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学风 | 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课题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幸福是并肩奋斗
在复旦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的目标是科研的星辰大海,学术底蕴深厚,能六年如一日地脚踏实地,每日不断挑战攀登高远艰险的科学前沿,又始终以开放与包容关怀着每位陷于困惑和迷茫的同伴,获得并肩奋斗的幸福。他们就是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课题组。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领衔的导学团队,经过六年多的发展建设,已成为一支学术研究精湛、人才培养突出、学风建设优异的教学科研队伍,已培养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并指导了多名本科生开展莙政、望道、登辉等科研项目。
团队导师
郑耿锋
团队成员
钱林平、张丽娟、王昱沆、达佩玫、
李斯文、魏巍、崔晓琦、况敏、
伊里古玛、葛宏涛、韩鹏、于晓敏、
曹娜、顾正翔、商龙梅、黄承荣、
吕希蒙、王之桀、袁帝、黄麟淞、
刘家宁、彭思佳、王一菲、王启豪、
沈灏、刘君朗、唐静、李君等
砥砺笃行,书写科创新篇章
郑耿锋教授团队非常注重学术科研建设,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高度的国际化是该团队的突出特点。团队成员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包括Nature子刊4篇、J. Am. Chem. Soc. 8篇、Angew. Chem. Int. Ed. 6篇、Adv. Mater. 5篇、Adv. Energy Mater. 9篇、ACS Nano 3篇、Nano Lett. 8篇、Adv. Funct. Mater. 1篇、J. Mater. Chem. A 12篇等),受邀请编写专著与章节 4部,论文的总引次数1万多次(h-index 43),有17篇入选ESI高引论文。
郑耿锋教授目前兼任国际期刊J.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的副主编,J. Materials Chemistry A杂志的编委。获得的荣誉包括: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2017)、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计划(2015)、上海市曙光计划(2015)、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上海市浦江人才(2010)、美国西北大学杰出科研人员奖(2009)。主持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基金委优青、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
团队十分关切自身国际化成长,经常为团队学生提供前往国外顶尖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些国际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为团队学习和了解世界前沿科学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得益于此,团队中不少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毕业后选择到国外名校,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继续学习深造。
同舟共济,携手并进一家人
郑老师鼓励团队成员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多协作,团队养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高年级的师兄师姐总是乐意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实验经验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科研工作。团队里同学间的相互帮扶、相互关照,使团队处处洋溢着温馨与快乐。团队每年都会举行郊游和新年晚会,郑老师带领团队师生走出实验室,拥抱大自然,或于西湖畔闲庭信步,或在公园里享受草地午餐,或在革命历史展览处缅怀英烈。大家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师生感情,增进同学友谊,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郑老师提倡与学生平等相处,以包容、开放和富有爱心的态度与学生沟通。科研上,郑老师从不会限制学生的研究方向,随时欢迎学生到办公室和他讨论,对于任何新课题他总会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并及时给予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学生实验失败时,郑老师也从不责怪,而是帮助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小心求证,逐步地去解决问题。课业之余,郑老师总是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和同学们一起去食堂就餐,一起整理实验室,一起打篮球,一起参加娱乐活动。他会在晚上九点钟,跑到学生办公室,为还在工作的学生带来亲手做的美食;他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亲自给学生手写各种评语和推荐;他会匆匆往返学校的不同校区,只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郑老师对学生关心备至,他熟悉团队里每一个贫困学生的情况,经常照顾他们;郑老师经常利用午餐机会,了解学生们在求职或科研中遇到的困惑,为他们做好心理疏导,化解他们的困惑和苦恼。
本科专业是高分子有机化学的李斯文对此尤有感触:“刚进课题组的我即便使出了洪荒之力,也没能看懂无机化学的文献,塔菲尔斜率、过电位、电化学比表面……我都没见过,那时如果一天可以完整地看懂一篇无机化学的文献,我在梦里都会笑醒。所以研究生学习刚开始的阶段,我有些不适应和感到吃力。就在我感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郑老师鼓励我不要急躁,建议我通过读文献和做实验慢慢了解组内课题和研究方向。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重整旗鼓,全身心投入到了研究生学习中去。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回首三年的科研生活,我要特别感谢郑老师,可以说,正是由于郑老师的言传身教,我才能在科研和生活上不断取得进步!”
