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折叠》:真相在科幻的"溶液"中显影 | 社会科学报

李墨波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社科报 阅读

原题:《北京折叠》:幻想背后的严肃

作者:文艺报社 李墨波

◤《北京折叠》向我们描绘的是一个足够畸形的社会。

这个名为“北京”的社会被分割为三个空间,实际上也是三个不同的阶层,他们身处地表正反两面,光鲜富足的背面,是晦暗挣扎的生活。


间的绝缘    

底层空间的人不允许进入高层空间,第三空间的老刀替第二空间的人传信给第一空间要冒着坐牢的风险。整个小说描述的就是一次危险的阶层之间的沟通,因为老刀的偷渡和僭越,这样的沟通得以实现,通过老刀我们也得以窥见不同阶层生活的真相,以及他们生存方式、生存质量的巨大差距。


第一空间的人是最上层的阶级,他们占有最多最优质的资源,付出最少的劳动,却可以享受最优越的生活。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将这种优势一代代传下去。最重要的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可以决定空间是否折叠,以及翻转折叠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决定着社会的财富分配,甚至决定了时空的分配。


第三空间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处理垃圾,即便如此,也随时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险。他们永远找不到通向另一个阶层另一个空间的通道。


第三空间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必须面对恶劣的环境、低等的教育,以及更少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他们生来短命,永远不可能享受完整的一天。同第一世界的孩子相比,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他们的努力看起来更像深陷泥潭的挣扎,越挣扎陷得越深,只能一辈又一辈,恶性循环地重复着上辈的生活,永远看不到希望。


在《北京折叠》中,社会彻底分割和断裂,这不仅是生存空间上的争夺,也包括时间上的挤压,第三空间的人都被挤进漫漫长夜。阶层之间没有自由出入的通道,身处底层的人也就无法超越和逃出自己的阶层,妄图进入别的阶层是不被允许的。不同的群体被隔离起来,他们生存在没有交集的两个世界,处于一种绝缘的状态,社会矛盾也被隔离开来,阶层矛盾和阶层冲突因此得到消解,这是一种更为彻底更为极致的阶层分化。 


《北京折叠》以一种夸张和极端的方式来探讨阶层分化和阶层固化的问题,看起来触目惊心。作者的创作初衷大概也是源于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思。



跨越阶层的爱情得不到祝福;低收入者的孩子上不起好幼儿园;爬到高阶层的蓝领常常怀念身在底层的爹娘;所有这些细节,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对应,只不过,在现实中棚户区和CBD并置在一个空间内。


小说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地面上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已经无法同时承载所有阶层的生活,那沉默的大多数、蝼蚁般的民众,正被一点一点挤出去。当生存空间的争夺和社会阶层的固化达到一定程度,空间断裂,发生折叠。


阶层固化是很多国家都存在的社会问题。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阶层分化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整个社会因为财富差异而形成不同人群的分类和沉淀。


社会分层实质上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常常是社会冲突和动荡的诱因。因此社会的不同阶层之间应该保持开放,通畅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可以缓解阶层矛盾,同时激发个人的积极性。


阶层的固化则是危险的,因为它意味着资源和机会被某个阶层所垄断,阶层流动性减弱,代际遗传性加强。它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加剧,造就了一批特权阶层。它击碎了人生而平等这个前提,将使悲观和愤怒的情绪在社会底层蔓延。它也因此加剧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当这种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就只能通过社会运动和变革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结构和阶层。


所以,一个健康良性的社会的分层应该相对合理,并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而且阶层之间的流动应该保持开放畅通活跃,让每一个人都看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深信奋斗可以换来成功,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实现逆袭,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个人试图改变命运的努力也将汇聚成为一个社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在《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之后,一些科幻文学迷颇有微词,认为科幻在这部小说中的比重太小,科学幻想不是小说着力表现的核心,它更偏向于文学而不是科幻。


我倒觉得《北京折叠》为科幻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利用科幻元素去探讨复杂的社会问题,去表达更为严肃的情感。


科幻文学不仅可以满足科幻迷们对于硬科幻的想象,同时也可以,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触及严肃的内核,通过科幻的元素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折叠、扭曲、变形、分解,从而让掩盖在日常生活下的真相在科幻的“溶液”中显影。科幻不仅可以构建出一个科学实验室,也可以构建一个人性的实验室,为人性创造曝光的条件,让很多事情呈现出其荒谬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把《北京折叠》归入纯文学,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类型文学。


因为它科幻文学的外衣下实际包裹着一个非常严肃的内核,无论是其探讨的阶层固化的问题还是用细腻笔触所表现的底层卑微的生活和情感,都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原载于社科报总1536期)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
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