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师语 | 这里有着老师最殷切的希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2018年夏天毕业季

复旦学子们开启新的征程

带着老师们沉甸甸的祝福与教导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各院系毕业典礼上老师们的发言吧!

中国语言文学系

朱刚 教师代表

复旦中文的前辈们,见证时代,历经风雨,无论是顺流还是逆流,都勇敢地做出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承担起时代和社会的重任。


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陈望道先生对所置身的时代持有强烈的不满,力图改变,当然他不是以枪和炮来抗争,而是以笔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无论是郭绍虞先生发表《马克思年表》,还是朱东润先生反对袁世凯复辟、放弃海外学业归国,他们都不仅满腹经纶、诗酒平生,同时也胸怀天下,一腔热血,有勇气接受来自艰难时世的检阅和挑战。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不只是营建精粹的语言,培养个人的情趣和情感,还关乎沉重的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学期待着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最好的日子里不辜负自我,也对天下大义尽责。朱东润先生有言:“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我们‘复旦中文’最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语言文学系

梁燕丽 教师代表

今日相聚一堂,明日各奔前程,各奔远方。作为老师的我,心里充满眷恋和不舍,充满离情别绪;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全中国,全世界,依然心系复旦;复旦是你们永远的家园。临别之际,千言万语,我只说三个关键词:希望你们有爱、有德、有梦。


一是有爱。大爱小爱,无条件的爱,爱家人,爱朋友,爱祖国,爱人民,爱脚下的土地,爱人类共同体。


二是有德。做好事,做好人,这是每一个人只要愿意,都能做到的,也是人生的根本和底色。人,是靠美德活着的。


三是有梦。梦是指那些不容易实现的理想,而又是我们心底最真实的渴望,更崇高,更纯粹,更美好。


也许,人生的选择并非都是自由的,生命可能总有缺憾,但正如饭不能不吃,梦不能不做。


经济学院

方汉明 校友代表

一旦走出学校大门,你们很快会意识到,大学教育带给你的,不光光是从书本和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复旦人很荣幸,我们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教导我们要广泛学习,达到知识渊博,而且要立下远大志向并坚定不移;学习就是要多问,学贵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方法上要由近及远,从已知推及未知。


多少代复旦人受到复旦校训的熏陶,在各自的行业学科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复旦之所以是一所百年名校,她的声誉来自于复旦的校友;是前辈们的成绩打造出了复旦名校的光环,让我们这一代受益。


复旦人要对国家、社会和正义有担当。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多做一些报效国家的事情。


经济学院

陈诗一 教师代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1917年复旦商科建立以来,复旦大学经济学科一直秉持着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不断开拓进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学院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人才,无论是在业界、学术界,还是在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都活跃着许多经院的杰出校友。


新时代造就大发展,当今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为我们毕业生提供了尤为广阔的舞台。即使未来你只是走上普通的工作岗位,只要在为社会做贡献,也能在平凡中孕育伟大


希望我们经院学子能够始终践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牢记“经世济民”的使命,志存高远,砥砺前行。但是无论走到哪里,经济学院永远是同学们的家,关注着你们、牵挂着你们。也希望同学们记得母校,记得经院,有空常回来看看!


哲学学院

孙向晨 教师代表

第一,哲学空间一定是一个自由空间。生活中有很多的规则,很多的约束,也有很多制约的条件,但是我们始终要想到,在所有这些限制之外,依然有着自由的天空,哲学只能够在自由的天地中展开,思想的自由是哲学空间的真谛。现实的生活是不足以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完全给限制住、完全给约束住的。


第二,哲学空间一定是一个批判空间。生活中的哲学空间,就是因为着我们能够在这个空间中反思自己的生活,能够在生活之上反观自己的所作所为。生活有它的逻辑,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也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第三,哲学空间意味着一个理想空间。哲学的自由就是为了能够彻底地反思与批判,这些空间就是要与日常的生活拉开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有某种高于生活的东西存在,也就是某种理想性的东西。


哲学学院

丁耘 教师代表

希望大家“求道不惰,成德不已”。哲学怎样能体现在生活之中?


