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用法语漫谈中国文化
读书
一场中法文化的穿越之旅
——南京大学 黄 荭
如果《法语漫谈中国文化》的目的是知己,《法语畅谈法国文化》是知彼,那么这本《中法文化面对面》(黄荭、张晨、孔燕编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16)更关注的,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法两个民族、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互识、互证、互补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它不再一味地聊法国文化或中国文化,而是面向更广的受众,既讲好中国“故事”,又推好法国“人文”。编者试图将中法文化的相似点或重合点联系在一起作比对,去“伪”(cliché)存“真”(réalité)。
— 中法语境的交织 —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世界上最美的两种语言在这里相逢碰撞,他们能够学到地道的表达方式;对于文化探索者来说,两种灿烂的文明在这里交颈相靡,无论是古老的卢浮宫和紫禁城的对话,还是脸基尼大妈和法国模特的相遇,总给我们意外有趣的惊喜。
文化新旧相糅、雅俗同生,古老的中国不断迸发新的活力,浪漫的法兰西也有十分“接地气”的一面。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交流,每个话题都兼顾中法两个语境,或对照或交织,让读者能够通过相对比较熟悉的中国语境,对法国有初步的了解,也让学习法语的中国读者能够在更全面地了解法国文化的同时学会如何介绍本土文化。
该书分12个单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节日、文学、教育、生活、休闲和时尚,以中法文化交流为出发点,选材广、角度新,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感。每个单元有4-6篇文章,每篇文章后还有相关文化链接,深入到一个个细节对比中法两国的历史和现状。并就时下社会中一些新鲜话题、流行时尚、新闻趣事来选取文本,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能激发学生对法语学习的兴趣。从选题上看,往往以小见大,以点概面,在对话中彰显中法文化的“个性”之美。例如,在“历史”单元安排了“歌舞传奇红磨坊”,在“节日”单元安排了“世界上最酸的节日:蒙顿柠檬节”,在“教育”单元安排了“法语医学班”,在“政治”单元安排了“小北路,广州的非洲街区”……
该书主要面向两个阅读群体:一是国内的法语学习者,中法文对照的形式,避免了读者面对通篇法文望而却步,让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贮备相关的文化知识;二是法语国家的中文学习者和中国文化爱好者,这本书为他们提供了一把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不仅对语言学习大有裨益,也能消弭读者对另一种文化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进相互之间的认识,切实服务于跨文化交际,在中法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
— 阅读的快乐 —
阅读此书,与其说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如说更像是经历一次旅行,而且这场旅行不仅仅实现了地域上的跨越,也是一次时间上的跨越,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一次中法文化的穿越。
最后我想再提一提苏格拉底,和正在阅读此书的你们分享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可是却到处碰壁,遭遇了许多烦恼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寻觅快乐的答案。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我们,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对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快乐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于是这些年轻人把寻找快乐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和苏格拉底一起造起独木舟来了。他们同心协力锯倒了一棵大树,很快就造好了一条独木舟。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起荡起双桨,一起齐声歌唱。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快乐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们现在觉得快乐极了!”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努力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的小编们或许在懵懂中也和我一起造了这样一艘独木舟,然后在这本书出版的那一刻感觉非常快乐,有了一点点小小的、飘飘然的成就感。我相信,只要认定目标努力学习,快乐就会像雨后的春天一样,有一天,突然地,到来了。(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报1524期)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