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拉吉夫·巴尔伽瓦:欧洲世俗主义正经历一场危机!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欧洲的世俗主义如今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危机,然而欧洲在应对这场危机时力不从心,一方面是大众对多元文化和宗教的激烈抵抗,另一方面是极端宗教分子的复仇,如查理周刊事件、巴黎恐袭等,这场危机的根源何在?
11月17日,印度政治理论家拉吉夫·巴尔伽瓦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做了主题为“欧洲世俗主义足够世俗吗?”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欧洲的世俗主义之所以正在经历一场危机,主要是因为欧洲未能在观念上完成转换,即从一种源自单一宗教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向一种对深刻的宗教多样性更为敏感、调适得更为精确得宜的世俗主义。
印度政治理论家拉吉夫·巴尔伽瓦
欧洲世俗主义
巴尔伽瓦教授认为,欧洲的世俗主义是在大规模的暴力和高度的宗教同质化发生后,从一个单一宗教的社会语境当中发展出来的。然而,自二战结束以来,伴随着来自前殖民地的工人流入以及全球化的加剧,在欧洲现代历史上头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基督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后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各种信仰被打包起来共同扔进了现代欧洲,从而创造出欧洲在现代性条件下史无前例的宗教多样性。这给欧洲的世俗国家带来了不稳定,也有力地挑战了作为其基础的世俗主义观念。
欧洲宗教改革
从根本上来说欧洲世俗主义是观念性的,欧洲必须重新认识其世俗主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欧洲或许可以学习印度、中国这样的非欧洲、非西方社会的宝贵经验。
欧洲政治世俗主义则给出了三种模式:理想化的法国模式;理想化的西欧模式(法国之外);理想化的美国模式。当然,之所以说是“理想化的”,并非指实践中总是照此而行,而是说它是一种理想型,一种规范性的典范。
实现政治世俗主义的第一种模式是法国模式。这种模式最激进,它的主要号召是把国家从教会中解放出来,因为教会总爱插足政治并造成社会压迫。但是,教会却不能从国家中解放出来,国家必须确保对宗教的控制。宗教必须被组织起来,秩序井然,并且以宗教场所为限,不能随意进入公共场所。一个人只能以公民身份进入公共场域,他们必须放下他们的宗教身份与公共属性,作为个体公民,享有个人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法国模式实质上是国家为了共有的公民权而对教会进行单方面的排斥。
十四世纪的欧洲
第二种模式是西欧模式。在西欧模式中,国家并不排斥教会,但是与教会保持一定的友好距离,并在各方面支持教会。这时出现作为国教的官定宗教,国家给予教会诸多特权,教会可以建立学校,获得国家资助,出版宗教印刷物等等。在这种模式中,国家的支持只局限于占主导性地位的唯一一个宗教,虽然其它宗教群体后来也逐渐获得一些权利,但是仍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
第三种模式是美国模式。与前两种模式都不相同,在美国模式中,国家和宗教相互排斥、互不干涉。早期从欧洲赴美的新教徒们在各个区域建立起各自的官定教会。随着独立战争和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美国必须决定,是否在联邦层次设置国教。为了避免冲突,实现宗教自由、教派多元和平等的自由民主权利,联邦决定不设置国教,实行国家与宗教相互分离的政策。
美国的天主教会
巴尔伽瓦教授简单总结道,这三种模式的共同之处在于:(1)预先假定了宗教同质化和一个单一宗教的社会;(2)三者都是国家-教会的世俗主义模式;(3)它们都保护个人权利,防止各种形式的宗教内部宰制;(4)它们都完全忽视了宗教多样性和宗教外部宰制的问题;(5)它们都具有理论性的偏见,认为理性高于仪式和神话,尽管后者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在欧洲的经验中,个人权利得到了保护,不受社群的过分权力压迫。但是,社会也存在宗教之间的宰制,不同的宗教群体也需要得到保护,以免受主导宗教的宰制。欧洲完全忽视了这一方面。
欧洲人需要实现必要的观念转换,抛弃以往的智性傲慢,意识到自身文化的局限。这个过程正在发生,但它仍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一百年前,G.K.切斯特顿描述了宗教批判主义者陷入的僵局:那些为了自由和人道主义而摧毁教堂的人最终只是在其行径中抛弃了自由和人性,那些世俗主义者并非摧毁了宗教本身,而是摧毁了世俗的事物。许多自由主义勇士极度渴望打击反民主的教义主义者,以致于他们最终可以为此摈弃自由民主本身。
如果说“恐怖分子”企图毁灭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那么那些反恐斗士们则出于对穆斯林之恨,摧毁了民主本身。有些人过度注重人类尊严,他们甚至愿意为了保卫这种尊严而使施加在他人身上的肉体折磨合法化。正如狂热的宗教保护主义者一开始企图攻击当代世俗社会,但最终出于摧毁其所憎恶的世俗主义的目的而牺牲了宗教教义。现在的情况则是对这样一种过程的倒置。(原载于社科报第1316期第7版,顾莲芸编译《将欧洲从“救世主”那里拯救出来》)
(文中资料来源于凤凰文化、澎湃、百科等,图片来自网络,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