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在消费我们?丨社会科学报

2014-11-27 社会科学报

原题:现代人被媒体封锁在图像的世界

作者: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 刘 芳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黄凤祝


想要在人脸、面具和肖像之间划清界线并非易事。德国艺术史家贝尔廷(Hans Belting)在新著《相:脸的历史》(Face:Eine Geschichte des Gesichte,2013)中,尝试挑战这一任务。在他看来,人脸是世界上最有趣和最引人注目的立面。人的内在性格和感受都会在面部显露出来。与佛教“相由心生”的理念异曲同工,贝尔廷观察到,人脸——“面相”的变化具有时空性,而肖像只能表达某一时空的内在状况,比较平面化,并非个体的全部人格和真实存在。

  

相反,面具与脸谱相似,无论是古希腊戏剧中的面具还是中国戏曲中的脸谱,都有着固化人物的性格的作用,忠奸、好坏、强弱、温躁等个人品格,皆被固化在脸谱中。戏剧中的各种面具,是作者对剧中人物性格的界定。作者用面具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观众对剧中人物进行自我判断的空间。

  

大众传媒——价值脸谱

  

现代社会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浸淫着大众传媒的时代,大众传媒原有的解释与规范的功能,现已转化为替人们塑造普遍的价值脸谱。在由声音、图画、影像等组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世界中,媒体把受众带入一个“图像”的世界,各种图像经由媒体预先设定或是被赋予某种价值判断,目的就是要规范和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图像世界中的人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真相的能力。大众成为媒体和资本的顺民,社会的运转遵行媒体和资本的意志。

  

图像与真相

  

那什么又是真相或曰客观真实呢?自从柏拉图提出洞穴寓言以来,真相(eidos)不可及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西方哲学家,迄今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自从人类发明显微镜和望远镜以来,就再也不能以目见的信息内涵来界定“真相”。肉眼不可见的事物或信息,可以借助科学和技术的手段得以显示,而这种“科技真相”已经与日常感官图相有一定的差别。

  

至于梦幻、哲学或康德的“物自体”,虽有图像的存在,其中必然也掺杂着个体的生活经验,但主体建构离不开虚构和意识。信仰图像(图形、照片)成就偶像崇拜,因此,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反对偶像崇拜,不相信“图像”可以表达真实,反对用“图像”塑造真神的形象。


象征的城市与身体

  

大众传媒热衷于制造具体的和物质性的图相,并使之偶像化。以城市为例,象征经济的兴起使城市变得越来越视觉化、景观化,大众传媒只选择那些精选的景色空间,建筑设计中心、购物商场、游乐场、旅游景点、体育场……影视和摄影忙于视觉再现,以至于到处是视觉愉悦的“地图”:公园、咖啡店、街道、时装表演、海景模拟。大众传媒以视觉图像的主题“推销”了城市,掩盖了日益拉大的社会区别,使城市的真实性受到损失。更重要的是,城市物质风景在媒体里已被用来崇拜,悖离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民主性原则,使之面临公共文化被商业私有化和军事化改写的危险。

  

同样,现代人的身体也被媒介图像化。大众传媒以娱乐明星、设计师、狗仔队、文化产业的发言人的高出镜率,主宰了人们今天身体讨论的大部分内容。身体被纳入到消费计划和消费目的中,受到前所未有的赞美、欣赏和把玩。在技术提供的图像可以无限模仿、复制的前提下,身体的时尚化、性感化、商品化与人性的丰富性及人的欲求世界等同起来,身体被压缩成图像,且越来越凌驾于健康之上,而心灵反而成了身体外在性的结果。即身体被偶像化了,物质性的身体崇拜等同于心灵。

  

被图像所消费的社会


柏拉图认为人生活在一个影像的世界,真理是不可及的。与柏拉图的理论相反,现代人被媒体封锁在一个图像的世界。贝尔廷认为,图像可以使不在场的事物成为可见,也可以使实际存在的事物不在场,也就是说,借助媒体的承载,图像使不存在的物体(或身体)获得显示(存在)。图像把现代人带入一个形象的世界,使所有的真实成为幻影,所有的虚构成为真实。所谓“真实的世界”其实是图像的世界。人把图像作为实在的本质,在图像的世界中虚构自己的“真实世界”,人所追求的不再是真实,而是事件本身,人们关注事件的发生,并积极地消费着发生的事件,但是缺少对事件起因的关注。

  

当代社会对商品和媒体消费的追求,促使所有的社会存在转变为对表象的追求。要打破媒体塑造的价值脸谱,基督教的“位格”与“人格”概念给我们提供了实践的经验。所谓位格(person),可理解为万物相对于片面化的面相来说是被给定的、完整的自由,一种本相的存在。人格来自于希腊语的舞台面具(persona),后来却专指与面具截然不同的真实的自我。肖像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面具和脸谱是具体的物质性的图像概念,而有着无限丰富和感受的人脸则承载着抽象的道德和心理的密码——“位格”和“人格”。基督教反对的不是对真理的崇拜,而是对宏大叙事光芒的崇拜,因为这种偶像崇拜最终成就的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社会。

**************

欢迎关注查看所有历史文章,或:

回复“170”查看《撤退的帝国与永恒的战争》

回复“169”查看《“我们不再受骗”了吗?》

回复“168”查看《现代文明不可以遏制地瓦解》;

回复“166”查看《任何深刻都烟消云散了?》;

回复“164”查看《非主流英语文学的逆袭》;

回复“163”查看《俄罗斯不是正常的国家》;

回复“159”查看《活在鸡毛一地的小时代》;

回复“150”查看《亚洲从未如此焦虑》;

回复“149”查看《小农经济真的那么不堪?》;

回复“140”查看《市场经济的信任悖论》;

回复“139”查看《民主,我拿什么拯救你?》;

回复“138”查看《消弭暴力的钥匙》;

回复“137”查看《写作是一种祈祷》;

回复“123”查看《你从<百年孤独>中看到了自己了么?》;


回复具体日期可浏览历史文章,如“0220”。


这里是《社会科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所有出品的内容均为《社会科学报》独家或重要文章。文中观点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社会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欢迎投稿至skb.skb@163.com,一经录用,将同步在线下纸媒发表。


《社会科学报》电子报正式上线,敬请广大读者免费注册阅读!http://www.shekebao.cn/

搜索微信公众号shehuikexuebao

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