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者仁心 | 这位飞机上的救命人,也是复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2016-04-01 复旦研究生
饱含深情地热爱,并无怨无悔地奉献,是葛均波老师的真实写照。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他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脚步从未停歇。


人物介绍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复旦大学第五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获得者。



3月31日,在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的UA836航班上,葛均波院士救治了一名70多岁、房颤复发导致心衰的美国乘客。


“每一天,无论您是否留意,您都在改变着学生的生活”,葛均波教授在他的导师陈灏珠院士的传记中如是说。我想以此开篇,可能最能准确地表达我对葛老师发自内心的感受。2005年,中国医学论坛报曾以“行走于真诚间的别样幸福”为题报道了葛老师的事迹,葛老师获评该年度封面人物。2006年起和葛老师在一起学习、工作至今,使我对这句话的感悟越来越深。


那个“不一般的人”


与老师的初次会面是在2004年。此前已经从网络媒体上了解到老师在心脏病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并下定决心投身于他的门下。那时老师刚刚举家归国,尽管在国际上已是知名专家,但在国内的知名度远没有现在大。在西安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曾听到一位学长用“不一般的人”来形容葛老师。而我也在2006年如愿以偿,成为了他的学生。每逢被问起导师是谁,“葛均波教授”这个响亮的回答总是会换来老师或同学羡慕和赞许的眼神。


1999年,葛老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举家归国。当他将这一决定告诉他的导师——德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埃森大学医学院Erbel教授时,教授脸涨得通红,甚至有点恼怒:“简直不可思议,我为你办妥了一切,你的主任职位甚至连德国专家都想竞争的,可是你现在却要放弃!”。葛老师的回答是,“教授,假如你有漂亮女儿,你不会希望她在家里嫁不出去吧。你培养我肯定希望我将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为你争光,而且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也需要我”。




这是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拳拳的报国之情感动了他的导师。Erbel教授及其夫人在机场送别葛老师时,说:“葛,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欢迎你随时回来。”葛老师原先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的办公室也被保留了多年。回顾归国后14年走过的历程,葛老师谦虚并不无感慨地说:“实际上我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推动心血管诊疗技术革新,二是努力提升我们心血管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工作是做了一点儿,但还不够。


实际上,回国后葛老师实现了本领域多项区域内或国内“第一”:在上海地区建立了首个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开创了上海市24小时急症PTCA的先河;国内首例冠状动脉旋磨术、国内首例门诊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首例经皮二尖瓣成形术、首例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国际首创“逆向导引钢丝技术及其捕获技术”等。


他非常注重原创性,并经常告诫学生,“出去讲课,尽量讲我们原创性的东西,用我们自己的资料,要带着临床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国外的一些研究结论要批判地接受”。


他敏锐的目光时常能够捕捉到学术界国际发展趋势,非常注重国际和国内的学术推广和交流合作。他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国际首例可降解涂层药物洗脱支架的研发、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的研发等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并取得了巨大而积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回国后,他所领导的心血管病研究所与国外或境外近20个一流心脏中心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SCI收录论文从无到有,直至现在达到每年近百篇。葛老师经常说:“国外的心血管的患病人群远少于国内,为什么重要或重大人群科研成果都出在那里,主要是我们的资料没有认真的归纳总结,我期待有一天国外指南写入中国经验。”。


那个“具有浓烈幸福感和职业荣誉感的人”


做医生我每天都有幸福的事。成功完成一个高难度病例的治疗时是幸福的,被病人理解的时候是幸福的,被国内外同道认可的时候也是幸福的。”说这话时,他的双眸闪着柔和的光。可在别人看来,他对幸福的要求又是那么的低,“啊,看看我们的食堂,我们的幸福生活,每天都有馒头吃!”。他时常说:“我这个年龄能得到的荣誉我都得到了,我没有做多少事情却给我这么多,我觉得我欠国家的许多。感念生活,感念他人。”


我们科所有医生都曾得到葛老师在生活或工作上的帮助:谁要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儿,他不但给放假,还贴路费;谁家庭有问题解决不了,他亲自打电话帮人解决;只要在医院,他为科室同事主持婚礼,哪怕是工务员;谁要生孩子、谁的子女要升学考试,他都关切得过问;他要科室有关人员为每位过生日的员工送上祝福,并形成制度;逢年过节到病房看望病人和值班的医护人员。在我们中心,葛老师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一句话是:“我要让我们科的医生生活的体面而有尊严”。“我会给你们创造尽量多的机会,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但我们的医生要修炼自己内在素质,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这是我们医生的首要任务”


葛老师又一幸福感的源泉是职业荣誉感,他认为来源于过硬的业务素质加上良好的人文修养。他时常提醒我们“当患者对我们的医疗提出异议时,首先想一想我们做的是否足够好”,“我们说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真的代表‘中山水平’”。




多年来,葛老师高超的技术为许多危重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带着治愈后的欢欣,他的脸上写满了幸福感和职业荣誉感。


