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教育之道:种树必培根,育人更育心
好导师
师说 | 第三期
种树者必培其根 种德者必养其心
教育者,育人更育心
本期师说,就让我们来看看老师们的教育之道
哲学学院 - 刘放桐老师
“做学问,一句话,善于独立思考。我是不赞成学生什么都要听老师话的。我当年也不是个听话的学生,但是很用功。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做学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畏艰险,要勤恳踏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就。”
物理学系 - 周磊老师
“培养学生实际上就是激发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认知的一个愿望,当他们意识到了,我就是那个推动者。我的理念就是激发学生,你想做什么?这五年想做什么?你想做什么课题?或者导师促进你去想明白这样一个事情,然后导师就作为一个推动者。
我有两个数据,第一个数据是,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读博,但我组内的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愿意接受完整的博士训练;第二个数据,是我之前带过的十几位学生,百分之八十还在学术界,这当然不是我强制他们做,这是他们的愿望,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学术做得很好,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自己创业,到金融业,也可以做得很好,我也支持。因为作为一个导师,你培养出一个教授是一种成就,你培养出一个实干家也是一种成就,物理对你的培养总会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更自信,更明白自己的责任,更明白的一个人,这就是我的一个理念。培养人,是最重要的,不是说一定要培养出一个科学家。”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陈良尧老师
“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着想是我始终坚持的原则。作为研究生导师,学生的事情在永远占据着主要位置。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做实验。对于学生的疑问,要花时间耐心解答。对于学生们提交上来的论文,我都会亲自修改多遍,大到文章的写作结构问题,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都会被他找出来修改好。每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那段时间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尤其是参加我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因为我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一个个顺利毕业,将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心中充满欣慰与自豪感。”
法学院 - 郭建老师
“法律其实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问。照理说法硕专业应该是以实际操作为主,但是我们目前的课程还是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实战训练的内容还不够,所以我们志强院长现在正在改革我们法硕的教学方案。除此以外,同学们自身也要在这方面下工夫。具体来说,就是在课上领会老师的意思后,要去探究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怎么操作的? 比如学习完民法当中的请求权问题,那你就要去看一下请求权的相关理论,发生了哪些实际的案例?司法解释是怎么说的,然后实际判决是怎么判的?即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判例来学习理论。
其次,就是要提高写作能力。还是通过学习大量的判例来训练。同学们要仔细研读判决书,先看判决书里面的事实部分,然后训练自己重新复述的能力,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也要看原告的诉状,然后为被告写一个辩解,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如何提炼对方的观点,如何提炼自己的观点。你们别觉得这个好像很容易写,要用专业术语表达而且没有法律上的漏洞,很难。我们法律人写东西不能像网络文章一样,为了煽情无所不用其极,必须要实事求是,更要注意严谨性,否则很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写作能力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看书太少。你们看书主要是看教材,但是看教材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教材是全面叙述性的,任何问题都是概述,从大到小,而论文却不是这样写的。论文要提出问题,然后来分析问题,最后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写论文是给专家看,给专业人士看的,就是要从小到大就这样倒过来写。
最后要提高表达能力。这个也是我们法学院所有的法硕学生都要练的。还有就是绝对不要背书,我们法律人最忌讳的就是在法庭上背书或者照着稿子一字一句地读,读的法官也昏昏欲睡。你要把你的内容讲出来,是交流性的,就像我跟你说话这样,语气要有呼应,要设法引起对方的注意。这个的确需要技巧,没事的时候可以对着镜子多练习。”
高分子系 - 彭慧胜老师
“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我认为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这个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大家可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讲的:‘不是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和学会工作是更重要的。’华罗庚也有同样的论述:‘科学的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我想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想想,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不可能做得最好。但同时,我也鼓励理工科研究者,不但要有科学精神,还要有人文情怀、爱国精神。
我想就自己读研究生的经历和大家谈谈我哪些做得还算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一是要努力。我读研究生是非常努力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现在跃进楼的锁门的小董还在,你们可以向他考证。他每天晚上11点关门,最后一个人总是我。早上我不一定是去得最早的,但也是几个最早的之一,基本上星期六、星期天也是在的。我在国外读博士也基本上是这样,三个Christmas,两个没有休息,还有一个走在路上被导师叫了回来。基本上Christmas都在干活。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二是要大量地阅读文献,通过大量阅读了解研究背景,才能做得好。
三是要脸皮厚,广泛地合作与交流。我们老师在一起讨论,觉得苦恼的一件事情是好不容易请了专家来做报告,但去听的同学并不多。实际上请专家来做报告是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时间和经费,而且我们请的人都是经过考虑认为值得请的人才会把他们请过来。我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楚,一旦系里有报告的话,教授没有课的统统都去。一看到前面两排,教授全部坐满,然后后面是学生,每个人都会把这段时间腾出来听报告,听完报告后继续做实验。我觉得我们这方面的气氛不够浓,当然这有学科的问题,觉得有的报告跟我的方向差得远。对于与自己方向差得远的一般的报告,我觉得大家可以不去听,但是大师级的报告还是需要去听的,听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你想人家能做到这个程度,肯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而且不同的学科或许可以给你带来启发。
四是做研究在和别人合作的时候,不要斤斤计较,吃小亏,占大便宜。因为任何事情总是难有绝对的公平,合作中总会有稍微吃亏的一方,我们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如何把事情做好。我自己读研究生的时候总是积极去问问题的,这样可以让你少走弯路。
