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 社会实践是一场接力 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地
社会实践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五年来,复旦研究生们紧扣时代主旋律
将自身专业所长与时事热点相结合
投身基层、服务社会、践行理想
不断创新实践形式
不断开拓实践基地
不断深化实践成果
在实践中点亮青春,在实践中成就梦想
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有效载体,已逐渐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2012年,教育部曾联合多个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的任务和要求。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于实践育人工作的部署,自十八大以来,复旦大学高度重视我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先后组织了来自全校各个院系近9000余人次组建1841个实践项目,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求真知时中提升能力、奉献社会,发挥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力量和作用。
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优化实践育人布局
重视社会实践宣传力度
五年来,复旦大学研究生团工委、研究生会依托传统媒介优势,深入全校各院系进行实践宣讲;同时积极探索校内新媒体宣传,在复旦研究生、复小研、复旦实践等官方微信公众号持续推送实践项目进展、实践育人成果报道;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实践宣传MG动画以及创新改编社会实践主题曲,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研究生们对社会实践的关注。以此形成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有针对性的宣传格局,达到了宣传范围全覆盖,宣传效果立体化,充分激发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社会实践
复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
加大社会实践扶持力度
五年来,为了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高效、有序推进,复旦大学在资金投入上提供多层次扶持,在导师指导上给予全程交流跟进。贫困地区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以及冠名基金,如泛海集团设立“改变家乡计划社会实践基金”来反哺家乡、造福社会。
同时,为了全方位提升实践质量,聘请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对实践团队进行定点辅导,分项目类别召开实践座谈会,有针对性的对其项目开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估和建议,从社会调研基础、访谈大纲制订、问卷设计指导和统计软件应用四大模块给予实践参与者全方位的深度实践指导。还通过邀请专业导师出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和配备实践领航员等方式,有效保证了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引导依托专业优势,打造深度社会实践
拓宽社会实践形式
单一的“接触社会型”的实践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群体日益增长的社会实践积极性和对实践成果的要求。近五年,结合研究生的特点,研究生社会实践经过积极探索,精准定位,全面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打造多元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将春、秋季日常化社会实践、寒暑假期社会实践365天全覆盖的实践格局品牌化,建立健全项目调研、挂职锻炼、义务支教、理论宣讲、医疗服务、学习调研六位一体的实践体系。
五年中,有选派优秀研究生骨干前往机关单位和政府部门挂职锻炼,服务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有赴西藏林芝、云南大理、福建福鼎等地开展支教服务,身体力行践行志愿精神,彰显责任与担当;有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军营等宣讲党的理论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开展理论宣讲;有走进贫困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专家示教、医疗义诊、专业讲座等公益医疗服务活动;还有深入贫困地区,学习调研脱贫机制,切实助力精准扶贫,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一份力量。
引导跨年级跨专业联合组队
深度社会实践不仅需要形式多样化发展,更需要通过超越学科界限的研究范式,实现对实践项目的整合性研究。为此,鼓励跨学科交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实践团队已经越来越多。
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合组队,开创朋辈互助新方式。高年级研究生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及经验优势,制定实践调研规划,本科生则尝试参与数据采集、问卷调研等基础性实践工作。例如2017年暑假,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中国西部行,公卫学子下基层”的实践项目中,带队博士生指导本科生运用Epidata软件,利用实践空余时间为队员们开设建库、录入的培训课程,达到了博士生与本科生双向互动的校外学习体验。
博士生方卫(中)指导本科生运用Epidata软件
推进实践成果转化
五年来,研究生社会实践已经形成以学生专业为依托,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助力地方发展为主干的成果转化思路。博士生学习调研团曾连续两年赴福建福鼎赤溪村、柏洋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完成《精准扶贫与乡村转型发展研究——闽东两村暑期实践调研报告》,报告近15余万字,为脱贫攻坚提供政策建议。
而今年,博士生学习调研团于8月赴湖北省黄冈市开展实践调研,完成了对于黄冈全域旅游研究、黄冈推进返乡创业对策研究两项课题调研,为黄冈的旅游业和人才工作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参与了广西防城港市《环境公益讼诉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课题研究,充分依托专业优势,积极为当地政府提供智力服务,为当地法院的环境法建设贡献力量。可以说这五年,是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拓土的五年,生根的五年,也是硕果丰收的五年。
加强挂职基地建设,推动校地合作双赢
完善挂职基地建设
五年中,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外派挂职干部、优秀毕业校友、扶贫支持定点单位、密切交流科研单位资源和平台,目前在全国多地搭建研究生挂职实践基地已经达到24个,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7年,为了改善实践基地区域分布过于集中的局面,复旦大学新开辟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黑龙江双鸭山研究生实践基地,实现了跨越南北、连接东西的新格局。
此外,经过与实践基地方的沟通,在岗位设置、职务安排等方面有了突破,让研究生能在挂职实践中真正得到锻炼。五年来,经过学校和地方层层筛选,先后选派300余名研究生骨干前往各市外实践基地和上海市直机关挂职锻炼。研究生挂职锻炼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基地反馈考评优秀率和满意度皆高。通过研究生与单位建立起的合作关系和友谊,为学校和地方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实现地方和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也推动了复旦研究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探索挂职实践模式
以往的暑期挂职实践通常为期一个月,根据学生反馈普遍认为一个月挂职时间过于短暂,实难真正助力地方发展,而对研究生群体融入社会、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影响不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3+2”新型挂职实践模式正不断被尝试和探索,即“为期三周的挂职锻炼+为期两周的调研走访”,并于今年首次在双鸭山实践基地尝试运行。新挂职实践模式让参与挂职锻炼的研究生既能体验基层工作生活,扎根基层、奉献时代,又能开展地情实践,了解当地社会民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博士生王鹏翔在双鸭山实践期间走访调研
今年,在双鸭山饶河县挂职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物学院博士生在实践期间,不仅完成了三周的挂职任务,同时还深入双鸭山市四区四县,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开展对农村治理经验的讨论,力图总结可复制、可学习的农村治理方法。
多措并举质量齐抓,提升实践管理能级
打造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
为了规范并简化社会实践工作流程,吸引更多研究生申报社会实践项目,同时为了精简节约社会实践管理团队人力和时间成本,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的凌客工坊自主研发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让全校研究生可以在线完成包括春、秋季日常化、寒暑假期社会实践、基地挂职锻炼在内的所有实践项目从申报到审批、从立项到结项全过程的全部操作。通过数字化系统的计算和运作,保证了各项工作的精准匹配。
自主研发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
严格把关实践项目结项
在实践项目申报数量有明显突破的同时,为保障我校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成效,体系化的初步筛查方案已从制度设计上实现。体系化初步筛查即建立健全实践审批规则,精简实践立项项目个数,在保证量的前提下注重质的考核,实现质中有量,量中有质的双向提升。
此外,研究生社会实践秉持宽口进、严口出的准则,对于实践项目结项增设一定的硬性要求。同时,于今年设立结项评优指标,包括在各类媒体发布新闻报道、实践调研形成内参报告和政策咨询、在各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等。从而,有效保证了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回顾五年历史,开启新的征程。复旦大学将继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发展、服务治国理政为导向,从顶层设计、组织协调、资源保障等多方面推进我校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为加快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型大学添砖加瓦。
猜你想看:
喜迎十九大 复旦新变化 | 我们都是“满天星”,照亮更多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