曾有一位天津来的男性老年病人,因病情严重,在辗转全国各家大医院均被拒绝的情况下,找到葛老师。葛老师凭着丰富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巧,为病人成功实施了冠脉介入手术。家属拿出一个鼓鼓的“红包”,被老师婉言谢绝,病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定制了三块铜牌,热泪盈眶地送到医院。


辛苦的科研工作加上长时间的手术压力使他曾长期遭受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折磨,几次病倒了。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但是他放心不下病房和心导管室的工作,他让导管室的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的造影图象接送到病房,通过对讲机指导手术的进行;还让同事将他的病床推到导管室指导手术,在高难度手术进行时,他不顾医生的劝告,站立起来,绑着腰托将手术完成。他时常教导我们“当医生要努力解决患者的病痛,更多的还是奉献,要想赚钱,医生这个行业就选错了”。


那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死亡率最高的单病种,快速有效的开通闭塞血管是成功抢救的关键。葛老师回国之初,上海市甚至华东地区还没有一条24小时全天候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绿色通道”。在他的倡议下,率先在中山医院建立了第一条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快速反应的“生命通道”。


建成之初,葛老师经常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但无论是凌晨深夜,还是酷暑严寒,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成为打开患者生命通道的救“心”人,10多年来已经成功抢救了超过2000例重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他带领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绿色通道”团队荣获2012年度“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感慨道,“中山医院心血管医生应该承担更多的疾病防治的社会责任,绿色通道这件事意义深远,我们要更好地做下去,它不仅仅是成功抢救了多少病人,主要是一种理念的传达,是对心脏科医生的,更是对患者”。


当进口的冠脉药物支架刚进入中国时,葛老师曾感慨道:“一个要卖四万多,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我们要研制让病家用得起药物支架”。


最初,药物支架研究进行得并不顺利,他发现支架上的药物过快释放和涂层材料的残留,可以导致支架段血管过高炎症反应的发生,存在致死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他考虑设计研制一种新型支架,降低可能发生的副作用。




于是,葛老师与学生们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全部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最终找到了性能良好的聚乳酸类材料,并开发了非对称性涂层技术,成就了现在临床普遍应用的“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由于支架的技术革新及国产化,价格成本明显降低,每个售价“缩水”至一万多元;国产支架市场份额走高,进口支架也被迫降价让利,显著降低了支架植入患者的医疗成本。按照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应用初步估算,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节省近12亿元医疗费用。


那个“至真至诚的人”


越是近距离接触,越是能够感受到葛老师“至真至诚”的性格特质彰显的光彩。每次协助他组织相关的报告材料时,他总是不忘告诉我一句“别把我们的工作写的太好,客观反映就好”。对于国内有些大型医疗机构盲目最求手术量的这一现象,他时常告诫我们“手术不在多,在精,别人做不了的你能做,这是真本事,别人做五例,你做十例,这是工作量”。


甚至 50 30085 50 15288 0 0 4240 0 0:00:07 0:00:03 0:00:04 4239在描述起代表他学术成就的“半月现象”的发现过程时,他仅用了两个字:“偶然”。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偶然是蕴含在必然之中的,他具备一流“猎手”的所有素质。就像有人评价“因为至关重要的历史机缘在科学家的一生中是不常有的,稍纵即逝的猎物只偏爱有充分准备的一流‘猎手’。这也就是之所以一个苹果就造就出牛顿的原因”。


葛老师在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TCT)会议手术直播中(这是第一次中国大陆的手术转播至美国TCT会议现场),利用其独创的逆行导丝技术成功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时,主持会议的美国加州Scripps医院介入心脏科主任 Teirstein教授连声感叹:“Amazing!怎么会想出这样的做法!”这次转播的巨大成功让葛均波兴奋得一夜未眠。而事后,他却感叹这是“天意”,是老天让世界来认识中国冠脉介入界的。就像中国医师论坛报的采访记者所说“葛教授的可贵在于他以本色天性直面人生,不费尽心机,守住做人的根本,能苦能乐,敢笑敢流泪,泰然自得,活出自己的颜色”。


一次,他看完电影《天下无贼》,心绪难抚,挥笔写下了《一不小心,泪流满面》,为剧中“人性最真诚的眼神,不禁鼻子一酸,掉下泪来……”葛老师一直认为真诚可信赖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格,“对任何人都真诚,对任何事都公正,在国外我所见的即使是一个大街上的清洁工,对自己的工作都充满激情。这让我感动,这正是我所信奉的,在其位,谋其职,用激情对待工作。” 他始终展示给人的正是这种坦荡宽广的胸怀和善待他人的人格魅力。

 

复旦大学自2004年起举办“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每两年一届,迄今已开展六届。今年,第七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正火热开展中。点击下文链接可查看详情!


桃李春风旦复旦|第七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院系推荐人选公示




(撰稿人:张书宁 刘姣 李华 黎音亮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