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一福院这本故事书 | 用心聆听,感受他们的点点滴滴

杭州民政 2023-02-16

欢迎关注杭州民政!






Ta,位于美丽的良渚文化遗址所在地

Ta,是全市三无人员、年满18岁孤儿

和查无着落的成年乞讨流浪者的“爱心之家”

Ta,是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今天,民政君带大家继续

一起聆听市一福院这本故事书

感受 Ta 的点点滴滴




在市一福院,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有一段独一无二的故事,有的故事跌宕起伏,激荡人心,有的故事温馨感人,催人奋进。每一段故事背后,都凝聚着一福人的爱心和真心,都能发现服务对象身上蕴藏的“正能量”。现在让我们一起翻开市一幅院这本精彩的故事书,从尘封的书页中找寻一颗颗珍珠,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残运会健儿勇夺冠   寻亲圆梦不孤单

一身干净的运动服、短发、黑框眼镜,说起话来不急不慢,偶尔还会羞涩脸红——如果不是身边那副拄拐,没有人会想到江建是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江建从小被遗弃,被好心人捡到后送往市儿童福利院,16岁时,他来到市一福院生活。在这个温馨如“家”的环境里,江建很快就适应了,与院里的伙伴们和服务人员相处得很融洽。不久,他考入杭州江南专修学院学习,节假日仍然住在市一福院里。

△江建(右二)与阮成(右一)的童年合影

2010年5月,江建在市一福院阮成师兄的推荐下,进入浙江省射箭队训练,技能快速精进。2011年10月,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在杭州开幕,江建成为了火炬接力的最后一棒选手,亲手点燃了圣火盆。在比赛场上,他凭借稳定的发挥取得W2级复合弓50米项目第一名,为浙江省摘得残运会首金。随后,他又获得复合弓团体淘汰赛和复合弓个人淘汰赛两块银牌,并被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一时间,江建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他也成为了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红人”。

江建在志愿者搀扶下点燃第八届残运会圣火盆

江建参加第八届残运会射箭比赛项目

江建获得第八届残运会一金二银的好成绩

站在颁奖台上,江建感慨万千:“市一福院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引路人和坚实后盾,我的成功,离不开身边人的鼓励和帮助,离不开社会的抚养、国家的培育和学校的关爱。”成功的喜悦背后,江建想得最多的还是当年将他放在火车站后悄然离去的父母。为了圆他的寻亲梦,市一福院的工作人员与新闻媒体、社会各界一同发起了帮助他寻亲的倡议。不久,一对温州夫妇带着家人来认亲,经过DNA亲子鉴定,他们就是江建的亲生父母。在当时一福院院长的鼓励下,江建叫了第一声“爸爸妈妈”。然后,市一福院领导征求了江建的意见,江建表示回到父母在温州的家,并且将继续完成学业,参加射箭训练。

残运会首金得主江建回市一福院送锦旗、感恩情

△江建与父母一同出游


成功融入社会   构筑幸福新巢

在江建为数不多的好朋友中,阮成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们从小在儿童福利院一起长大,后来都转入市一福院生活。尽管阮成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萎缩,但他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身边的小伙伴,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坎坷:“虽然双腿行动不便,但我有一福院‘亲人’的关爱和支持,也有健全的双手,我一样能够自立。”高考时,阮成以高出录取线40多分的成绩被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在求学期间,市一福院仍然是他放学之后的归途所在。毕业后,阮成进入一家福利企业工作,渐渐实现经济独立。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独立工作后,阮成渐渐萌发了构筑新巢的梦想。2012年,阮成与同在市一福院长大的玩伴喜结连理,他的妻子是一名聋哑人,只能听到一点微弱的声音,两人共同扶持前进,让阮成增加了抵抗困难的信心和责任心。建立爱巢,首先要有一个安居之所。为此,市一福院的工作人员帮助阮成夫妇申请了购买经济适用房的资格。在院内工作人员和小伙伴的帮助下,阮成夫妇凑齐了买房和装修的钱。住进新家后不久,他们的女儿小雪诞生了,为这个幸福的新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阮成一家三口幸福出游

后来,阮成离开福利企业,积极参加残疾人运动项目的选拔和集训,平时还会加入一些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中,几年下来,通过参加比赛获得的奖金和演出收入还清了债务。“我会将重心放在自己的文体事业上,希望拼一拼,让家庭生活更好一点。”对于未来,阮成充满自信和希冀。目前,阮成的妻子已经怀上二胎,他肩上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更重了。2022年,冬季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对阮成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比赛。经过选拔,阮成顺利入选高山滑雪项目的集训,目前,已经踏上了辛苦的训练征程。


