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什么是大国财政丨社会科学报
原题:以大国财政治理大国
作者:财政部财科所所长 刘尚希
如何理解大国财政的概念,最直接的例子是美国。在其政治、经济、社会层面中,美国财政部在许多问题上都起到了主导作用。比如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美国方面出席的是财长,我国对应出席的是副总理。按照我们传统的观念,一国财长为什么要到其他国家来对话?他难道不是管好自己国家的财政政策就可以了?但美国不这样看,他们从全球视野来看财政问题,而不仅局限于美国国内。这就是大国财政的体现。全世界都密切关注美国财政政策的调整,包括预算、赤字、减税等,这是由美国的经济影响力、综合实力决定的。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它在经济领域的一切变化都会引起世界经济的连锁反应。美国财政不仅影响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也会引起波澜。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如果还用传统眼光看财政,不仅会在国际事务上陷入被动,国内的事情也很难做好。经济开放后,国家利益不再局限于国内,国与国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需要财政出马;防控全球风险,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无一不与大国财政密切联系在一起。举一些现实的例子,非洲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派出了医疗队,这背后需要财政支撑;亚丁湾海盗猖獗,威胁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航运安全,我国派出军舰护航,这关涉到财政支出;马尔代夫发生供水危机,中国海空两路进行送水,依然需要财政予以配给。这些全球性公共服务都不局限于国内,直观上很少有人把它和“财政”联系在一起,但其实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需要用大国财政思维去进行部署安排的实际案例。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财政部迅速拨款救市。如果任由危机蔓延,对全球经济的破坏会更大。面对这种全球风险,国与国之间要进行协调,每个国家尤其是大型经济体的财政政策不能“一意孤行”,需要同时考虑对他国的影响。2008年中国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了整个全球经济。现在有人批评“4万亿”政策造成国内产能严重过剩,消化起来需要时间,但如果从大国财政的角度去评价,其积极意义同样明显:这一政策阻止了当时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下滑,提振了全世界的信心,中国的影响力也由此进一步扩大。尽管是歪打正着,但也起到了大国财政战略的作用。我们应当尽量地把从国内来看的“坏事”变成从全球来看的“好事”,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美国采取了很多方法防止跨国公司转移资产、逃避税收。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14年曝出的“中国反避税第一大案”,我国向微软补征了8.4亿人民币税款。过去我们大国财政意识不强,在未来这一点必须得到转变,否则,中国的税收主权就有可能遭到侵害。大国财政绝不仅限于收支问题。从国内考虑,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和有效履行,财政是基础;同样,从国际考虑,大国责任在国际上的担当,也是以财政为基础的。要让大国财政真正发挥作用,涉及对当前制度的改革。大国财政战略提出之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实施:如何将财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为中国公民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时的公共服务;如何加强国与国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些事情中,有一些是现在才开始筹划的;还有一些事情从前是各个部门孤立地分别去做的,而如今需要我们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整体谋划,各部门共同行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这意味着财政的职能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经济学框架,上升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范畴。如果有意无意地抑制财政发挥作用,国家治理就存在重大风险隐患。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发展,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高收入国家,一定要和全球经济协同发展,不可能单打独斗。如前面提到的,中国搞PPP模式、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利互通等,都是国家行为,需要财政政策配套实施,这些政策同样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以国际视野来认识财政,不仅让财政发挥应有的治国安邦之用,而且应当发挥“中国财政”在全球治理中的更大作用。
**************
这里是《社会科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所有出品的内容均为《社会科学报》独家或重要文章。文中观点属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社会科学报微信公众号。
欢迎关注,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转发给好友。欢迎投稿至skb.skb@163.com,一经录用,将同步在线下纸媒发表。
社科报网站已入选全国七家理论传播重点网站名录,并成为教育部成果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
《社会科学报》电子报正式上线,敬请广大读者免费注册阅读!http://www.shekebao.cn/
搜索微信公众号shehuikexuebao
或扫描二维码
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