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 | 向晨:在国际舞台发出自己的光
向晨,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2017年以全A类绩点获得国家奖学金,共参加海内外共计14场学术会议,6份实习经历,并在CSSCI上发表关于全球治理的论文。
向晨的国际经历十分丰富,在复旦求学期间,她曾独立走遍五大洲,赴危地马拉做社会企业国际组织项目,并作为典型事例进行宣传;
她曾赴墨尔本做咨询翻译;赴美国参加普林斯顿中美关系论坛,向前任美国驻华大使讲述台湾问题;
她获唐远基金会资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中心模拟联合国大会,并成为当年中美杰出青年入选者;
她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奖学金,参加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赴比利时留学一年,在“欧盟首都”学习“欧洲一体化与发展”专业,寻求欧盟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经验……
这些仅仅是她在国际经历的一部分,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这位国际舞台上发光的复旦研究生。
右1-向晨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与来自希腊和北京的同学参加青年创新治理大赛
向晨很喜欢鲁迅的一句话,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奠定人生方向的危地马拉之旅
向晨的研究方向是台湾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她本身就对国际政治的议题非常感兴趣,国家兴衰、战争与和平,自古至今,都是十分重大的问题。而对于向晨本人更为直接的促进因素则来自于一次拉丁美洲的社会实践:向晨跨过太平洋,涉足陌生的国家,从此推开新世界的大门。
2013年的夏天,向晨刚从香港交换回校,在外事处的网站上看到了危地马拉的社会企业家实践项目。一开始,她以为危地马拉是非洲的某个国家,对她来说,这仅仅代表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一个没有做过的实践。新鲜和好奇立马捕获了向晨的心,她立刻向外事处提交了申请。
左3 - 向晨在危地马拉参与社会企业实习
给老人卖老花眼镜
接到成功入选的通知后,向晨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她惊讶地发现,原来危地马拉不在非洲,而在美洲,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的危险程度超过她的想象。危地马拉和墨西哥接壤,位于墨西哥边境,集枪支与毒品贩卖泛滥、抢劫、强奸和贩毒于一身的国家。但她没有因为这些危险而退缩,去到危地马拉之后,向晨才知道,她是这个项目成立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去过危地马拉的中国大陆学生。回忆这段实践经历,向晨笑着说:“这真的是我非常骄傲的一段经历。”
向晨参与的项目是由名为“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rship Corps)的国际组织策划的。团队中一共有11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到达危地马拉之后,向晨参加了主办方的培训,得知他们此行的任务在于增强当地居民社会福利。于是,向晨所在的小分队从让当地妇女做到自我赋权入手,让她们变得有力量。
出于安全考虑,团队不允许单独行动,任何时候大家都待在一起。出门坐公交车“Chicken Bus”,他们总会悄悄把钱装在鞋底里,尽量低调,保持警惕之心。慢慢地,团队开始熟悉当地的环境,认识到大部分的居民纯挚而热忱,“我们开始坐在公交车上打桥牌了。”向晨乐呵起来,至今仍对那段回忆忍俊不禁。居民也对他们的到来抱有善意,便不如开始那般拘谨。
中 - 向晨在危地马拉 发车区乡村调研
但真实的情况并非总能让人高兴。项目接近尾声时,团队有一名成员得了SCABIES--所谓美洲的跳蚤,成员全身红肿瘙痒难忍,长满小红点。更严重的是,这是一种传染病,没过几天,病毒已经扩散至整个团队。每个人都要用滚烫的热开水和特质的肥皂洗澡。感染的皮肤已经裂开,洗澡的时候可以看见里面的血肉,他们去当地的诊所治疗:打吊针、涂药、吃药……但就是无法根治。
“那时候,我感觉自己的皮肤都坏掉了,非常崩溃。”向晨顿了顿,又补充,“但因为是全队的人都感染了这个病毒,大家也毫不避讳,互相打趣,慢慢地,心态就好起来了。”回国一个星期以后,病症奇迹般地完全消退,向晨身上的病菌也得到彻底消除。但危地马拉之行带给向晨的影响深深地烙印在了她的骨血里。在危地马拉的所见所闻一点点地敲打着向晨的认知,向晨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左2 - 向晨在普林斯顿与前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
