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博,江苏徐州人,复旦大学硕士生。2011年,他以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微电子研究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就读。2013-2015年期间入伍服役,并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全军组网演练南空第三名。
两年前,24岁的徐敬博离开实验室,赶上义务兵征入的末班车,去完成一直以来埋在心中的理想。两年以后他重新回到了校园,面对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直言自己满是感慨却并不后悔。两年军队生活促成了他的蜕变:他是学微电子的理科生,却在军中挤出时间阅读思想经典;他在入伍志愿表上填的参军原因是毛泽东的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身体力行。当兵可能会后悔两年,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从军的愿望一直有,在研究生期间终于下了决心,一般义务兵24周岁是个界限。”在徐敬博眼里,选择这条路是理性的选择,也是完成一次向往已久的人生体验。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建构起的军人形象,让徐敬博对当兵有了朦胧的认识,而真正要体验军队的生活却只有参军入伍,去亲身体验。
在报名之前,他犹豫过:眼看就要毕业,大量的工作机会摆在眼前,“高龄”和高学历的自身条件使他在志愿从军的名单中显得特立而显眼,父母、朋友中反对的声音接踵而至。面对这样的情境,“朋友提了个观点促使我下定决心,他说你过了这个年龄却没当成兵,你以后会后悔吗?要是答案是会你就去吧。”徐敬博笑道,朋友的话其实正呼应了部队中广泛流传的话,“当兵可能会后悔两年,不当兵会后悔一辈子。”
许多人都有军旅情节,但是把这种情节变成行动的并不多见。为此,他一直坚持游泳、跑步,只因他明白:当兵必然要有强健的体魄。在他看来,这种军旅情结不仅仅指对军人生活和军队力量的热烈憧憬,还要有一些对军队和生活的思考,而这些思考既是无目的性的也是理智的。
填报名表时有一栏写参军理由,他直接写了毛泽东的名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引得接收表格的工作人员纷纷侧目。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平凡,但我知道他们是伟大的
刚进部队的新兵连,训练强度很大,15公里的跑操雷打不动,蛙跳、单双杠、对抗练习等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密集轰炸,让身体素质颇好的徐敬博也感到疲惫不已。有时操练到脚上红肿一片,也得咬牙坚持。参军期间与外界的联系有着严格的规定,打电话常常没和对方说几句话计时就到了;洗澡时全班六七十号人,却只有五个水龙头;晚上睡觉时常常会被突然叫醒拉练……然而训练的紧张和生活的艰苦反倒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那时很累反而更想读书,挤出时间看书,特别怀念在学校理图看书的生活,觉得泡一杯茶,看书学习真是天堂般的日子。”
身体的劳累是军队生活的一大考验,而与士兵之间的接触也考验着这个24岁“大龄新兵”的智慧和能力。同期的士兵大多20来岁,有的尽管年纪小,兵龄却不小,矛盾便偶有出现。依靠自己的阅历和智慧,徐敬博体验并化解着这些在军队生活中复杂却又司空见惯的问题,反而与曾经闹矛盾的士兵成了好兄弟。3个月的新兵连结束后,他被正式分派入连,开始执行任务。尽管下连后专业知识不对口,但学校里所学的基本知识却发挥了作用,在班长和老兵的指导下很快适应了连队安排的计算机操作工作。因为复旦研究生的身份,他在部队里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既是荣誉也是一种鞭策。作为一名普通士兵,其实任务本身并不复杂,但日复一日的常规操作更加考验人的细心和耐性。他说“部队的工作都很平凡,每个人都是平凡人,没有人觉得自己伟大,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伟大的。”在部队服役的整整两年没有回家,因为他和所有的士兵都明白:越是逢年过节越需要士兵坚守岗位。正是凭着这份坚守和担当,徐敬博曾摘得全军组网演练南空第三名,获得了“优秀士兵”的荣誉称号。
刚回到实验室,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的情景曾让他感慨“物是人非”,对此,他却并不迷茫。选择参军这条路到底收获了什么,是否值得,只有自己能够判断。“想做一件事就去做,‘值不值得’这个问题,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不要轻易下判断”徐敬博这么理解对人生的选择。他说,当兵之后,越发感觉复旦校园是读书的宝地,是有理想的人聚集之所。曾经朝思暮想希望回到母校的愿望实现了,尽管回归专业学习尚有一些不适应,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而开阔的感觉。“参军前想问题挺纠结的,现在会果断许多。军队的生活让我的思考更加成熟,考虑事情会更深刻一些。”服役归来,他由衷感慨道:桂花香里的复旦是个天堂。对于在复旦学习的同学们,他的建议非常朴实,多读书去开阔视野,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更要多读跨专业的经典,想法才会不偏激,才能更成熟。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他念来仿佛多了一份力量,“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关于未来,徐敬博坦然地说:“先工作,有机会想去国外看一看,路还长着呢。”
文:王雪平 方璐 李树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