哲学体现在你对自己生活的把控能力,自己对自己生命是有技术的,是有引导控制的技术的,这个在中国传统叫工夫,不是知识性的东西,如果你每天抽一点点时间自己面对自己,20分钟也可以,如果能沉思冥想最好能沉思一下,不用想历史名家,就想自己现在面临的状况,更深的想下去,保持这一个沉思冥想的习惯,比你保持听音乐的习惯对你有帮助的多。


如果你每天花一点点时间用在沉思冥想上,可能真的比放在其他地方更加重要。


哲学学院

李四龙 校友代表

我们的人生,可以不顺心,但不能不读书。我们是一个有经典、有传统的国家。今天,我真诚地祝福学弟学妹们,希望我们的复旦子弟都有美好的未来,这是美好的祝愿。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要创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是一流大学?我只想说一点,我们的毕业生永远心心相印,和同学、和老师、和母校生生世世在一起,凝聚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信念和传统,成就一方净土,一片蓝天。


所以,在我的心里,复旦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我希望学弟学们也有这种想法,你们就是一流名校的毕业生,你们要以自己的一生去证明这一点。毕业生永远是校园的主人,你们要让千千万万的优秀高中生,多一个世界一流名校的选择。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张骥 教师代表

这样一个时代,需要的不仅是大国工匠,同样需要大国外交家、大国政治家、大国思想家、大国实业家,同样需要大量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志愿者、国际组织雇员,需要具有大国心态的国民。而这些听起来漂亮的职业,却往往不经一般寒彻骨,不达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与众不同的路,必定有与众不同的艰辛,但也将收获与众不同的风景。

 

同学们,当你们进入国务学院那天开始,你们的生命便与政治结缘,无论你们将来是否从事与政治直接相关的职业。


这种缘分,既是官方版的“卓越为公、国箴务实”,也是民间版的“精英的意识,大众的情怀”,一生永相伴。将来人生中某个时刻,当聚光灯重新亮起,你将登台,也许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厅,也许在人民大会堂,也许在乡村的田间,也许在城市的摩天写字楼,也许在非洲的难民营,也许在亚洲的小学校,扮演的不再是给定的角色,而是你自己。


化学系

王鸿飞 教师代表

今年复旦毕业的主题是“牢记时代的使命,澎湃青春的力量”,这里面有两个重点,一个是时代,一个是青春。我们的老师可能一直在给大家讲科学是要看长远的,做学问不是只看现在的。我想这两个东西可以互补,当下也很重要,长远也很重要。


那么从青春的角度来讲,青春只是一个时间,你在这个时间里面做的东西,它会逐渐的变化,然后它会成为你未来的基础。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你们现在是在有志于学到而立之间,或者有的同学马上就要而立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和长久的东西,要把它们放在你的整个人生的过程里面去看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你们将来走上社会、去工作,追求你们的事业、家庭和所有的这些事情的时候应该去想的。


法学院

王志强 教师代表

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时代,绝大多数的焦虑恐怕都来源于期待,特别是对自己要满足他人期待的一种期待。我想讲的关键词,就是“期待”。


他人真的都有你认为的那种期待吗?我想引用电影《无问西东》中母子间的一段对话;那位母亲说:“你所追逐的功名利禄,你祖上全部都拥有过。我们想你,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同样地,我们这所具有世家风范和贵族气质的百年名校,其实并不期待你们能给复旦和法学院带来炫目的荣耀,因为你们一定知道王宠惠、梅汝璈、张志让,以及许多复旦法学院的杰出校友,而真能与他们比肩功名——注意只是功名——这样的校友们恐怕未来也凤毛麟角。


其实,与许许多多家长们一样,我们希望你们“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能够轻松快乐地常回家看看。


法学院

刘志刚 教师代表

今天是2018年6月27日,是个美好的日子。我们在这里隆重地举行欢送大家的毕业典礼。今天之后,你们将各奔东西,开启你们人生中又一次新的征程。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个值得纪念的重大场合,我有几句人生感悟想送给大家,谨作为临别赠言第一,秉守法律,继续奋勇前进。第二,珍惜情谊,传承复旦精神。第三,把根留住,记得常回家看看。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希望大家永远牢记,当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努力向前的时候,你的身后始终有一个亲人在默默注视着你们,在你们成功的时候,它会鼓掌为你们祝贺;在你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随时准备伸出双手助你们一臂之力,这个亲人就是你们曾经追求梦想并顺利实现梦想的驿站——复旦法学院!