另外,我认为,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也非常重要。曾有长期调查表明,毕业时有长期目标的学生往往今后能在事业发展上取得较大成功,有一个高的目标牵引会促使人做得更好。我的做法是树立一个标杆。我在实验室树立的第一个标杆是我的一名叫仰志斌的学生,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十多篇重要的科研论文,并获得了国内外很多重要奖项。以后的学生以他为参照,会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础医学院 - 杨芃原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天职是教育学生,而不是仅仅把学生当作研究的一种劳力。这方面国内有好多争议,也就是说我们学校教育学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我们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研究来学会怎么做研究,而不是说让学生来完成一个导师想完成的研究工作,能够发几篇好的文章,这不是学生所要追求的目标。
现在国家的一些基金,一些重大的项目,需要我们导师来写一些比较好的论文,但是,这个责任主要是导师的,学生他们在几年的学习工作当中,主要是学习怎么做研究,所以评价一个学生能不能毕业,是评价他学会了做研究没有,至于他的研究工作能够发表,或者发在非常好的杂志上,这是锦上添花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以这个同学发了好文章可以毕业,那个同学还没有发文章就不能毕业,当然,这个话也不能这么绝对地说,我们也希望同学能发些好文章,但是,这个并不能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
我们鼓励学生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解决科学问题为主,而不是毕业的时候一定要发出文章为主,但是这个理念也是有争议有挑战的,所以我们希望在复旦的研究生培养中,能够逐步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状态,现在看来好多导师也有共识,一味地追求文章的点数,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
基础医学院 - 马兰老师
“我的育人理念是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用一颗真心培育学生。做事先做人,做学问更是如此。每次学生们的文献汇报之后,总会要求学生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见解。这个研究的应用价值是什么?作者的研究成果或者方法技术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看别人犯的错误是一种学习,从中吸取教训就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文献精读课让每个选修的研究生不再单纯地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将别的科学研究者的工作成果和自己的工作融合起来,找出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儿科医院 - 黄国英老师
“不论是在临床工作还是在实验室里,我要求学生必须‘诚实、勤奋、规范、创新’。我希望学生们严谨求实、勤奋好学,在此积累的基础上追求自主创新。
学生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是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前期肯定是需要勤学好问,不断学习,在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平时做实验和整理数据,必须保证实验方法的正确规范以及数据的真实可靠。关于此方面,我经常在研究生组会上随时提问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清楚实验方法的原理以及操作。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确凿可靠,在各位研究生未进入实验室时,我就会着重强调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的操作以及原始结果,随着实验进展。我会抽查实验记录,大部分研究生做的还是相当认真的。研究生一开始做实验还是需要老师指导的,渐渐地,当具备了基本的技能后,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能合理调整和安排接下来的实验,这个过程有的研究生能很快适应,有的可能领悟得就比较慢。所以我一直建议硕士研究生最好能够转博,时间会更为充足,有利于课题的连贯性以及能力的强化。
创新这个提法现在很响,但是我认为每个研究生能够有一点点的创新就已经足够了,这个是建立在大量的前期学习模仿的基础上的,不是单凭想一想就出来的。所以当一个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如果能做出好的文章当然最好,但是我想能有这些基本的科研素养是最为重要的,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儿科医院 - 桂永浩老师
“研究生这几年,是医学科研生涯最纯粹的一个阶段。好好利用这一阶段,潜心研究,培养科研的工匠精神是很重要的。同时,诚实做科研的态度也是每个研究生必备的品质。我们做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做,而是为了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改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以及危险因素等指标。好的研究应努力做到Today’s research, tomorrow’s care.”
妇产科医院 - 华克勤老师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更好地救治病人,不亲自上台动手,不在病人床旁观察,是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的。光在旁边看着学习就无法领悟到手术的精髓,光看书本不走到病人身边就无法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而调整诊疗方案。
所以,我会在手术中尽量多给年轻的医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尤其是微创手术,更需要给予学生机会去实践,在身后做一些关键的指导,做一些辅助的工作。同样,我也会做好每一次的床旁带教,把我积累的经验和见到的各种临床病例告诉年轻医生,让他们在我的经验之上更快的提高。年轻医生的成长道路总会遇到各种荆棘,各种困难,手术的失败、临床诊疗的失误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希望在他们的学术生涯中,给他们更多的信任、扶持和引导,让他们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自我,使他们的羽翼更加丰满,脚步更加坚实。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病人以生命相托,不容半点闪失。我坚持‘333原则’,即取得一定资质的医生在独立操作前必须做到观摩三个同类手术、接受带教三个同类手术、最后考核通过三个同类手术才能独自上台。在没有足够的基础训练,没有经过严格考核的情况下,我绝不会同意让其单独上台。病人不是试验品,我们应该如履薄冰,敬畏生命。”
妇产科医院 - 李大金老师
“我们的学生要脚踏实地,从小做起,有远大目标。要追求科学,不要只是追求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论文只是我们解释科学真理的一种载体,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真理,科学道理。学术研究应不断扩宽自己的眼界,从平面到深邃,不然对世界科学的发展贡献不会大。论文的质量体现在阐述科学道理的能力上,对研究生论文的定量标准要与时俱进,现在普遍以SCI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这非常有意义。要客观地对待别人的工作,不仅仅是学生,我们的科研骨干等都要扩充知识,要充分认识别人的工作成果,用SCI影响因子来衡量工作是不得已的,当有一天学术界能客观评价别人工作,SCI影响因子就将不再有意义。我们研究工作的价值应取决于对社会的价值,对社会和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医科属于理科,理科研究生应把注意力放在科学上,我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当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之地。不仅仅是复旦,整个世界的医科工作者都应有多元化思维,不断在科学的海洋中探索,勇于奉献,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暑期特别栏目“师说”系列
将由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们
为你“传道、授业、解惑”
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
欢迎持续关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猜你想看:
实践 | 行走“一带一路”首倡之地,看看你的辅导员都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