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陆谷孙先生:享受孤独的“老神仙” |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 纪念
原题:甘愿在精神王国里享受孤独的“老神仙”
作者:小芹
◤2016年7月28日下午1点39分,英汉大词典主编、著名翻译家、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在上海新华医院去世,享年76岁。
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词典,而在陆老眼里,这份极为枯燥而漫长的工作,却乐趣无穷。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与字打交道”——编《新英汉词典》,他便开始与词典结缘,一编就是三十年……
陆谷孙先生曾发表《幼狮》《钱商》等数十种文艺类及文评类英译汉200万字及《明式家具》等文艺类及电影类汉译英文字10余万字,在国内外(包括香港)发表论文约60篇,撰有论文《逾越空间和时间的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概览》(英文)等,主编《英汉大词典》。
2006年,陆谷孙在家中校对第二版《英汉大词典》网络图
2012年,陆谷孙以最高票被学生选为“复旦十大杰出教授”。在其荣誉无数的一生里,这是他最看重的一顶桂冠。高永伟介绍,陆老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两个人,也是一件乐事。几年前,为了通晓世情,与时代接轨,陆老曾把讲台搬上微博,在那里化身“陆老神仙”,与网友探讨“小清新”“萌”等新兴词汇的准确英译。无论在网上还是生活中,他都是那个乐观的老顽童,与弟子们亲密互动,是活词典,也是教科书。
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词典,而在陆老眼里,这份极为枯燥而漫长的工作,却乐趣无穷。从“文革”期间被“发配去与字打交道”——编《新英汉词典》,他便开始与词典结缘,一编就是三十年。
由陆谷孙主编的第一版《英汉大词典》
1976年,他开始参与《英汉大词典》的筹备和编写;1986年,被任命为《英汉大词典》主编。这部1500万字的《英汉大词典》是由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综合性英汉词典,出版十余年来,发行数量之大,使用人数之多,释义之准确精当,造福了几代人,在英汉词典的编纂方面,为中国学界赢得了国际荣誉。陆老曾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1991年出版《英汉大词典》第一版,2007年第二版,一字一句的苦心斟酌背后,是一个求索者青丝变白发的不懈追求,也是一群词典人齐心协力的共同理想。
孜孜不倦的“陆老神仙”,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创新思维,对词典的未来发展也有自己的构想。他认为,以后的词典应该充满互动性,使用者同时也是编写者,互动性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他表示,自己编词典是寻章摘句老雕虫,时下也需要更多精通科技的数字化人才。
在复旦从教数十载,陆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为师为人,堪称典范,他的言传身教,给弟子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
2013年,复旦举行座谈会祝贺陆老从教50周年
第二版《英汉大词典》的编者页背面是第一版编者。不同于其他词典,陆先生坚持不为去世的编者名字加黑框,要让每一个曾经的战友都自由地“活”在这本词典里。“老师觉得,这本词典是大家努力的共同成果,也是逝者生命的延续。”高永伟曾感慨地说。“有同事生病了,陆先生只要身在上海,不管多忙也一定会登门拜望,如果实在赶不回来,也会拜托学生代为问候。”
陆老淡泊名利——他很少接受采访,颁奖也是避之不及。几年前的师德标兵奖,就是高永伟代领的,“当时很多领导都在场,我又没什么好发言的,气氛有点尴尬。
老师一直觉得,荣誉属于参与编纂的每个人,不愿独自领奖,而且他太忙了,不想生活受到过多打扰,也不愿把时间耗费在颁奖典礼上。”在2012年的一次讲座上,陆老曾这样述说自己的人生哲学:“我是真心不希望抛头露面,我希望躲在我的‘洞’里,你们也不烦我,我也不烦你们。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待着)是我的哲学。”他在精神王国里享受着孤独,并将之化作灵感的催化剂。
在学生们的眼中,陆老既是严师,又像慈父。有一次,高永伟得了突发性耳聋,医生说要多吃海鲜,陆老特意叫烧饭阿姨为他做了鱼和虾。
“陆老对我们的关心,真的就像对待孩子一样。”“我们几个学生每周末都会去看望陆先生,陪他聊聊天、散散步。他妻女在国外,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陆老身体抱恙之后,高永伟就和师兄弟们自觉分担了老师的配药工作,在他们心里,永远牵挂那个把自己领进奇妙词典王国的“老神仙”。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