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风学风 | 基础医学院汤其群教授课题组:医路相伴,携手此行

在复旦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医者仁心析生命之理,恪守着医学生的誓言;他们以慎思明辨、博学审问之道在科学前沿中求实求新,享受探索的过程;他们医路相伴,携手此行,实现共通的人生理想与价值。他们就是基础医学院汤其群教授课题组。


团队导师

汤其群


团队成员

黄海艳,钱淑文,郭亮,刘洋,

汤妍,周水荣,肖柳玲,刘渊,

张付闯,赵亚欣,王珏,宁流芳,

邢春,窦馨,杜韶乐,徐旭,

位向博,丁萌,邹莹,朱翠松,

王艺娜,潘家保,于汐,彭婉秋


判代谢之美,析生命之理


代谢是生命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代谢失衡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对个体的健康状况有巨大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生活方式的日益西化和人口老龄化,使得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恶性肿瘤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


由汤其群教授领衔的脂代谢与代谢性疾病研究团队集中研究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系统地研究从干细胞定向为前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白色脂肪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转分化的分子机理,有助于理解肥胖的产生,并且提供了治疗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可能的分子靶点。10篇代表论文影响因子总和64,他引168次,多次被Cell,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Nat Rev Mol Cell Biol等杂志引用。由于在脂肪细胞分化领域的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汤其群教授被邀请撰写了该领域的年度综述,以Adipogenesis: From stem cell to adipocyte. 为题发表在2012年的Annu Rev Biochem。


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近五年来实验室人员共承担和参与国家重点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青年基金8项。科研成果发表在Cell Research、PNAS、Diabetes、MCB等主流杂志,工作更获得了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博学审问,“三严”笃行


“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上医“三严”的精神始终铭刻在课题组师生的心中。在课题组中流行着“两问”,其一是慎思、明辨、“问诸己”,其二是博学、审问、“问诸人”。


“问诸己”,即慎思之、明辨之,在科学研究中缜密地设计课题,仔细地反复进行实验。


课题组严谨的科学氛围深深影响着每个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无一不把求学严谨的学风放在心中。“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报告都必须遵循‘三严’的要求,这种要求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他特别强调“第一个数据”,认为第一个数据必须扎实可靠,才能多方面证明现象的真实性和显著性,从而为后来的实验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要讲求科研的思维,反复斟酌“做这个实验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实验能解决这个问题么?”汤老师这么说,在反复的“自问”之中,力争每一步都要解决上游的几个问题,不白白耽误自己的时间,也不能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实验室的每个师生都有着对自我的最严格的要求


课题组的潘家保同学曾问过汤老师,科研人的幸福是什么?对此,汤老师回答道:“科研人的幸福应该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享受这一探索的过程,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果的诞生都能感受到幸福,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就是科研人的幸福。”


“问诸人”,即博学之、审问之,密切关注学科前沿,与相关研究者做深入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课题组内师生之间平等,课题探讨十分充分,课题组的研究生每天都能跟周围的实验伙伴或者青年教师实时沟通实验情况,促进实验顺利进展。每周课题组都固定开两次组会,汇报本组科研进展、讨论科研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最新科研动态等,还会邀请“973首席科学家”文波老师,“青年千人”刘赟老师、潘东宁老师,党永军研究员等老师参与组会,对研究生们在课题进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指导,组会上,大家还会一起探讨转基因食品、无糖饮食等热门话题。


为了进一步扩大课题组研究生的知识面,课题组一方面组织实验室同学参与本系每月开展的国内外专家系列学术讲座,交流时既有学术报告人的系统阐述,又有听众的即兴提问和观点表达,能够扩大和加深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鼓励同学集体参与国内的学术活动,例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学术分会等,广泛交流学习,参与学术会议汇报的同学也得到了展示锻炼的机会。课题组刘洋同学《活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蛋白抑制剂通过抑制脂肪组织验证级联来保护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评为2015“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最具影响力研究奖;陈素贞同学荣获2014年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全国学术会议“博士生论坛”二等奖。


此外,自2013年来,实验室还接受了高级访问学者6名,包括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曹旭教授、哈佛医学院的曾玉华教授、密歇根大学的林建谍教授等,他们在实验室的访学工作对同学们有很深的影响。实验室也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国外培训,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如2015年送郭亮老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培养。


目前,课题组共已毕业研究生24人(硕士10人、博士14人),目前在读研究生19人(硕士生10人、博士生9人),共获得国家奖学金11人次,其中2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人获得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 


科教融合,相辅相成


汤老师经常说:“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教学”,他特别强调,医学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形成人体的整体观,将这些基础学科融会贯通,应用到临床分析中去,为医学临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他致力于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他针对目前国内医科教材内容繁杂、知识陈旧的弊病,集中医学院和医院的骨干教师力量,以“内容新颖、语言简练、结合临床”为目标,主编了一套“基础医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受到学生好评。


