三件事发生在上个月,我有幸参加了学术之星特等奖的评选。聆听了来自生科、物理、医学和药学的杰出博士生们的汇报。坦白说,我完全搞不懂他们研究的究竟是什么,用句已经不太时髦的话,叫不明觉厉。但这种面对未知世界的撞击感,却激发出了我内心中的求知欲。子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虽然得到了博士的头衔,但在知识的海洋面前,如果不能保有谦逊敬畏的态度、学习和思考的动力,那么又怎么对的起校训中的“博学”二字?


所以说,在复旦学习的时间越久,就越不敢把自由而无用挂在嘴边,而逐渐想要去理解我们实存的校训。博学笃志,让我在专注的治学中收获简单的快乐。切问近思,让我在思想的碰撞中懂得尊重和包容,在学问渊海前保持学习思考的动力。这不仅是复旦对每一位师生治学态度的要求,更是先贤对人格培养的引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感谢复旦,为我们亮起了这一座灯塔。今天,我们取得了学位,但在人生路上,我们从来不是独自前行。感谢父母的关怀、老师的教诲,也感谢每一位同行的伙伴。谢谢大家!

 

摄影:唐燕飞 胡萍 郭斌 徐子婧

往期回顾:

曹文竹: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好护士

崔万云:张江“IT男”的非典型复旦生活

高昌健:奉献大时代,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许多:校园文化需要有更多的人传承下去

孙浩获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 | 关于复旦,他想说

有过我的复旦 走过复旦的我


猜你想看:

毕业季福利 | 用10秒不长的时间拍一张值得珍藏的照片,约吗?

毕业季福利 | 离开前,把复旦的时光煮成味道送给你!

校风学风 | 焦扬书记提到的这些复旦人,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

优秀毕业生 |  彭佳君:一个浪漫的科研工作者

最好的年纪,我们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