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查报告:健康和收入是困扰传统媒体人的两大因素 | 社会科学报

2016-08-09 强荧 等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 媒体透视

原题:《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6)》指出

——“健康”和“收入”让媒体人离开传统媒体

作者:摘自《上海传媒报告(2016)》,强荧主编

◤传媒业进入剧烈的转型变革期,作为未来传媒从业者,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如何看待当下传媒现状?未来从事传媒业的意向、期待如何?


《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通过对上海市四所高校,包括东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在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相关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由于对传媒业评价不高,学生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弱,因此未来从事传媒业的意向偏低。调查显示,仅57.3%的受调查者表示打算去传媒行业工作,情况不容乐观。


体从业意向偏低

睡眠质量差、工作时间长且无规律


2014年3月17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最新《2014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教师、公务员睡眠质量最好,媒体人最差,列12类职业的最后一位,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与此呼应的是,受调查者对此也是赞同的。



关于“传媒行业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差”这一说法,受调查者打分的均值约为3.96分(满分5分)。选择赞同和非常赞同的受调查者占比77.1%;而持中间态度的占比13.0%。由此可见,受调查同学普遍赞同“传媒行业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差”这一说法。


而在关于“传媒行业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长且无规律”这一说法中,数据显示,受调查者打分的均值约为3.76分,同样很高。选择赞同和非常赞同的受调查者达91人,占比69.5%;而持中间态度的亦有24人,占18.3%。由此可见,对于“传媒行业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长且无规律”这一说法,受调查者也是普遍赞同的。


同时媒体人的死亡报道,也从侧面反映了媒体人工作的辛苦,内心承受了巨大压力。


用人双轨制、传媒行业未来不明朗等非主要因素


关于“从事传媒行业工作影响恋爱和家庭”这一说法,数据显示,受调查者打分的均值约为2.89分,基本靠近中间态度,但略微偏向不赞同方向。选择赞同和非常赞同的受调查者占比29.8%;而持中间态度的占39.7%;而选择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则占30.5%。



关于“您觉得传媒行业上的用人双轨制不合理”这一说法,数据显示,受调查者打分的均值约为3.23分,也是基本靠近中间态度,但略微偏向赞同方向。选择赞同和非常赞同的受调查者占比32.0%;而持中间态度的占比51.9%;而选择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则占16.0%。由此,对于“您觉得传媒行业上的用人双轨制不合理”这一说法,受调查者中有一半人保持中间态度,整体来看,略微偏向赞同。


关于“信息社会变幻莫测,传媒行业的未来不明朗”这一说法,数据显示,受调查者打分的均值约为3.08分,也是基本靠近中间态度,但略微偏向赞同方向。选择赞同和非常赞同的受调查者占比35.9%;而持中间态度的亦占30.5%;而选择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的则占33.6%。由此可见,对于“您觉得传媒行业上的用人双轨制不合理”这一说法,受调查者分成了三种态度,一是赞同,二是不赞同,三是持中间态度。三者差别并不明显。


从中可以看出,对“信息社会变幻莫测,传媒行业的未来不明朗”这一说法,受调查者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出现这样的现象,恐怕与本题具有的开放性有关,信息社会变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乐观者可能看到机遇,悲观者可能看不到希望,喜欢走一步算一步的人基本采取中间态度。


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薪酬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对于受调查者的月薪期待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月薪期待在5000元及以下的占4.6%;月薪期待在5000~7000元(含)的占到34.4%;月薪期待在7000~10000元(含)的占到32.8%;月薪期待在10000元以上的占到28.2%。



统计数据还显示,在受调查的同学中,对传媒行业提供的薪资水平满意度,选择满意的仅占7.6%;选择非常满意的一个也没有;选择一般的占62.6%;选择不满意的占26.7%;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3.1%。


一方面,受调查者期待高薪;另一方面,传媒行业却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薪资水平。这是受调查者不想去传媒行业工作的一大原因。而且我们发现,如今的离职潮,也正是传媒行业不能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而引起的。媒体人离开传统媒体,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收入”。


综上所述,在影响受调查者不到传媒行业工作的原因中,“传媒行业工作人员睡眠质量差”、“传媒行业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长且无规律”是重要因素;其次是“传媒行业上的用人双规制不合理”、“信息社会变幻莫测,传媒行业的未来不明朗”。


来新闻生产的社会价值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及移动终端信息平台的发展,用户的行为逐渐趋向移动化、碎片化、情绪化、智能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作为专业的新闻机构,作为确定性信息的生产者和输送者,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全民新闻”相比,大众传媒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大众传媒是否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蓝皮书认为,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体都应该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并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新闻的本质便是探寻信息的确定性及其深层的社会意义。


媒体融合为多种媒体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新闻机构在整合各信息传播平台资源的基础上,需要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和更加专业化的适用于不同媒体平台的新闻内容,而不仅仅是盲目迎合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平台受众的碎片化接收习惯,生产大量碎片化的新闻信息。


移动终端不仅仅是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绝佳平台,同时也是很好的信息澄清平台,但前提和关键是其公信力与权威性。因此,抵制不确定性谣言信息的大量传播,还信息以确定性,维护各新闻媒体机构及其发布新闻信息的媒体与移动终端信息传播平台的公信力,是提高其权威性的唯一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媒体融合时代,碎片化的新闻信息是需要的,例如《纽约时报》为苹果手表用户提供“一句话报道”新闻信息。但是所有的新闻信息都朝碎片化这一趋势发展是不可取的。


在媒体融合时代,因为有了受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信息与观念的即时拼接与相互启发使得同一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有了多维度的解读,从而向更多内涵与外延延伸,朝着众筹的深度与广度拓展。媒体融合时代,需要提供给受众的,是更加多样化的深度报道,碎片化不等于没有深度,受众也并非仅仅满足于接收碎片化的信息。


一方面,新闻作为社会记忆建构者之一,有责任和义务留下最接近真实的记录来帮助建构人类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新闻的专业理念和技巧历经几百年来的沉淀,不是“全民记者”可以比拟的,而全民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记者”。因此,碎片化不应该成为专业的新闻机构生产的新闻的主流,向大众提供的信息要有高度的确定性,并且有头有尾,尽量从多维度呈现事件的全貌,同时,要探寻其社会价值和意义。(原载于社科报1520期)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
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