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丨孙浩:连获三年国奖,不忘初心的科研之路

2015-12-12 复旦研究生


孙浩,高分子科学系2014级博士,复旦大学2015学年“优秀学生标兵”,相辉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本期访谈,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他的生活点滴。


>>>>丰厚成果背后的辛勤付出


孙浩的研究方向是高性能功能化的纤维状能源器件。把能源器件制成纤维状的结构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但是纤维状能源器件的性能有限,同时功能比较单一,这将限制它们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领域,里面充满机会,同时颇具挑战。在与导师彭慧胜教授的讨论中逐步确认了课题方向,并沿此方向不断发展丰富了课题的内容
截至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20篇,影响因子总计216。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篇(包括3篇Angew. Chem. Int. Ed., 2篇Adv. Mater.和1篇Energy Environ. Sci.),影响因子总计108。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已授权并实现转让1项。参与撰写了国际著名出版社Wiley和Springer出版的两部英文专著中的四个章节。
成果斐然的背后是他辛勤的付出。“每周在实验室的时间应该能保证70小时,有时忙起来一周无休,能超过80小时。我是挺拼的一个人,但是并不觉得很累,因为有产出的话会不断激励自己。另外导师和组里的师兄师姐勤勉的工作作风也是很好的榜样。“我会时常提醒自己,虽然有了一点成绩,但是不要忘记自己科研的初心——要做原创的、一流的工作。”




>>>>在展示和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


对于学术交流,孙浩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工作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让介绍清晰、简洁,通过这个过程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不同背景的交流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他会有意识去学习著名的科研工作者作报告的方式,并用心揣摩他们的风格和技巧,希望有一天也能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他已经多次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峰会,并多次获奖。比如在今年刚结束的美国材料学会(MRS)秋季会议上发表了口头报告;在今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上进行墙报展示并获优秀墙报奖;在2014年7月中国材料大会A分会进行口头报告,获分会优秀论文奖; 2014年5月参加北大-复旦-苏大三校高分子专业博士生论坛,进行口头报告并获最佳口头报告奖;今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可穿戴峰会上发表了口头报告。




>>>>结合自身知识为科普宣传出力


除了平时繁忙的科研工作,孙浩也参与了一些科普活动。“作为一名博士生,我觉得有责任向公众进行力所能及的科普宣传,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这种科普有很强的启蒙作用,有可能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同时这也是我选择读博的又一‘初心’,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帮助和影响到他人。”
在今年7月中国科协主办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活动中,孙浩为170名高中生进行了关于储能织物的科普报告。据他回忆现场讨论热烈,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发散的思维让他惊讶,报告后还有许多人围着问个不停。这种和课本上讲述的完全不同的交叉领域让他们感受到了科学的神秘美感,也有人表现出对化学和材料领域的浓厚兴趣。在今年4月,孙浩作为创新青年代表接受了《青年报》专题采访,介绍了储能织物研发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这篇报道也被网易新闻、东方网、解放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有点文艺范的理科生


说起兴趣爱好,孙浩表示自己在生活中是个挺文艺的人,喜欢唱歌,爱好摄影,小时候还学过多年的书法。
“本科时和室友参加院里的十大歌手,侥幸得了个亚军。研究生一年级参加江湾校区十大歌手,进了六强。唱歌就是个业余爱好,没接受过专业训练,全靠走心(笑)。有时科研压力大了,会叫上朋友们出去,放松放松心情。”喜欢按下快门捕捉生活中的美,“像导师曾经说的,艺术和科学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我也在尝试寻找两者的契合点。” 广泛的兴趣帮助孙浩很好的调剂了科研的枯燥和劳累,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充满挑战的科研生活。
在采访最后,孙浩想对帮助自己良多的导师彭慧胜教授表示感谢。“自己的每一点成长都和导师的耐心教导和全力支持密不可分”;他也想感谢仰志斌师兄以及课题组所有的关心和帮助;最后他想感谢女友谢伊玲对他的全力支持。“前年组内年终聚餐,导师对她说,孙浩的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我确实需要感谢她的支持,科研是漫长而艰苦的,感谢她给我充分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可以安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孙浩希望在科研路上的同学们都能坚守自己的“初心”,早日实现自己的科研理想。


供稿:高分子科学系研究生工作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