它永远是我们每个复旦法律人的家,不管你们展翅高飞到何处,这个家会永远守护着你们,等待着你们有空的时候回家来看看。


法学院

俞卫锋 校友代表

平等、自由、公平、正义、诚实、信用这些词与法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对法律人的期望。法律捍卫公平、正义,法律保障自由平等、法律促进诚实信用。这些大家都不陌生,在座每一位都有自己的诠释。


有种说法学校是象牙塔、社会是大染缸,步入社会,面对高房价、强竞争,朝九晚五,前路漫漫之时,你是否能坚持理想?栉风沐雨、碌碌营营之下,你是否还能坚守信念?你有时或许会在利益和原则之间辗转徘徊,在规则和人情之间难以取舍,作为法律人,你该如何面对?中国古代士大夫回答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相比士大夫,我们法律人又是幸运的!不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我们都能兼济天下。如何兼济天下?我们法律人物质条件可以不丰富,但精神财富毫不匮乏。法制精神,尊重每一个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用我们的法律知识,用我们的职业技能,扶贫济困,洗冤昭雪,扶正压邪,惩恶扬善。是可谓,匡扶正义,法律人责无旁贷,促进法制,法律人舍我其谁!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刘欣 教师代表

复旦校园里,游荡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一说法,不但为复旦人首肯体认,也闻名遐迩。这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不甘于工具理性铁笼束缚的灵魂。这灵魂,走出象牙塔,也应该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同学们,世界需要理性,但却不仅仅是紧盯眼前利益的工具理性。被工具理性钳制的大千世界,更需要包容和敢于冲出工具理性铁笼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


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彰显了工具理性,带来了财富,而在人们自主、自由、理解生命意义的渴望面前,却显得如此束手无策。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包容的人文情怀,使人在思考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有可能逃脱工具理性铁笼的束缚。


面朝大海,不仅仅是贸易与航运,资源与海产;面朝大海,还有春暖花开。眺望远方,也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中国或世界;眺望远方,还有诗人的情怀,尽管“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冯艾 校友代表

至今,我都清楚记得,课堂上老师说:中国的文化底蕴在农村,农民是中国的脊梁,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学社会学就一定要去农村!


曾经,在田野调查时,老师带着我们这群上海话都听不懂的学生,走进还是一片田地的浦东做千户调查,尝试着换一个视角看待社会变迁。曾经,在暑期实践时,辅导员桂勇请来研究生师兄手把手教我们这群菜鸟写项目申报书,连申报答辩都是徐珂老师指导我们做的,可想而知,结果非常好。在日积月累中,学院文化、专业知识已经深深浸润到我们的血液中,必将让我们终身受益。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师弟师妹,我真诚地希望你们能够始终抱有浪漫情怀,在仰望星空的同时,又能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这样,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微笑着面对困难,也才会使你的人生丰富多彩。


药学院

王明伟 教师代表


Aaron爵士当年以71岁高龄(出生于1926年8月11日),在他极其繁忙的公务行程中拨冗到访我创办的上海基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楼下楼搭乘老旧货梯,用行动实现先前诺言,旨在鼓励剑桥校友于血地大展宏图。无独有偶,Roger今春一天之内飞越欧亚大陆后又转赴北美,专程来沪演讲时离他71岁生日仅差月余(出生于1947 年4月24日)。他在这个年纪依然不顾舟车劳顿,一路奔波,现身履约,为的是支持我们年年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召开国际会议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学术交流之壮举。Kurt的情形则略有不同,当他言而有信完成新时期的复旦之行时已经年届八旬(1938年10月4日出生)。为了这次临时改期后的到访他先后两次(去年8月21日和今年2月12日)致函、一次面议(去年8月31日),其重视程度无与伦比,令人感慨。


作为晚辈,我从这三段独特经历中所获得的感悟远多于对守信的理喻:大师们在践行承诺的同时也在向后生传递诚信之精神——教育的含义与真谛尽显无余。身教重于言教,这便是在今天演讲的主题以外我试图带给各位的启发。


猜你想看:

优秀毕业生 | 王梦云:所言即所行,落地刚枪不要怕!

同学,研究生新生骨干培训班了解一下吗?

毕业纪念品揭秘 | 爱存复旦 志在四方

图集 | 复旦大学201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那些精彩瞬间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