“这世界还有很多新的知识,自己还不曾了解、不曾掌握。为什么危地马拉这里这么贫困,为什么我们都不了解这些地方,就这样,我开始逐渐研究生的学习,并决定以台湾和拉丁美洲的关系位研究方向。可以说,这段经历基本上确定了我日后研究的整体框架。”她说。
向更好的自己迈步
研究生时期,向晨的足迹遍及三大洲,她开拓更加广阔的天地,见识各个领域优秀杰出的精英。在这个过程中,向晨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对此,她唯有更加努力,向更好的自己迈步走去。
2016年5月,向晨代表复旦金砖中心赴巴黎参加“欧盟-金砖”会议,与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探讨“欧盟-金砖”组织的建设事业,为期10天。前7天,向晨同与会者探讨组织的事业和任务,思考如何在立足全球治理的基础上打破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搭建欧盟和金砖国家的话语权。期间大家的争论异常激烈,主办方在总结的时候说:“We agree what we disagree”。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向晨的心。她想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和而不同”,不同团体、组织和国家的差异深入地嵌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差异既无法消除,最好的解决之道是尊重差异,然后再进一步地形成共识,这句话也成为向晨日后与人交往的信条。
右2 - 向晨在布鲁塞尔作为中国志愿者迎接李克强总理
2016年8月,向晨获得上海唐远基金会的奖学金赞助,赴美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中心组织的模拟联合国大会。会议约持续了1个月,向晨就联合国2030计划参与讨论了全球治理、妇女赋权的问题,从此联合国不再只是书本上遥远的词汇,它开始在向晨心里落地,成为不可磨灭的宝贵经历。
此后,向晨参加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赴比利时留学一年,在“欧盟首都”学习“欧洲一体化与发展”专业。在布鲁塞尔复,向晨出了一场车祸,在轮椅上坐了六个月。但在轮椅上的日子,向晨也没有停下脚步。她申请并获得了赴普林斯顿参加“中美全球治理”会议的资格,就台海关系及香港青年参与社会事务问题与美国前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进行交流。
右1 - 向晨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与课堂老师合照
回想起这些经历,向晨谦虚地说,这些经历并没有多么闪耀。她说,自己只是一个乐观爱笑、果断并且努力的人,过去走过的路只是通往未来的阶梯,是通往更加优秀的自己的桥梁。
做萤火做太阳,都是在发光
向晨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尤其喜欢读国际政治的书。在研究生一年级时,向晨保持一周读6-7本书的频率,几乎每天都读到凌晨。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向晨非常坦率地表示,她已经记不得有多少个夜晚,她因读不懂一本书而偷偷哭泣。但是,在读书的经历中,她创建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在这里,她自由地哭、自由地笑。
在求学期间,向晨选修了与政治哲学相关的课程,老师要求看苏格拉底的《申辩篇》。“那是柏拉图写的,当时所有人都要把苏格拉底处死,因为他渎神。苏格拉底说,世人啊,你们之中,唯有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最有智慧,因他自知其智实在不算什么…诸位,怕死非他,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因其以所不知为知。没有人知道死对人是否最好境界,而大家却怕死,一若确知是最坏境界。以所不知为知,不是最可耻吗?…不充分了解阴间情形,我不自命知之…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向晨不自觉赞叹,“真的太感动了。”
“把书读好,并非只为个人精神满足。社会科学、理论、或者读书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希望我所做的事情能够提升人类福祉,哪怕只是一个人的福祉。”
她说这句话时,目光看向窗外,那里仿佛有来时的自己,也有正要走向未来的自己。
作者:肖慧
猜你想看:
拥抱新时代,奋斗在基层 | 申宸:从一个“虹桥”到另一个“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