历年来,汤其群教授共获教学奖各种称号11项,其中2016年被授予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称号,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年获复旦大学“普康奖教金”,2012年获上海市“育才奖”、被授予高纪凡冠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称号,2011年获“中华医学基金会杰出教授奖”、“复旦大学教学名师奖”、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被授予“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生物化学申请并获批上海市全英语示范课程(2014年、2015年)。虽然作为基础医学院院长行政事务繁忙,但汤老师以身作则,一直坚持在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第一线,作为《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负责人,汤老师不仅要求自己上好课,还制定了非常完备的教研室备课制度:每两周进行集体备课,要求每一位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都进行全时长试讲,而他会就课程内容、讲课流程、课时分配,以及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改进意见,力求上课内容简明而准确,易于学生理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一次访谈中,汤老师说:“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你们的父母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国家负责,你们的父母把你们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要让你们的父母放心、让学校放心、让国家放心!”


课题组的青年教师和同学积极参与教学工作,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课程的带教或助教,为了保证这些实验课程小班教学上得有效果、有质量,青年教师每周都抽出四个课时进行实验课备课;每一个研究生助教都能提前做好预实验、熟悉掌握实验过程,并对操作步骤的原理、注意事项、试剂的成分和功能烂熟于心。汤老师也会亲自对备课效果进行检查,确保为上课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指导。经过这样严格有序的备课,课程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研究生同学的科研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


课题组师生还指导了本科生、高中生的科创活动。黄海艳老师指导的13级基础医学的张宇丰同学的《脂肪细胞定向过程中表观遗传学重编程及机制》、李希老师指导的1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的任杰同学的《雄性小鼠脾切除对其脂肪组织免疫功能的影响》、钱淑文老师指导的13级基础医学的薛美琳同学的《BMP信号通路调节PDGFR信号参与脂肪组织重塑的机制研究》均被立项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正谊学者”学术科创项目。黄海艳老师指导上海市七宝中学吴昊同学的《墨汁对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的研究》,荣获第2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及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李希老师先后参加了6次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组织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并且指导的学生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


医路枫雨,且行且歌


鼓励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自身能力,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是汤老师一直坚持的。他非常鼓励同学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论坛和学术会议,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演讲功力、在交流中开阔自己的眼界。也希望同学们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复旦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支持大家参与“人才工程”、党支部建设、研究生分团委活动等学生工作,以及在课余参与校内外的献血、公益科普、实践支教等活动。在他看来,关心社会、奉献社会,对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这才是医学生的责任与情怀。


实验室的同学之间也始终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不仅在课程学习、实验技术、汇报展示中有很好的传带传统,在生化系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也积极参与,比如共同准备迎春会的文艺表演,或者在汤老师的带动下一起锻炼等等。在课余的实践支教、生活困扰等方方面面,课题组的同学们都会彼此关爱和帮助,形成了融洽愉快的实验室氛围。毕业到各医院、高校的学长学姐,也经常回来交流科研和生活情况。


2016年暑假,课题组的邹莹报名参加了复旦大学烛心社组织的云南盈江支教活动。当录取消息传来,汤其群老师为她细心地提出了诸多建议,大至支教整体统括,小至课件修改制作,全然没有因为是短期支教就放松一丝要求。 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则特地在她出发前的一个月组织了“强身健体”运动小组。一周四次体能加练,风雨无畏。也是从那时起,实验室的成员形成了坚持规律运动的习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无论是在读研究生还是毕业的学长学姐,课题组始终是大家温馨的港湾。医路相伴,携手此行。


2017年5月,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工作正式启动,由各院系推荐1支研究生导学团队参评,共有来自全校文、理、医21个院系的21支导学团队参评,各参评导学团队总结并提炼了各自导学团队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好的做法,并集中展示。经过评委综合评定,共有10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11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特色奖,3个导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学术海报展示活动最具人气海报奖。



导师与研究生所组成的导学团队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学团队,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更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导学团队文化传承与和谐的导学团队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猜你想看:

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圆满结束

校风学风 | 一起变成大树: 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团队的成长姿态

校风学风 | 润物细无声、教学两相长:数学学院应用偏微分方程导学团队

校风学风 | 格物致理,大道至简: 物理学系低维复杂物理体系课题组

校风学风 | 像一支船队扬帆远航:化学系李富友教授课题组

校风学风 | 一个课题组最朴素的坚守:安得千顷皆沃野,不教人间有馑荒

校风学风 | 优秀是一种习惯 : 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课题组

校风学风 |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郑珊教授课题组: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校风学风 | 航空航天系艾剑良教授导学团队:投身航空事业,服务社会国家

校风学风 | 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课题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幸福是并肩

奋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