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王晓华:垄断是种什么“癌”?
文化批评
互联网时代的垄断之恶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晓华
在近来略显平淡的社会氛围中,青年魏则西的死讯获得举国关注,成为撬动舆论星球的阿基米德点。有关讨论先是覆盖了网络,而后延伸到传统媒体的疆域,引发出铺天盖地的话语风暴。
喧哗的众声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互联网巨头百度被推上了道德的法庭,不得不接受来自民间的拷问。
对于不明就里的人来说,这个场景略显诡异:搜索引擎不过是获得信息的工具,为何嬗变为大众心中的犯罪主体(至少是同谋)?是什么使它的肌体恶性增殖,最终出现了殃及平章百姓的癌变?
诡异的场景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垄断。在网络时代里,百度之所以沦落为众矢之的,绝不是由于资本的原罪,而是因为垄断之恶。自从谷歌等竞争对手撤出大陆市场之后,它就开始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扩张,最终称霸搜索引擎领域。不知不觉间,它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其辽阔的版图覆盖了魏则西们的生活世界。
随着它展现出独步天下的雄伟气势,人们被迫接受单向度的信息通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你必须从百度出发。对于不少网民来说,百度是百科全书,是生活导师,是生存宝典,是走向世界的入口和归途。面对它无所不在的触须和身段,魏则西和商家们全都别无选择,只能争先恐后地挤进新型的“柏拉图洞穴”:世界丰富多彩,但人们只能看见百度提供的独家景观;唯有被置于搜索排名的前列,商家才能和无数的消费者相遇。
莆田系的掌门人对此显然心领神会。经过锲而不舍的运作,他们旗下的医院走上了前台。借助百度等媒体的公共影响力,后者树立起包治百病的全能形象,占据了中国民营医院80%的份额,升格为另一个垄断巨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魏则西的故事以悲剧收场。尽管莆田系的广告做得美轮美奂,但他的愿望却如肥皂泡般破灭了。垄断可以营造蛊惑众生的幻象,却无力弥补内在的虚弱。当魏则西借助网络展示自己的遭遇时,垄断之恶开始大白于天下,无数百度的拥趸者如梦方醒,但这一切都来得太迟。
走出柏拉图洞穴
在魏则西留给世界的遗言中,有段话颇为耐人寻味:“后来我知道了我的病情,在知乎上也认识了非常多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在美国的留学生,他在Google帮我查了,又联系了很多美国的医院,才把问题弄明白,事实是这样的,这个技术在国外因为有效率太低,在临床阶段就被淘汰了,现在美国根本就没有医院用这种技术,可到了国内,却成了最新技术,然后各种欺骗。”这是个关键线索。它道出了问题的实质。
显然,正是“柏拉图洞穴”造成了信息流通上的时差,使得魏则西将希望寄托于国外早已被淘汰的技术上。假如魏则西一开始就拥有多元化的信息通道,故事的情节可能完全不同。借助其他有影响力的搜索引擎,他或许会知道生物免疫疗法作用有限,放弃前景虚幻的赌注,走上另外一条道路。然而,时光无法倒流,生活没有假设:在魏则西觉悟前的生活世界里,没有哪个搜索引擎能与百度并驾齐驱,他注定无法走出“柏拉图洞穴”。不是他选择了百度,而是百度捕获了包括他在内的无数消费者。
最先洞察这个事实的不是普通网民,而是无数“莆田系”。他们发现了一个垄断性的平台,殚精竭虑地跻身其领地,最终使自己的企业雄踞竞价体系的顶端。于是,垄断巨头联手导演了波诡云谲的社会问题剧,预先决定了魏则西们的命运。面对这些庞然大物,魏则西无疑是渺小的,渺小到只能以自己的死亡影响世界。
当然,人们还可以寄希望于监管,但监管毕竟是一种外部活动。正如药物、手术、化学疗法无法完全遏制癌细胞一样,监管也难以完全克服垄断之恶。同时,垄断的力量也会渗透到监管体系中,削弱监管本身的公正性。搜索引擎涉及数以亿计的领域,其触须延伸到生活的无数角落,它所衍生出的庞大帝国也足以让监管者力不从心。
事实上,魏则西事件曝光之后,首先展示制约功能的是民间主体而非监管部门。正是在民间舆论的推动下下,监管部门才决定介入调查。与其说这是亡羊补牢,毋宁讲是要给公众一个交代。在这种滞后的行动中,监管的局限性和垄断之恶都再次暴露无遗。
魏则西不是死于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而是垄断的受害者。他的遭遇折射出了垄断之恶。批评之剑应该指向垄断本身而非具体的企业。没有哪个企业生下来就携带着所谓的原罪,百度同样不例外。
它的大多数过错都孳生于追求垄断的过程中,均属垄断开出的恶之花。从最初排斥其他搜索引擎到独占市场,它的罪与罚都与垄断有关。只有培育多元化的企业生态,它才能恢复其本应具有的良善,魏则西们才会走出柏拉图洞穴。对于民众和管理者来说,这恐怕都是最重要的启示。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