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挽救留守儿童恶化的心灵状况?| 社会科学报

2015-08-02 李亦菲 张海燕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 关注

原题:增强情感联结,克服“留守之痛”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咨询研究所

李亦非 张海燕


最近,民间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在京发布了《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报告指出,15.1%的留守儿童,即近1000万名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就在前不久,发生在贵州毕节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留守之痛”是社会之痛。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样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怎样让留守儿童正常、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2015年6月9日,毕节4名农村留守儿童服农药自杀。这则新闻不仅震惊了国内外各大媒体,也牵动了我们每一位国人的心。根据相关报道,这4名农村留守儿童是兄妹,父亲今年3月外出打工,母亲离家出走多年;缺乏基本的家庭关爱与父母亲情,使他们性格孤僻,鲜与人来往。这一状况是4名儿童自杀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正在经历的“留守之痛”。


守儿童心理状态的恶化

许多从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的公益组织或媒体都发现,与同一地区父母都在身边的非留守儿童相比,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经济上并不贫穷,但他们与父母的见面次数和联系次数较少,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比较薄弱。“上学路上”公益组织于6月18日发布了《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作为该报告的负责人,笔者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力图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


《白皮书》从“是否了解父母的工作”、“与父母通过电话或网络联系的次数”、“与父母见面的次数”三个方面,考察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联结。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69.2%的留守儿童不知道自己父母在外所从事的工作;与父母一年只联系3-4次的儿童占10.4%,只联系1-2次的儿童占10.2%,与父母一年都没有联系的儿童有4.3%;与父母一年只见面3-4次的留守儿童占11.7%,只见面1-2次的留守儿童占29.4%,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的留守儿童占15.1%。综合来看,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儿童不知道父母从事的工作,每年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少于5次;有四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的联系次数少于5次。


与这些数字相关联,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呢?《白皮书》的数据表明,在烦乱指数方面,“一年见面3-4次”的留守儿童显著高于“一年见面5次”以上的留守儿童,且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指数越高;在迷茫指数方面,与父母联系每月3-4次、每年3-4次、1-2次的儿童,在迷茫度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一年内与父母没有联系的儿童迷茫度最高。显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情感联结的薄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烦乱和迷茫,在烦乱方面,表现为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等;在迷茫方面,表现为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等。


"止
留守之痛”

只要城乡二元体制持续存在,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的热潮短期内不会终止,而农村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现象也不会消除。在这一背景下,怎样才能克服“留守之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呢?结合《白皮书》的调查结果,针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不利生存条件,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定心理监测标准


研制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状况监测标准,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心理状况进行系统、持续的监测;


2解决实际困难


在农村地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3对农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


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项培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沟通和情感联结;


4建立心理援助中心


在进城务工人员输入地区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心理援助中心,帮助他们增强生活的乐趣和信心,加强与自己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这里是《社会科学报》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关注,分享。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社科报已入选全国七家理论传播重点网站名录,并成为教育部成果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
《社会科学报》电子报正式上线。
点击http://www.shekebao.cn/
免费注册阅读!
欢迎投稿至skb.skb@163.com


搜索微信公众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