强化管理,科研安全双飞翼
团队不仅有着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良好风尚,而且还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郑老师亲自带领学生们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制度,为每间实验室配备了安全管理设施。从水电气的使用到药品存放,从实验安全操作到废液废气的处理,从每周实验室安全自查到组会总结整改,郑老师秉承“安全无小事”的严谨态度,严把实验安全关。
为了确保实验室安全万无一失,郑老师还特别组织了对课题组药品的全面摸排,对所有库存药品进行了组内编号并登记在册,并将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和管理模式由“人人均可购买”调整为“专人购买,专人管理”,从根源上杜绝了危险化学品存储和使用不当带来的安全隐患,为大家营造了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实验室安全管理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互相监督,共同管理。要让实验室安全成为一种常态,要让学术科研和实验安全比翼双飞!
课题组的吕希蒙同学还记得,当他早早来到实验室继续前一日未完成的实验时,常常能撞见拿着纸笔“串门”走访的郑耿锋教授,甚至周末的清晨也是如此。只要平时和周末有空,郑老师就会在大家休息的时候到各个实验室房间转转看看,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者不符合实验室安全规章的现象,记录汇总后,在课题组组会上供大家讨论,并要求大家及时整改。“安全无小事,从踏入实验室那一刻起,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这是郑老师常常用来提醒课题组学生们的话。
春风化雨,三尺讲台育桃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尽管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但郑老师从未忘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主讲《普通化学》、《纳米线材料和功能器件》、《纳米线功能材料》三门课程,教学工作量每年都在200学时以上。《普通化学》课程被评为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3)和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2016)。《纳米材料与功能器件》课程被评为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2017)。郑老师教学成绩突出,曾获评上海市育才奖(2016)、宝钢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15)、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2016)、复旦大学港爱赞助优异奖教金(2013)、和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2013)等诸多荣誉。
在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团队成员曾获全国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全国挑战杯总决赛特等奖、中国青少年创新科技奖、陶氏可持续发展创新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国家奖学金、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等奖励和荣誉称号。此外,郑老师也鼓励学生们多参加社会和学生活动,在团队成员中也涌现出多名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共青团员。
课题组的刘家宁就称自己能来郑老师课题组“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幸运,更是最正确的决定之一”。“申请国外学校时,郑老师帮助我分析学校条件的优劣;十几份的申请文书,从初稿到定稿,郑老师每次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仔细修改,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郑老师还亲自为我写推荐信,我常常感怀,能来郑老师课题组真是我的幸运。然而,申请的过程总避免不了坎坷。当我一开始接到了国外学校的拒绝信,心情跌落到谷底的时候,郑老师一直鼓励我不要放弃,并帮助我找出问题,指点我如何解决问题。我重拾勇气,坚定信念,继续努力申请国外学校。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接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等的录取通知。我在第一时间和郑老师分享了这份喜悦,因为我知道这里面有郑老师沉甸甸的付出。”
六年的鞭挞磨砺,六年的实干创业,六年的厚积薄发,郑耿锋教授的团队已成长为一个众志成城、团结向上的课题组,一个勇于开拓、敢于挑战的大家庭。相信团队成员们会迎着朝阳,伴着晨风,积极进取,在祖国教育科研的事业上更进一层楼!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幸福是并肩奋斗!”
2017年5月,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工作正式启动,由各院系推荐1支研究生导学团队参评,共有来自全校文、理、医21个院系的21支导学团队参评,各参评导学团队总结并提炼了各自导学团队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好的做法,并集中展示。经过评委综合评定,共有10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11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特色奖,3个导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学术海报展示活动最具人气海报奖。
导师与研究生所组成的导学团队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学团队,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更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导学团队文化传承与和谐的导学团队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猜你想看:
校风学风 | 一起变成大树: 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团队的成长姿态
校风学风 | 润物细无声、教学两相长:数学学院应用偏微分方程导学团队
校风学风 | 格物致理,大道至简: 物理学系低维复杂物理体系课题组
校风学风 | 一个课题组最朴素的坚守:安得千顷皆沃野,不教人间有馑荒
校风学风 |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郑珊教授课题组: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校风学风 | 航空航天系艾剑良教授导学团队:投身航空事业,服务社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