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毕业、进企业工作、参加残运会、结婚、购房、生孩子、备战冬季残奥会……市一福院见证了阮成的成长蜕变历程,看着他一点点成功地融入社会,幸福生活、踏实奋斗,市一福院人充满欣慰和感动,并继续与他们夫妇保持着联系,希望他们夫妇俩能把自己在福利院里从政府、社会得到的爱心,以及坚韧不拔的品格,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爱和责任继续传承,让希望和乐观伴感染更多的人。


以学习就业为轴   筑牢独立支柱

赵津伟是福利院为数不多智力与身体正常的一个小伙子。他个子高高瘦瘦,眼睛大大的,平时不爱说话。来到杭州,纯粹是一个“调皮”的偶然:在赵津伟六七岁的时候,他爬上一辆火车,结果忘记回家的路,只好继续从石家庄坐火车到徐州再到南京,过起了乞讨流浪的生活。在江苏时,赵津伟一度被骗进了乞讨团伙。过了几个月,他逃了出来,流浪到杭州,后被送进市儿童福利院抚养。


成年后,赵津伟被转到市一福院。在这里,他不仅衣食无忧,而且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温暖关怀,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了。为了让部分服务对象拥有一技之长,市一福院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平台,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需要,开设了“爱心课堂”,赵津伟也是受益者之一。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赵津伟提出希望能够到院外的学校继续学习。



赵津伟生活照

由于赵津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学校并不容易。几经周折,市一福院为赵津伟联系到了一所汽修学校,专门学习汽修管理技术。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赵津伟下决心努力学习,体育和语文科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还被评为了学校的“优秀学生”。


市一福院的悉心帮扶和学校的肯定,让赵津伟更加自信;加上学习过程中的锻炼,让他具备了专业技术知识。学业期满后,赵津伟在市一福院的帮助下,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每天按时上下班,并且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生活也越来越充实了:“感谢市一福院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他们不仅给我提供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保障,而且鼓励我自立自强,让我最终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一个人的时候,赵津伟常常会想起自己儿时的家,想起渐渐在记忆中远去的爸爸妈妈。尽管曾经有媒体报道过赵津伟寻亲的新闻,但他至今仍没有找到亲生父母。


生活仍在继续,赵津伟寻找“家”的梦仍萦绕在心。借此平台,我们整理了他的一些个人信息,希望能够帮助他找到亲生父母:

赵津伟,男,1997年1月27日出生,2013年1月由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转入市一福院。


个人特征:右手指比较小,无名指段一半;手臂、手背均有烫伤;左眼被刮伤过,有疤。


赵津伟自述2004年小学开学前离家出走,那时7岁。他认为自己可能是河南那边的人,离蒙古比较近,吃面的。爸爸叫马奋国,后妈叫洪颜(音译),爸爸是卖米粉、粉丝之类的。有一个弟弟叫东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另有一个妹妹叫琪琪。亲生母亲生的姐姐叫经花,母亲与赵津伟父亲离婚后,姐姐跟母亲,赵津伟跟父亲。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相守是最真实的幸福

今年,已经是道济民老人来市一福院的第五十三年,作为院里年龄最长的服务对象,道济民既是一个历史见证人,感受着市一福院工作条件、服务质量的不断升级;又是一个长情的陪伴者,与市一福院一起走过了相知相守的半个多世纪。


道济民老人今年已经87岁高龄,虽然双眼失明,但他精神矍铄,人老心不老、眼盲心不盲,在市一福院里幸福地生活着。道济民老人身世曲折,他在江苏省出生,十几岁时,因为过度劳累加上生病,导致双目失明。解放前,他来到上海盲童学校就读,后来就在学校担任老师。随着时局越来越动荡,道济民老人的个人命运如飘萍沉沉浮浮。1964年,他辗转来到杭州,被市一福院(当时称为残老福利院)收养。


尽管历经半生苦难,但道济民老人仍然积极乐观。“冷眼热心肠”,这是市一福院里工作人员与其他服务对象对他的一致评价。从来到市一福院至今,他就始终与市一福院相依相守,用“不盲”的心关注着市一福院的风雨变迁: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缺衣少穿,院里的生活设施十分简陋,为解决院里300多名服务对象的吃饭、喝水、医疗和安全,全院的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大家都很团结、肯吃苦。大概七五年的样子,市一福院搬到了现在的瓶窑。”


“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上级领导和福利院很重视我们这些老人的供养和康复工作,日子慢慢好过起来了,我们的伙食和住宿条件一年比一年好,吃肉的日子明显多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和政府提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一福院的发展速度更快了,医疗、护理、食宿条件都明显上了一个台阶。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上个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了,习近平总书记将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市一福院也在不断优化‘爱老、敬老、孝老’工作,相信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和福利院的明天都会越来越好!”


12月底,市一福院即将迁往仁和工业区。在第三期,我们将向大家展示市一福院里可爱敬业的工作人员们,与市一福院实现“近距离”接触!



来源: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编辑:林菇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